下列表示物質結構的化學用語或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8個中子的碳原子的核素符號:14 6C B.HF的電子式:
C.次氯酸的電子式: D.CCl4分子的每個原子都滿足8電子穩(wěn)定結構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分子式為C5H10的烴,屬于烯烴和環(huán)烷烴的同分異構體(不包括順反異構)的種類分別為5,4 B. 分子式為C28H52的烯烴,分子中含有C=C雙鍵的數(shù)目是4(不含環(huán)狀結構)
C.分子式為C3H5Cl的鏈狀化合物(考慮順反異構)的同分異構體共有3種
D. 分子式為C3H6的有機物最多存在3個C—C單鍵,與C4H10的碳碳單鍵數(shù)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共價鍵、離子鍵和分子間作用力是構成物質的微粒間的不同作用方式。下列物質通過分子間作用力形成的是 ( )
A.石墨 B.氯化鈉 C.氫氧化鈉 D.干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氧化性Br2>Fe3+。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2,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a Fe2+ + b Br- + c Cl2 == d Fe3+ + e Br2 + f Cl- 下列選項中的數(shù)字與離子方程式中的
a、b、c、d、e、f一一對應,其中不符合反應實際的是 ( )
A. 2 4 3 2 2 6 B. 0 2 1 0 1 2
C. 2 0 1 2 0 2 D. 2 2 2 2 1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短周期元素X、Y、Z、W 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3。X 的原子半徑比Y 的小,X 與W 同主族,Z 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的大小順序: r(Y)>r(Z)>r(W)
B.元素Z、W的簡單離子的電子層結構不同
C.元素Y的簡單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比Z的強
D.只含X、Y、Z三種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離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價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8種元素的性質、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列,它們屬于第二或第三周期。
回答下列問題: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原子半徑(10-10m) | 0.74 | 1.60 | 1.52 | 1.10 | 0.99 | 1.86 | 0.75 | 0.82 |
最高或最低化合價 | +2 | +1 | +5 | +7 | +1 | +5 | +3 | |
-2 | -3 | -1 | -3 |
(1)③的元素符號是 ,⑧的元素名稱是 。
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周期、族) 。
(2)在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強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
名稱是 ;堿性最強的化合物的電子式是: ;
屬于 化合物(填“離子”或“共價”)。
(3)比較④和⑦的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用化學式表示) 。
(4)用電子式表示①的氫化物的形成過程:
。
(5)寫出⑦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跟它的氫化物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6)寫出②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跟⑤的氫化物水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常溫下,將FeCl3溶液和KI溶液混合,發(fā)生如下反應:
2Fe3++2I—2Fe2++I2
某研究小組為了證明FeCl3溶液和KI溶液的反應存在一定限度,設計了如下實驗:取5 mL 0.1 mol·L—1 KI溶液,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5~6滴,充分反應后溶液呈黃褐色,加入2 mL CCl4溶液,振蕩后靜置,取上層溶液,滴加KSCN試劑,觀察實驗現(xiàn)象。
已知:v(正)=k·cm(I—)·cn(Fe3+)(k為常數(shù))
根據(jù)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能夠證明反應存在限度的現(xiàn)象是1 。加入四氯化碳的作用是 。
(2)甲同學按上述步驟進行實驗,結果并未觀察到預期現(xiàn)象,推測可能原因是反應后溶液中Fe3+濃度過低。為此,甲又做了下列對比實驗,實驗結果記錄如下:
氯化鐵溶液用量 | 10滴 | 20滴 | 30滴 | 2 mL | 3 mL | 4 mL |
萃取后上層溶液顏色 | 黃色 | 黃色 | 黃色 | 較深黃色 | 黃色略帶紅色 | 黃紅色 |
加入KSCN溶液后顏色 | 不變紅 | 不變紅 | 略變紅 | 偏血紅色 | 血紅色 | 血紅色 |
分析實驗記錄,甲認為導致Fe3+濃度過低的原因是 ;乙同學結合平衡移動的知識,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 。
(3)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為 。
(4)已知改變I—、Fe3+的濃度,正反應速率對應數(shù)值如下表所示:
c(I—)/mol·L—1 | c(Fe3+)/mol·L—1 | v/mol·L—1·s—1 | |
① | 0.20 | 0.80 | 0.032k |
② | 0.60 | 0.40 | 0.144k |
③ | 0.80 | 0.20 | 0.128k |
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I—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2 Fe3+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寫出計算過程)
。
(5)現(xiàn)將反應2Fe3++2I—2Fe2++I2設計成下圖所示的原電池
①能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的標志是 (填序號)。
a.電流計讀數(shù)為零 b.電流計指針不再偏轉且不為零
c.電流計指針偏轉角度最大 d.甲燒杯中溶液顏色不再改變
②反應達平衡后,向甲中加入適量FeCl2固體,此時 (填“甲"或“乙”)中石墨電極為負極,對應的電極反應方程式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