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電場的電場線分布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chǎn)點的電勢高于b點的電勢

B.c點的電場強度大于d點的電場強度

C.若將一正試探電荷由a點移到b點,電場力做負功

D.若將一負試探電荷由c點移到d點,電勢能增加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xué)年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高一期末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甲、乙兩車相距s0=40.5m,同時沿平直公路做直線運動.甲車在前,以初速度v1=16m/s、加速度為a1=﹣2m/s2做勻減速直線運動;乙車在后,以初速度v2=4m/s、加速度a2=1m/s2與甲同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求:

(1)乙車追上甲車經(jīng)歷的時間;

(2)甲、乙兩車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xué)年寧夏中衛(wèi)一中高一第二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一根輕質(zhì)彈簧,當它上端固定、下端懸掛重為G的物體時,長度為L1;當它下端固定在水平地面上,上端壓一重為G的物體時,其長度為L2,則它的勁度系數(shù)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xué)年湖南省邵陽市高一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一個物體從塔頂上下落,在到達地面前最后1s內(nèi)通過的位移是整個位移的,則塔頂高為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寧夏銀川二中高三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虛線a、b、c代表電場中的三個等勢面,相鄰等勢面之間的電勢差相等,即Uab=Ubc,實線為一帶正電的質(zhì)點僅在電場力作用下通過該區(qū)域時的運動軌跡,P、Q 是這條軌跡上的兩點,據(jù)此可知( )

A.三個等勢面中,a 的電勢最高

B.帶電質(zhì)點通過Q點時的電勢能較大

C.帶電質(zhì)點通過P點時的動能較大

D.帶電質(zhì)點通過P點時的加速度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湖南省益陽市高三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假設(shè)某物體受到2 013個恒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某時刻撤去其中的一個恒力而保持其余恒力都不變,則此后物體可能( )

A.做勻速直線運動 B.做拋物線運動

C.做圓周運動 D.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xué)年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一中高二期中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空間固定兩個小球a、b,帶等量正電荷,兩球連線ab水平,O為其中點,c、d為豎直中垂線上的兩對稱點.在c點有一個電子,若給電子一個垂直于連線ab的初速度v,電子只在電場力作用下運動,并經(jīng)過d點.關(guān)于電子從c運動到d的過程中,以下敘述正確的有( )

A.若v豎直向下,電子一定做直線運動,速度先增后減

B.若v豎直向下,電子一定做直線運動,加速度先增后減

C.若v垂直紙面向外,電子可能做勻速圓周運動

D.無論怎么運動,電子到達d點的速度大小一定還等于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xué)年江西省高一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實驗中,某同學(xué)采取了以下三個步驟做實驗: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固定一張白紙,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兩根細繩套,通過細繩套同時用兩個測力計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它與細繩套的結(jié)點到達某一位置O點,在白紙上記下O點和兩個測力計F1和F2的示數(shù).

(2)只用一個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它的伸長量與兩個測力計拉時相同,記下此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F和細繩套的方向.

(3)在白紙上根據(jù)F1和F2的大小,應(yīng)用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求出它們的合力的大小F′.

以上三個步驟均有錯誤或疏漏,請指出它們錯在哪里:

在(1)中是

在(2)中是

在(3)中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5-2016學(xué)年河北正定中學(xué)高一上期期末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甲乙兩同學(xué)各用10 N的力拉住輕彈簧的兩端,彈簧平衡時伸長了5 cm(在彈性限度內(nèi));那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200 N/m

B.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400 N/m

C.根據(jù)公式k=F/x,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會隨彈簧彈力F的增大而增大

D.彈簧所受的合力為10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