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1,已知在△ABC中,=a,=b,=c.若a·b=b·c=c·a.求證:△ABC為正三角形.

圖1

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向量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具有“形”的特點,因此有了幾何運算;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套優(yōu)良的代數(shù)運算性質(zhì),因此又有了代數(shù)運算.對于這兩種運算,前者難度大,靈活多變,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后者學生感到熟悉,易于掌握,但應(yīng)讓學生明了,這兩種方法都要掌握好,近幾年高考題的解答都是以兩種解法給出.本題給出的是三角形,對于某些幾何命題的抽象的證明,自然可以轉(zhuǎn)化為向量的幾何運算問題來解決,請同學們在探究中要注意仔細體會,領(lǐng)悟其實質(zhì).教學中,教師要放手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真正做到一題多用,一題多變,串聯(lián)知識,串聯(lián)方法,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孤零知識,提高思維能力,提高復(fù)習效率.

證法一:由題意,得a+b+c=0,∴c=-(a+b).

又∵b·c=c·a,∴c·(a-b)=0.

∴-a2+b2=0.∴|a|2=|b|2,即|a|=|b|.

同理可得|c|=|b|,∴|a|=|b|=|c|.

∴△ABC為正三角形.

證法二:由題意得a+b+c=0,∴a=-b-c,b=-a-c.

a2=b2+c2+2b·c,b2=a2+c2+2a·c.

b·c=c·a(已知),

a2-b2=b2-a2.

a2=b2.∴|a|2=|b|2.

∴|a|=|b|.

同理可得|c|=|b|,∴|a|=|b|=|c|.

∴△ABC為正三角形.

圖2

證法三:如圖2,以AB,BC為鄰邊作ABCD,則=a,=-,

=a-c.

又∵a·b=b·c,∴b·(a-c)=0.

b·=0.∴b.

ABCD為菱形.∴AB=BC.同理可得BC=AC,

∴△ABC為正三角形.

證法四:取的中點E,連接AE,則

=(+)=(c-b),

·a=(c-ba=0.

a.∴AB=AC.

同理可得BC=AC,

∴△ABC為正三角形.

點評:本題給出了四種證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這是一種很有效的辦法.數(shù)學教學中,一題多解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靈活的一種良好手段.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能溝通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高學生應(yīng)用所學的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逐步學會舉一反三的本領(lǐng),在教材安排的例題中,有相當一部分題目存在一題多解的情況,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挖掘.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D⊥DC,AB∥DC,DC=DD1=2AD=2AB=2.
(1)求證:DB⊥平面B1BCC1;
(2)設(shè)E是DC上一點,試確定E的位置,使得D1E∥平面A1BD,并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成都一模)如圖,已知在△ABC中,BC=2,以BC為直徑的圓分別交AB,AC于點M,N,MC與NB交于點G,若
BM
BC
=2
,
CN
BC
=-1
,則∠BGC的度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2013•杭州二模)如圖,已知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邊形,PA⊥平面ABCD,PA=
3
,AB=1.AD=2.∠BAD=120°,E,F(xiàn),G,H分別是BC,PB,PC,AD的中點.
(Ⅰ)求證:PH∥平面GED;
(Ⅱ)過點F作平面α,使ED∥平面α,當平面α⊥平面EDG時,設(shè)PA與平面α交于點Q,求PQ的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在△ABC中,BC=2,以BC為直徑的圓分別交AB,AC于點M,N,MC與NB交于點G,若
BM
BC
=2,
CN
BC
=1,則∠BGC的度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已知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且AD=2,AB=1,PA⊥平面ABCD,E,F(xiàn)分別是線段AB,BC的中點.
(1)證明:PF⊥FD;
(2)判斷并說明PA上是否存在點G,使得EG∥平面PF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