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15分)
有機化合物G是合成維生素類藥物的中間體,其結(jié)構(gòu)簡式如圖所示
G的合成路線如下圖所示:
其中A~F分別代表一種有機化合物,合成路線中部分產(chǎn)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
已知:
請回答下列問題:
(1)G的分子式是 ,G中官能團的名稱是 ;
(2)第②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3)B的名稱(系統(tǒng)命名)是 ;
(4)第②~⑥步反應中屬于取代反應的有 (填步驟編號);
(5)第④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6)寫出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E的所有同分異構(gòu)體的結(jié)構(gòu)簡式 。
①只含一種官能團;②鏈狀結(jié)構(gòu)且無-O-O-;③核磁共振氫譜只有2種峰。
【答案】(1)C6H10O3;酯基和羥基 (2)(CH3)2CH CH2Br+NaOH(CH3)2CH CH2OH+NaBr
(3):2-甲基-1-丙醇 (4)②⑤ (5)
(6)CH3COOCH2CH2OOCCH3、CH3CH2OOCCOOCH2CH3、CH3OOCCH2CH2COOCH3
【解析】
根據(jù)反應③的產(chǎn)物可知A為,反應③為醇的氧化,根據(jù)G推知F為,結(jié)合已知和反應⑤有乙醇產(chǎn)生推得C為,反應④類似所給已知反應,則E為,根據(jù)E的結(jié)構(gòu)可知它含三種官能團,而它的同分異構(gòu)體含一種官能團,可能是羧基或酯基,只有2中氫,應該有對稱結(jié)構(gòu),有如下幾種:CH3COOCH2CH2OOCCH3、CH3OOCCH2CH2COOCH3、CH3CH2OOCCOOCH2CH3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NA表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值,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 5.6g鐵在足量的O2中燃燒,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0.3NA
B. 18g H218O和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數(shù)為9NA
C. 1molFe分別與足量的稀硫酸和稀硝酸反應轉(zhuǎn)移電子數(shù)均為2 NA
D. 0.4 mol NH3與0.6 mol O2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充分反應,得到NO的分子數(shù)為0.4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課外活動小組利用如圖1裝置進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并制取乙醛(試管丁中用水吸收產(chǎn)物),圖中鐵架臺等裝置已略去,實驗時,先加熱玻璃管中的鍍銀銅絲,約lmin后鼓入空氣,請?zhí)顚懴铝锌瞻祝?/span>
(1)檢驗乙醛的試劑是__;
A、銀氨溶液 B、碳酸氫鈉溶液 C、新制氫氧化銅 D、氧化銅
(2)乙醇發(fā)生催化氧化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____________;
(3)實驗時,常常將甲裝置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由于裝置設計上的陷,實驗進行時可能會____________;
(4)反應發(fā)生后,移去酒精燈,利用反應自身放出的熱量可維持反應繼續(xù)進行,進一步研究表明,鼓氣速度與反應體系的溫度關(guān)系曲線如圖2所示,試解釋鼓氣速度過快,反應體系溫度反而下降的原因________,該實驗中“鼓氣速度”這一變量你認為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來估量;
(5)該課外活動小組偶然發(fā)現(xiàn)向溴水中加入乙醛溶液,溴水褪色,該同學為解釋上述現(xiàn)象,提出兩種猜想:①溴水將乙醛氧化為乙酸;②溴水與乙醛發(fā)生加成反應,請你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探究哪一種猜想正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最早使用的化學電源是鋅錳電池,即大家所熟悉的干電池(dry cell),其結(jié)構(gòu)如下圖所示:盡管這種電池的歷史悠久,但對它的電化學過程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認為,放電時,電池中的反應如下:
E極:2MnO2+2H2O+2e-="==" 2MnO(OH)+2OH-
F極:Zn+2NH4Cl -2e-=== Zn(NH3)2Cl2+2H+
總反應式:2MnO2+Zn+2NH4Cl ="==" 2MnO(OH)+Zn(NH3)2Cl2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E極是電池的正極,發(fā)生的是氧化反應
B. F極是電池的負極,發(fā)生的是氧化反應
C. 從結(jié)構(gòu)上分析,鋅錳電池應屬于可充電電池
D. 鋅錳電池內(nèi)部發(fā)生的氧化還原反應是可逆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將純鋅片和純銅片按圖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濃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時間,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甲、乙均為化學能轉(zhuǎn)變?yōu)殡娔艿难b置
B.乙中銅片上沒有明顯變化
C.甲中銅片質(zhì)量減少、乙中鋅片質(zhì)量減少
D.兩燒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2)在相同時間內(nèi),兩燒杯中產(chǎn)生氣泡的速度:甲____乙(填“>”、“<“或“=”)。
(3)當甲中產(chǎn)生1.12L(標準狀況)氣體時,通過導線的電子數(shù)目為__________。
(4)當乙中產(chǎn)生1.12L(標準狀況)氣體時,將鋅、銅片取出,再將燒杯中的溶液稀釋至1 L,測得溶液中c(H+)=0.1 mol·L-1(設反應前后溶液體積不變)。試確定原稀硫酸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______。
(5)利用下列反應:Fe+2Fe3+=3Fe2+制一個化學電池(給出若干導線和一個小燈泡,電極材料和電解液自選),畫出實驗裝置圖,注明電解質(zhì)溶液名稱和正負極材料,標出電流方向,寫出電極反應式。___
_______是正極,正極反應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是負極,負極反應式:____________
(6)1958年世界上第一個心臟起搏器在瑞典植入人體成功,使用壽命長達10年之久。這種能源起搏器中安裝壽命最長、可靠性最高的鋰一碳電池,這種電池容量大,電壓穩(wěn)定,能在-56.7~71.1℃溫度范圍內(nèi)正常工作,F(xiàn)已在火箭、移動電話、筆記本電腦中廣泛使用。它采用鋰和石墨作電極,四氯化鋁鋰(LiAlCl4)溶解在亞硫酰氯中(SOCl2)組成電解質(zhì)溶液。電池總反應為:8Li+3SOCl2=6LiCl+Li2SO3+2S,此電池中__作正極,負極的電極反應為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實驗室制氯氣過程中反應物與生成氯氣之間量的關(guān)系,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裝置。
(1)裝置A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該實驗裝置檢查氣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將過量二氧化錳與20mL 12mol/L的鹽酸混合加熱,充分反應后收集到的氯氣少于0.06mol,其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
a.加熱使?jié)恹}酸揮發(fā)出大量HCl b.鹽酸變稀后不發(fā)生該反應
c.燒瓶中殘留有氯氣 d.裝置B中液面高于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機物G是一種“β-興奮劑”,其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
(1)寫出化合物E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所有同分異構(gòu)體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
①紅外光譜顯示含有三種官能團,其中無氧官能團與E相同,不含甲基
②1H—NMR譜顯示分子中含有苯環(huán),且苯環(huán)上只有一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原子。
③苯環(huán)上只有4個取代基,能發(fā)生銀鏡反應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
A.化合物B生成C的反應為取代反應
B.1mol化合物D最多與4molH2發(fā)生加成反應
C.化合物D生成E的條件為濃氯水/鐵屑
D.化合物G的分子式為C17H14Cl2NO3
(3)寫出E+F→G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題中信息,設計以苯和CH3COCl為原料制備F的合成路線(用流程圖表示,其他無機試劑任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兩電極一為碳棒,一為鐵片,若電流表的指針發(fā)生偏轉(zhuǎn),且a極上有大量氣泡生成,則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 a為負極,是鐵片,燒杯中的溶液為硫酸
B. b為負極,是鐵片,燒杯中的溶液為硫酸銅溶液
C. a為正極,是碳棒,燒杯中的溶液為硫酸
D. b為正極,是碳棒,燒杯中的溶液為硫酸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向含 S2-、 Fe2+、 Br -、 I-各 0.1 mol 的溶液中通入 Cl2, 通入 Cl2 的體積(標準狀況) 和溶液中相關(guān)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的關(guān)系圖正確的是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