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邊BC的中點,沿BD將△ABD折起,使A-BD-C成為直二面角,則∠AEB=
90°
90°
分析:利用正方形的性質(zhì)、二面角的平面角、線面與面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定理、三垂線定理即可得出.
解答:解:如圖所示.
設(shè)點O是BD的中點,連接OA、OC、OA、AE.
∵AO⊥BD,OC⊥BD,
∴∠AOC是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
由已知可知:∠AOC為直角.
∴AO⊥平面BCD.
在△BCD中,∵BO=OC,BE=EC.
∴OE⊥BC.
∴BC⊥AE.
∴∠AEB=90°.
故答案為90°.
點評:本題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質(zhì)、二面角的平面角、線面與面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定理、三垂線定理等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技能方法,屬于中檔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如圖,已知四棱錐P--ABC的底面ABCD為正方形,PA⊥平面ABCD,PA=AB=2,e為PC的中點,F(xiàn)為AD的中點.
(Ⅰ)證明EF∥平面PAB;
(Ⅱ)證明EF⊥平面PBC;
(III)點M是四邊形ABCD內(nèi)的一動點,PM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始終為45°,求動直線PM所形成的曲面與平面ABCD、平面PAB、平面PAD所圍成幾何體的體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1)如圖1,已知四棱錐P-ABCD,底面ABCD為菱形,PA⊥平面ABCD,∠ABC=60°,E是BC的中點.求證:AE⊥PD.
(2)如圖2,正方形ADEF與梯形ABCD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D⊥CD,AB∥CD,AB=AD=2,CD=4.求證:平面BDE⊥平面BE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橢圓
y2
a2
+
x2
b2
=1(a>b>0)的上下焦點分別為F1,F(xiàn)1,短軸兩個端點為P,P1,且四邊形F1PF2P1是邊長為2的正方形.
(1)求橢圓方程;
(2)設(shè)△ABC,AC=2
3
,B為橢圓
y2
a2
+
x2
b2
=1(a>b>0)在x軸上方的頂點,當(dāng)AC在直線y=-1上運動時,求△ABC外接圓的圓心Q的軌跡E的方程;
(3)過點F(0,
3
2
)作互相垂直的直線l1l2,分別交軌跡E于M,N和R,Q.求四邊形MRNQ的面積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湖南省長沙縣實驗中學(xué)2010屆高三第一次月考理科數(shù)學(xué)試卷 題型:044

已知三棱柱ABC-A1B1C1三視圖如下圖所示,其中俯視圖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正、側(cè)視圖都是正方形,DE分別為棱CC1B1C1的中點.

(1)求異面直線BDA1E所成角的余弦值;

(2)在棱AC上是否存在一點F,使EF⊥平面A1BD,若存在,確定點F的位置;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xué) 來源:2010-2011學(xué)年山東省濟(jì)寧一中高三(上)期末數(shù)學(xué)試卷(理科)(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如圖,已知四棱錐P--ABC的底面ABCD為正方形,PA⊥平面ABCD,PA=AB=2,e為PC的中點,F(xiàn)為AD的中點.
(Ⅰ)證明EF∥平面PAB;
(Ⅱ)證明EF⊥平面PBC;
(III)點M是四邊形ABCD內(nèi)的一動點,PM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始終為45°,求動直線PM所形成的曲面與平面ABCD、平面PAB、平面PAD所圍成幾何體的體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