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人體血液內(nèi)的血紅蛋白(Hb)易與O2結(jié)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輸氧能力,CO吸入肺中發(fā)生反應:CO+HbO2O2+HbCO ,37 ℃時,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220 。HbCO的濃度達到HbO2濃度的0.02倍,會使人智力受損。據(jù)此,下列結(jié)論錯誤的是( )
A.CO與HbO2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
B.人體吸入的CO越多,與血紅蛋白結(jié)合的O2越少
C.當吸入的CO與O2濃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02時,人的智力才會受損
D.把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壓氧倉中解毒,其原理是使上述平衡向左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5 ℃,101 k Pa時,強酸與強堿的稀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的中和熱為57.3 kJ/mol,辛烷的燃燒熱為5518 kJ/mol。下列熱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
A.2H+(aq) +(aq)+(aq)+2OH(aq)=BaSO4(s)+2HO(1);H=57.3 kJ/mol
B.KOH(aq)+H SO4(aq)= KSO4(aq)+HO(I); H=57.3kJ/mol
C.C8H18(I)+ O (g)=8CO (g)+ 9HO; H=5518 kJ/mol
D.2C8H18(g)+25O (g)=16CO (g)+18HO(1); H=5518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物質(zhì)的量濃度相同的下列溶液,pH由大到小排列正確的是 ( )
A.Ba(OH)2、 Na2SO3、FeCl3、KCl
B.Na2SiO3、Na2SO3、KNO3、NH4Cl
C.NH3·H2O、H3PO4、Na2SO4、H2SO4
D.NaHCO3、C6H5COOH、C2H5OH、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增大壓強,活化分子數(shù)增加,化學反應速率一定增大
B.升高溫度,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加,化學反應速率一定增大
C.活化分子間所發(fā)生的分子間的碰撞為有效碰撞
D.加入反應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增加,化學反應速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Cu2O是一種半導體材料,基于綠色化學理念設計的制。瓹u2O的電解池示意圖如下,點解總反應:2Cu+H2O==Cu2O+H2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石墨電極上產(chǎn)生氫氣
B.銅電極發(fā)生還原反應
C.銅電極接直流電源的負極
D.當有0.1mol電子轉(zhuǎn)移時,有0.1molCu2O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酒是陳的香”,就是因為酒在儲存過程中
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實驗室我們也可以用如
右圖所示的裝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制取乙酸乙酯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2)濃硫酸的作用是:① ;② 。
(3)裝置中通蒸氣的導管要插在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液面上,不能插入溶液中,目的是
防止 。
(4)若要把制得的乙酸乙酯分離出來,應采用的實驗操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A.分液時,分液漏斗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也從下口倒出
B.蒸餾時,應使溫度計水銀球靠近蒸餾燒瓶支管口
C.蒸發(fā)結(jié)晶時應將溶液直接蒸干
D.稱量非腐蝕性藥品應放在稱量紙上置于托盤天平的左盤,砝碼放在托盤天平的右盤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如右圖所示,已知A的產(chǎn)量是一個國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標志,D具有酸性。E是具有香味的
不溶于水的液體。
(1)寫出A分子的空間構型是: ,結(jié)構簡式
(2)寫出A→B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反應類型為: 。
(3)寫出B→C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反應類型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A、B、C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處的位置如圖所示,
A、C兩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數(shù)之和等于B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B原子
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相等。
(1)寫出A、B、C三種元素的名稱 、 、 。
(2)B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周期,第 族。
(3)C的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為 ,C的氫化物的電子式 。
(4)由元素A、C及氫元素形成的化合物(AH4C)中含有的化學鍵的類型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