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有關人體激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產生
B. 含量極微且都是大分子物質
C. 激素參與的調節(jié)屬于神經調節(jié)
D. 激素在調節(jié)生命活動的過程中起催化作用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研究不同鹽溶液對水稻幼苗生長的影響,研究者將水稻幼苗放入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并用不同的鹽溶液進行處理,每隔2天測定水稻的相關數據和生長情況(如圖)。
(1)吸收光能的葉綠素分布于___________,分離光合色素所用的試劑是___________。
(2)從圖1中可以看出,在一定濃度的NaCl溶液的作用下,構成氣孔的保衛(wèi)細胞發(fā)生滲透失水,在顯微鏡下觀察會出現___________現象,最終導致氣孔導度下降,加入CaCl2溶液后氣孔導度會___________。
(3)結合圖1和圖2可以看出,首先一定濃度的NaCl溶液降低了葉綠素的含量,導致光反應為暗反應提供的_________減少;同時氣孔導度下降,直接導致暗反應中C02的___________速度下降,最終造成凈光合作用速度降低。CaCl2溶液能夠緩解NaCl溶液對水稻幼苗光合作用的影響,且第4天的緩解效果是第2天的___________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生物膜的描述,正確的是
A. 生物膜是對生物體內所有膜結構的統(tǒng)稱
B. 生物膜是對細胞內所有膜結構的統(tǒng)稱
C. 各種生物膜在化學組成和結構上是完全不同的
D. 各種生物膜各司其職,互不聯系互不干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人體神經元細胞模式圖。請據圖回答:
(1)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________內流,使興奮部位形成動作電位,表現為____________(填“外負內正”或“外正內負”或“零電位”)。
(2)④中的物質釋放到⑤的方式是_________。
(3)若刺激A點,圖中電流計B將偏轉________次。
(4)若某患者體內產生抗體,該抗體能與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結合,這種疾病屬于___________。
A.過敏反應 B.自身免疫病 C.免疫缺陷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表示20℃時玉米光合作用強度與光照強度的關系,S1、S2、S3表示所在部位的面積,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S1+S3表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量
B. S2+S3表示玉米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總量
C. S2表示玉米在光照強度BD間光合作用有機物的凈積累量
D. S2-S3表示玉米在光照強度OD間光合作用有機物的凈積累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a、b、c三個神經元構成了1、2兩個突觸,甲、乙、丙3條曲線為不同刺激引起神經元c上的電位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甲表明刺激a時興奮以電信號形式迅速傳導給c
B. 乙表明興奮在突觸間的傳遞是單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時,a神經元的電位變化
D. 丙表明b神經元能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登革熱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有起病急驟、發(fā)熱等癥狀,下圖為登革熱病毒的致病機理。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登革熱病毒感染會使人體產生不同的抗體,說明登革熱病毒表面存在不同的___________。當T細胞活性下降時,會引起機體生成抗體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物質甲分泌量少,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革熱病毒侵入人體后,血液中___________和腎上腺素等激素含量升高,從而使產熱增加,導致機體發(fā)熱。發(fā)熱使人體飲水較多,___________降低會刺激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進而使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的量減少,導致尿量增加。
(3)物質甲和抗體Ⅰ能促進___________,使復合物增多,復合物增多又會使血管通透性增大,___________外滲而引起組織水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人體內環(huán)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組織液滲透壓增大,引起細胞吸水
B. 血漿中的某些營養(yǎng)物質能進入組織液中
C. 免疫系統(tǒng)清除病原體是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機制
D. 血漿蛋白的含量對血漿滲透壓的影響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