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同學在150mL燒杯中盛入100mL培養(yǎng)液,滴入一滴大腸桿菌培養(yǎng)液。然后每隔一段時間用滴管取樣計數,結果如下表:
時刻 | 0 | 30 分 | 60 分 | 90分 | 120分 | 150分 | 180分 |
個/mL | 10 | 20 | 40 | 80 | 160 | 320 | 620 |
(1)該同學在燒杯中培養(yǎng)的大腸桿菌菌群屬于___________(個體/種群/群落)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620個/mL”是表示第180分鐘時的___________(菌群數量/種群密度)。
(2)再繼續(xù)觀察一定時間,并用坐標曲線描述計數結果,將得到___________(J/ S)型曲線。
(3)種群數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時刻是___________(R/ P)。
(4)某種群的增長曲線為S曲線,在時間為P時,該種群的年齡組成為___________型。
【答案】 種群 種群密度 S R 穩(wěn)定
【解析】試題分析:梳理“種群的內涵、種群的特征及其種群數量的變化”等相關知識點,據此結合題意并從圖表中提取信息,明辨圖示曲線上各點所蘊含的生物學信息,進而對各問題情境進行分析作答。
(1) 該同學在燒杯中培養(yǎng)的大腸桿菌菌群是由同一種生物構成,屬于種群層次的生命系統(tǒng)!620個/mL” 反映的是第180分鐘時的單位體積中的大腸桿菌的數量,因此表示的是種群密度。
(2) 表中信息顯示:在150min之前,每隔30min,大腸桿菌的數量均為前30min的2倍,但第180分鐘時的大腸桿菌數量與第150分鐘時的大腸桿菌的比值卻小于2倍?梢姡捎跓惺⑷氲呐囵B(yǎng)液(100mL)有限,若再繼續(xù)觀察一定時間,將得到S型曲線。
(3)曲線圖顯示:R時刻種群數量為K/2,此時種群數量增長速度最快。
(4)曲線圖顯示:在時間為P時,該種群的數量已經達到K值,此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其年齡組成為穩(wěn)定型。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水果蔬菜的智能溫室大棚種植為現代農業(yè)創(chuàng)造了更美好的發(fā)展前景。圖1為大棚蔬菜西蘭花葉片的葉綠體中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其中甲~丁表示不同的物質;圖2為葉片在光照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C02吸收和釋放速率的變化曲線。據圖分析回答:
(1)葉片在光合作用的光反應中產生的_____________可以被暗反應利用;光照下,圖1中ATP的移動方向是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頭表示)。
(2)影響葉片葉綠體中暗反應的外部環(huán)境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2~t3時,限制光合速率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t2~t3時相比,t3~t4時和t4后短時間內,圖1中丙的含量變化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t1~t2時,給予充足恒定的光照,葉綠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場所)上色素吸收光能增加,使水在光下分解加快,進而加快暗反應中______________(選填“甲、乙、丙、丁”)的利用。有利于提高西蘭花的產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敘述正確的是
A. 赫爾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DNA是主要遺傳物質
B. 薩頓用假說—演繹法提出假說: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C. 摩爾根用類比推理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D. 孟德爾用假說—演繹法發(fā)現了遺傳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了發(fā)現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三位科學家。下圖是囊泡膜與靶膜(即可以與囊泡膜發(fā)生融合的膜結構)融合過程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囊泡是由單層膜所包裹的膜性結構,其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___。細胞膜、細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構成_______________系統(tǒng),這些膜的功能不盡相同,從組成成分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不同。
(2)由圖可知,囊泡上有一個特殊的V-SNARE蛋白,它與靶膜上的_______________蛋白結合形成穩(wěn)定的結構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從而將物質準確地運送到相應的位點,這說明膜融合具有_______________性。
(3)囊泡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人體有氧呼吸的過程,其中①~③表示相關過程,甲、乙表示相應物質。請據圖回答:
(1)圖中①過程進行的場所是__________。物質乙表示__________。
(2)圖中產生ATP最多的是__________過程(填字母序號)。過程②的正常進行,還需要__________作為反應物。
(3)熱能產生的意義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運動員短跑后會出現肌肉酸痛現象,主要原因是肌細胞中產生了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為研究K+通道開放劑對缺血、缺氧條件下腦細胞凋亡的保護作用機制,研究人員進行了實驗:
(1)有研究發(fā)現,腦細胞代謝非常旺盛,耗氧量大,因此缺血、缺氧時腦細胞主要依賴于_________過程產生ATP,不僅ATP生成量少,也會造成___________在腦細胞中積累。缺血、缺氧還會誘發(fā)腦細胞表達出某些___________分子,在這些分子的調控下,細胞出現一系列變化,最終凋亡。
(2)科研人員利用離體培養(yǎng)的神經元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如下圖所示。
①本實驗乙組的處理是培養(yǎng)液中不加人血淸,并在___________條件下培養(yǎng)。丙、丁組除加入圖中所示物質外,其它培養(yǎng)條件與___________(填“甲”或“乙”)組相同。
②由實驗結果可知,正常培養(yǎng)條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凋亡率___________。乙組結果與甲組結果比較,說明缺血、缺氧能夠___________。由實驗結果判斷,K+通道開放劑能___________缺血、缺氧誘導的細胞凋亡。
(3)A蛋白是細胞凋亡調控過程中一個重要蛋白?蒲腥藛T提取上述各組細胞的___________,用逆轉錄酶合成cDNA,以cDNA為模板擴增各組細胞的A基因。結果顯示丙組的A基因擴增產物量比值高于乙組,推測K+通道開放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面是某植物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圖像,請回答:
(1)圖b處于細胞周期的___________期,此時細胞內發(fā)生的主要變化有____________。
(2)以上圖像在一個細胞周期正確的排序為____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填寫),其中屬于有絲分裂中期的是_________(用圖中字母填寫),做出判斷的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染色體數與DNA數為1:1的是圖___________(用圖中字母填寫)。
(4)若a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為32條,則c圖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是_________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討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是否產生酒精”時,唯一假設是“酵母菌有氧呼吸不產生酒精”
B. 整個實驗過程中,保證酵母菌能正常生活的重要條件是加入足量的培養(yǎng)液
C. 研究酵母菌無氧呼吸的實驗中,每隔一段時間需通入空氣,以保證酵母菌正常代謝
D. 該實驗中不通入空氣的裝置屬于空白對照組,整個實驗屬于對照實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二)人類遺傳病
某遺傳病是由控制氯離子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發(fā)生突變引起的,研究表明這些基因突變有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兩類。此遺傳病按照遺傳方式可分為I型和II型,其中I型為常染體顯性遺傳,Ⅱ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圖為其中一種類型的患病家族遺傳系譜圖,B、b是與該病有關的基因。
【1】控制氯離子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其遺傳信息的實質是基因內的________序列。
A. 脫氧核糖
B. 脫氧核苷酸
C. 核糖
D. 核糖核苷酸
【2】已知I-2無該遺傳病致病基因,據圖判斷,該家族所患遺傳病是________(I型 / II型),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與正;蚧________(等位基因 / 相同基因),Ⅲ-13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有一無上述遺傳病的女性白化病患者(aa)與無白化病基因的III-13婚配,后代可能不患病。產生這結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4】某人也患了由控制氯離子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發(fā)生突變引起的遺傳病,其遺傳咨詢的正確步驟是________。
① 判斷咨詢者的基因型
② 推算后代的再發(fā)風險,提出對策、方法和建議
③ 家系調查,繪制系譜圖,確定遺傳方式
④ 詢問病史、家庭史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①②③④
D. 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