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閱讀材料,分析有關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問題.
材料1.某些動物在不同季節(jié)中數(shù)量差異很大:春季繁殖,夏季數(shù)量增加,到了冬季又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殘存的少量個體繁殖,再使數(shù)量增多.由此形成一個如瓶頸樣的模式(見圖).

(1)在圖示的三年間,第一年夏季●基因的頻率為2%,第二年夏季●基因的頻率為3%,第三年夏季●基因的頻率為0%,該生物種群是否發(fā)生進化?理由是是
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在不斷改變.
(2)使用農(nóng)藥防治害蟲,保留了突變出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其實質是依賴農(nóng)藥的選擇作用,提高該害蟲種群中抗藥性基因的頻率.而經(jīng)過越冬的瓶頸樣模式,抗藥性個體不耐寒冷而死亡,導致下一年該害蟲種群中抗藥性基因頻率又下降.抗藥性基因的出現(xiàn),對該害蟲來說是有利還是有害?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有利/有害/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
材料2.圖中地雀A與B可以交配并產(chǎn)生可育后代,地雀C與A、B之間不能互相交配.

(3).若干年后,島嶼上出現(xiàn)地雀新種C.它的進化機制是:“地雀種群本來就存在著基因頻率的變化;大陸與島嶼不同的環(huán)境引起不同的自然選擇;由于大陸與島嶼之間的地理隔離,兩處種群之間產(chǎn)生隔離,阻斷兩處種群的基因交流,導致兩處種群的基因頻率向不同的方向變化;當基因頻率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由于生殖隔離,形成新種C.”
(4)從圖1 至圖3的演變,反映了生物多樣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從遺傳多樣性向物種多樣性變化(或從遺傳多樣性向生態(tài)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發(fā)展).

分析 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chǎn)生生殖隔離.圖2表示物種形成模式中的漸變式,通過地理隔離達到生殖隔離.
害蟲產(chǎn)生抗藥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內在的遺傳與變異引起的.在未使用農(nóng)藥之前,害蟲就存在著差異,有的不具有抗藥性,有的具有抗藥性.開始用該藥時,由于大多數(shù)害蟲沒有抗藥性,故大量被農(nóng)藥淘汰,而少數(shù)具有抗藥性變異的個體會保存下來,并能繼續(xù)繁殖,當多次使用該農(nóng)藥后,使抗藥性更強的害蟲被保留下來,這樣一代一代,害蟲積累并加強了抗藥性,所以農(nóng)藥對不同變異的害蟲進行了選擇,淘汰了不抗藥的個體,保留了抗藥性強的個體.

解答 解:(1)現(xiàn)代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實質是基因頻率的改變,三年間●基因的頻率由2%變?yōu)?%再變?yōu)?%,說明生物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2)農(nóng)藥對害蟲具有選擇作用,淘汰了不抗藥的個體,保留了抗藥性強的個體,提高了害蟲種群中抗藥性基因的頻率.抗藥性基因的出現(xiàn)對害蟲來說是否有利,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
(3)據(jù)圖2分析,大陸與島嶼之間存在地理隔離,阻斷基因交流,不同物種之間存在生殖隔離.
(4)從圖1至圖3的演變,反映了生物多樣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從遺傳多樣性向物種多樣性變化.
故答案為:
(1)是        該種群的基因頻率在不斷改變   
(2)農(nóng)藥     抗藥性基因    取決于環(huán)境的變化   
(3)大陸與島嶼之間的地理隔離,兩處種群之間產(chǎn)生  生殖
(4)從遺傳多樣性向物種多樣性變化(或從遺傳多樣性向生態(tài)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發(fā)展)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生物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等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圖表及數(shù)學方式等多種表達方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關于染色體組、單倍體和二倍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單倍體生物體細胞中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

B.一般來說,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做二倍體

C.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D.人工誘導多倍體的唯一方法是只能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山西臨汾一中高一下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真核生物細胞內存在著種類繁多、長度為21〜23個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簡稱miR),它們能與相關基因轉錄出來的mRNA互補,形成局部雙鏈。由此可以推斷這些miR抑制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是

A.阻斷rRNA裝配成核糖體

B.干擾tRNA識別密碼子

C.妨礙雙鏈DNA分子的解旋

D.影響RNA分子的遠距離轉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甲細胞可產(chǎn)生抗體,乙表示正在出芽的酵母菌.

(1)上述細胞的結構中,屬于細胞代謝和遺傳控制中心的是[2、11]細胞核;按順序寫出抗體合成與分泌過程中經(jīng)過的細胞結構:4→3→7→5(用數(shù)字標號和箭頭表示).
(2)從甲細胞[5]結構上提取了某種物質,用非酶法處理后,加入雙縮脲試劑出現(xiàn)紫色;若加入斐林試劑并加熱,出現(xiàn)磚紅色沉淀,則說明該物質是糖蛋白.此物質的存在體現(xiàn)了[5]結構具有進行信息交流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表示細胞內某些有機物的元素組成和功能關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V是生物大分子,圖中X、Y、Z、P分別為構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單位.
請回答下列問題:

(1)A、B分別是NP、N.
(2)圖中X是葡萄糖,Ⅰ在小麥種子中主要是指淀粉.
(3)大分子物質Ⅰ、Ⅱ、Ⅲ、Ⅳ、V中,具有特異性的是Ⅱ、Ⅲ、Ⅳ.
(4)由小分子物質X、Y、Z、P生成大分子物質Ⅰ、Ⅱ、Ⅲ、Ⅳ的過程中,有一共同的生成物是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物質中都屬于蛋白質的是( 。
A.腸肽酶、胰島素、抗體B.維生素、甲狀腺激素
C.抗體、油漆、生長激素D.胰島素、雄性激素、生長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4.如圖甲表示洋蔥根尖的不同區(qū)域,圖乙表示洋蔥根尖處于有絲分裂各階段,一個細胞核中DNA的相對含量變化,圖丙呈現(xiàn)的是細胞分裂過程中的某一物質的形態(tài)變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①②③④細胞形態(tài)不同是因為發(fā)生了細胞分化.
(2)丙圖中①→②表示的遺傳物質變化過程發(fā)生在乙圖的b(填字母),②→③表示的生理變化過程發(fā)生在細胞周期的前期.圖乙的曲線獲得是選擇甲圖中的③(填序號)區(qū)細胞為材料.
(3)在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制作臨時裝片的操作步驟是:解離→漂洗→染色→制片,我們發(fā)現(xiàn)即使操作正確,也難以看到很多處于分裂期的細胞,主要原因是細胞分裂間期在細胞周期中持續(xù)時間長,分裂期持續(xù)時間短.染色主要是讓細胞內的染色質或染色體染上顏色(紫色或紅色),便于觀察清楚.龍膽紫溶液和醋酸洋紅液都是堿性染料.觀察清楚后的細胞不能進入下一分裂時期的原因是解離后細胞已死亡.
(4)把洋蔥根尖細胞放入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最終會長成一株洋蔥植株,這個技術叫做組織培養(yǎng),其理論基礎是細胞的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現(xiàn)代生物技術培育新品種優(yōu)越性的是( 。
A.克隆技術可以快速培育優(yōu)良性狀的家畜
B.現(xiàn)代轉基因技術可以迅速改變生物的基因組成
C.現(xiàn)代生物技術迅速使新品種形成群落
D.現(xiàn)代生物技術可以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山西臨汾一中高一下期末考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為果蠅染色體圖,據(jù)圖得到的結論中正確的是

①有絲分裂后期有4個染色體組,染色體有5種不同形態(tài) ②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個染色體組,染色體有5種不同形態(tài) ③其配子的染色體組是X、II、III、IV或Y、II、III、IV ④對該生物進行基因測序應選擇5條染色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