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C、N、O、Na、Al、S、Cl是常見的元素
(1)C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C元素的一種同位素可以測定文物年代,這種同位素的符號為 。
(2)用“>”、“<”或“=”填空
離子半徑 | 酸性 | 還原性 | 得電子能力 |
N3- Al3+ | H2SO4 HClO4 | O2- S2- | 35Cl 37Cl |
(3)黑火藥爆炸時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S+2KNO3 +3C==K2S +3CO2↑+N2↑反應生成物中,屬于非電解質(zhì)的是_______(寫結構式);其中熔點最高的物質(zhì)的電子式是_________。
(4)在(3)中化學反應方程式的元素中,屬于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屬性由強到弱的順序為_________,能證明其遞變規(guī)律的事實是( )(填字母)
A.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性 B.氣態(tài)氫化物的沸點
C.單質(zhì)與氫氣反應的難易程度 D.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i是最活潑金屬,F(xiàn)是最活潑非金屬
B.Mg(OH)2堿性比Ca(OH)2強
C.元素周期表有7個主族,7個副族,1個0族,1個Ⅷ族,共16縱行
D.X2+的核外電子數(shù)目為18,則X在第四周期第ⅡA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標準狀況下將35 mL氣態(tài)烷烴完全燃燒,恢復到原來狀況下,得到二氧化碳氣體140 mL,則該烴的分子式為( )
A.C5H12 B.C4H10 C.C3H6 D.C3H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200℃時,將a mol H2(g)和b mol I2(g)充入到體積為V L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I2(g)+H2(g)⇋2HI(g)。
(1)反應剛開始時,由于c(H2)=_______,c(I2)=_______,而c(HI)=________,所以化學反應速率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最小(為零)(填“v正”或“v逆”)。
(2)隨著反應的進行,反應混合物中各組分濃度的變化趨勢為c(H2)________,c(I2)________,而c(HI)________,從而化學反應速率v正________,而v逆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當反應進行到v正與v逆________時,此可逆反應就達到了最大限度,若保持外界條件不變時,混合物中各組分的物質(zhì)的量、物質(zhì)的量濃度、質(zhì)量分數(shù)、體積分數(shù)、反應物的轉化率和生成物的產(chǎn)率及體系的總壓強(或各組分的分壓)都將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物質(zhì)可能含有:a.甲酸、b.乙酸、c.甲醇、d.甲酸甲酯四種物質(zhì)中的一種或幾種,在鑒別時有下列現(xiàn)象:①可發(fā)生銀鏡反應;②加入新制Cu(OH)2懸濁液,沉淀不溶解;③與含酚酞的NaOH溶液共熱,發(fā)現(xiàn)溶液中紅色逐漸變淺至無色.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a(chǎn)、b、c、d都有 B.一定無a,一定有b,可能有c、d
C.有c和d D.一定有d,可能有c,一定無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化學反應表達正確的是( )
A.服用阿司匹林過量出現(xiàn)水楊酸( )中毒反應,可靜脈注射NaHCO3溶液:
+ 2 HCO3- → + 2 CO2↑ + 2 H2O
B.甲醛溶液與足量的銀氨溶液共熱:
HCHO+4[Ag(NH3)2]++4OH-CO32- +2NH4++4Ag↓+6NH3+2H2O
C.向CH2BrCOOH中加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并加熱:
CH2BrCOOH+OH-CH2BrCOO-+H2O
D.苯酚鈉溶液中通入少量CO2: CO2+H2O+2C6H5O- → 2C6H5OH+2C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離子方程式不正確的是 ( )。
A.石英與燒堿反應:SiO2+2OH-===SiO+H2O
B.硅與燒堿反應:Si+2OH-===SiO+H2↑
C.硅酸鈉溶液中通入少量CO2:SiO+CO2+H2O===CO+H2SiO3↓
D.往水玻璃中加入鹽酸:2H++SiO===H2Si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