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兩種氣體的分子數相同,則下列它們的( )一定相同。
(1)體積(2)所含原子個數 (3)物質的量(4)質量 (5)密度
A.只有(1)(2)(3) B.只有(1)(2)(4)
C.只有(2)(3)(5) D.(1)(2)(3)(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阿伏加德羅常數(NA)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常溫常壓下14克CO所含的原子數目為NA個
B.標準狀況下0.8molCCl4含有的原子數目為4NA個
C.任何條件下0.5mol氮氣分子的分子數一定是0.5NA
D.49克硫酸中含有的原子數目為0.5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事故處理的方法中,正確的是( )
A.不慎把較多濃硫酸沾在手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后再涂抹NaHCO3溶液
B.不慎將濃堿液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大量水沖洗,然后涂抹鹽酸溶液
C.如果汽油、煤油等可燃物著火,應立即用水撲滅
D.酒精燈不慎碰翻著火,應立即用濕布蓋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膠體區(qū)別于其它分散系的實質是( )
A.膠體可發(fā)生丁達爾效應 B.膠體粒子能夠發(fā)生布朗運動
C.膠體能透過濾紙但不能透過濾紙 D.膠體粒子直徑在1nm-100nm之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所有的鹽電離時只能生成酸根陰離子和金屬陽離子。
C.氧化物是指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如NaOH、H2SO4等。
D.氨氣溶于水溶液顯堿性,所以氨氣屬于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①1mol氧元素 ②0.25mol氯離子 ③0.5mol 氫分子
④氫氧化鈉的摩爾質量是40g/mol
⑤0.1mol水分子中含有NA個質子和NA個電子
⑥0.25mol 氨氣在標準狀況下體積約為5.6升。
A. 全部正確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對于“摩爾”的說法和理解正確的是( )
A.摩爾是國際科學界建議采用的一種物理量
B.摩爾可以把物質的宏觀數量與微觀粒子的數量聯(lián)系起來
C.國際上規(guī)定,0.012kg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數目為1摩
D.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單位,簡稱摩,符號為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按照物質的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對于H2SO4的分類正確的是( )
①酸 ②氧化物 ③氫化物 ④強酸 ⑤含氧酸
⑥難揮發(fā)性酸 ⑦一元酸 ⑧化合物 ⑨混合物
A.①④⑤⑥⑧ 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③④⑤⑥⑨ D.①④⑤⑥⑦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次磷酸(H3PO2)是一種精細磷化工產品,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回答下列問題:
(1)H3PO2是一元中強酸,寫出其電離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3PO2和NaH2PO2均可將溶液中的Ag+還原為Ag,從而可用于化學鍍銀。
①H3PO2中,P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
②利用H3PO2進行化學鍍銀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的量之比為4:1,則氧化產物為___________(填化學式)。
③NaH2PO2為___________(填 “正鹽”或“酸式鹽”),其溶液顯_______(填“弱酸性”、“中性”或“弱堿性”)。
(3)H3PO2的工業(yè)制法是:將白磷(P4)與Ba(OH)2溶液反應生成PH3氣體和Ba(H2PO2)2,后者再與H2SO4反應,寫出白磷與Ba(OH)2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3PO2也可用電滲析法制備。“四室電滲析法”工作原理如圖所示(陽膜和陰膜分別只允許陽離子、陰離子通過):
①寫出陽極的電極反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產品室可得到H3PO2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早期采用“三室電滲析法”制備H3PO2:將“四室電滲析法”中陽極室的稀硫酸用H3PO2稀溶液代替,并撤去陽極室與產品室之間的陽膜,從而合并了陽極室與產品室。其缺點是產品中混有 雜質,該雜質產生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