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硫能使品紅溶液褪色是因為SO2具有氧化性
B.新制氯水的氧化性強于久置氯水
C.檢驗HCl氣體中是否混有Cl2方法是將氣體通入硝酸銀溶液
D.濃硫酸在常溫下可迅速與銅片反應放出二氧化硫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空氣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資源。為改善空氣質(zhì)量而啟動的“藍天工程”得到了全民
的支持。下列措施不屬于“藍天工程”建設的是( )
A.推廣使用燃煤脫硫技術,在燃煤中加入適量石灰石,可減少廢氣中的SO2
B.實施綠化工程,防治揚塵污染
C.研制開發(fā)燃料電池汽車,消除機動車尾氣污染
D.加高工廠的煙囪,使煙塵和廢氣遠離地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飲用水中的NO對人類健康會產(chǎn)生危害,為了降低飲用水中NO的濃度,可以在堿性條件下用鋁粉將NO還原為N2,其化學方程式為:
10Al+2NaNO3+4NaOH===10NaAlO2+3N2↑+2H2O。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上述反應中,________元素的化合價升高,則該元素的原子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電子。
②用“單線橋法”表示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10Al+6NaNO3+4NaOH===10NaAlO2+3N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氧化還原反應在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運用:
(1)人通過呼吸作用吸入氧氣,氧化體內(nèi)的葡萄糖(C6H12O6)提供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反應為:C6H12O6+6O2―→6CO2+6H2O+能量,該反應中的還原劑是__________。
(2)罐頭廠在裝食物罐頭時,通常要添加一些對人體無害的抗氧化劑,此類食物抗氧化劑,防止食物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變質(zhì)。此類食物添加劑應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或“還原性”)。
(3)鐵是生物體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鐵在人體中是以Fe2+和Fe3+的形式存在的,而 Fe2+更容易被吸收。服用維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 Fe3+轉化為Fe2+。在這個過程中維生素C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填“氧化作用”或“還原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一定條件下,NO跟NH3可發(fā)生反應生成N2和H2O,F(xiàn)有NO和NH3的混合物1 mol,充分反應后所得產(chǎn)物中,經(jīng)還原得到的N2比經(jīng)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2)若以上反應進行完全,試計算反應混合物中NO與NH3的物質(zhì)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分析下列兩個氧化還原反應,回答下列問題:
化學反應:①KClO3+6HCl===KCl+3Cl2↑+3H2O
②2H2SO4(濃)+CuCuSO4+SO2↑+2H2O
問題:反應中什么物質(zhì)是氧化劑?什么物質(zhì)是還原劑?參加反應的某物質(zhì)是否全為氧化劑或全為還原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標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數(shù)目和方向,并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1)KClO3制O2; (2)H2還原CuO;
(3)C+CO22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在反應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中,氧化劑是________,氧化產(chǎn)物是________。若有1 mol KMnO4參加反應,轉移的電子的物質(zhì)的量是________mol,被氧化的HCl的物質(zhì)的量是________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各組化學反應中,鹽酸均為反應物,只利用鹽酸氧化性的是__________;利用鹽酸還原性的是__________;只利用鹽酸酸性的是__________。
(1)4HCl(濃)+MnO2 MnCl2+Cl2↑+2H2O
(2)2HCl+2Na===2NaCl+H2↑
(3)2HCl+CuO===CuCl2+H2O
(4)HCl+HClO===Cl2↑+H2O
(5)CaCO3+2HCl===CaCl2+CO2↑+H2O
(6)Fe+2HCl===FeCl2+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