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一兒童玩耍時不慎從H=45m高的陽臺上無初速掉下,在他剛掉下時恰被樓下一管理員發(fā)現(xiàn),該管理員迅速由靜止沖向兒童下落處的正下方樓底,準備接住兒童.已知管理員到樓底的距離為18m,為確保安全能穩(wěn)妥接住兒童,管理員將盡力節(jié)約時間,但又必須保證接兒童時沒有水平方向的沖擊(管理員末速度為0),不計空氣阻力,將兒童和管理員都看做質(zhì)點,設管理員奔跑過程中只做勻速或勻變速運動,g取10m/s2.問:
(1)管理員至少用多大的平均速度跑到樓底?
(2)若管理員在加速或減速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且最大速度不超過9m/s,求管理員奔跑時加速度需滿足什么條件?
(1)兒童下落的時間為t
H=
1
2
gt2
t=3s
他要能接住兒童,奔跑的時間要小于3s
由x=vt,v=6m/s
故管理員的平均速度至少為6m/s.
(2)設管理員的加速度為a
時間t1+t2+t3=3s
位移s1+s2+s3=18m
t1=t3=
vm
a

s1=s3=
vm2
2a

s2=vmt2
由上可得a=9m/s2
故加速度應滿足a≥9m/s2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物體從高處某一點自由下落,中間某1秒內(nèi)的平均速度是35m/s,問:
(1)這1秒內(nèi)的位移是多大?
(2)這1秒是物體開始自由下落后的第幾秒?
(3)這1秒末物體速度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地面上方某一高度有一小球,其重力勢能為10J(以地面為參考平面),現(xiàn)讓它由靜止開始下落,若不計空氣阻力,則它在著地前瞬間的動能為( 。
A.30JB.20JC.10J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甲、乙兩物體分別從4h與h高處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若甲的質(zhì)量是乙的4倍,重力加速度為g,則甲、乙兩物體落地所需時間之比為______,甲、乙兩物體落地時速度之比為______,甲在最后一段h位移內(nèi)的運動時間為______(用g和h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某同學在井口釋放一石塊,經(jīng)過2.05s聽到石塊落水的聲音,由此可估算出井口到水面的距離約為( 。
A.20mB.40mC.45mD.6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2011年7月2日下午1點半,在杭州濱江區(qū)的聞濤社區(qū)中,一個2歲女童突然從10樓墜落,在樓下的吳菊萍奮不顧身地沖過去接住了孩子,從而挽救了“妞妞”的生命.她的事跡感動了億萬國人.吳菊萍被譽為“最美媽媽”.假設妞妞從離地h1=31.5m高的陽臺由靜止掉下,下落過程中空氣阻力不計.在妞妞開始掉下時,吳菊萍立刻由靜止沖向妞妞下落處的正下方樓下,準備接住妞妞.為確保能穩(wěn)妥安全接住妞妞,她一方面要盡力節(jié)約時間,但又必須保證接住妞妞時沒有水平方向的速度.于是吳菊萍先做勻加速運動后立即做勻減速運動,奔跑水平距離s=9.8m到達樓下,到樓下時吳菊萍的速度剛好減為零,同時她張開雙臂,在距地面高度為h2=1.5m處接住妞妞,豎直向下緩沖到地面時速度恰好為零,緩沖過程可看做勻減速運動.(g=10m/s2,
6
=2.45)求:
(1)從開始下落起經(jīng)過多長時間妞妞被接。拷幼r妞妞的速度大;
(2)緩沖過程中妞妞的加速度大;
(3)吳菊萍跑到樓的正下方過程中最大速度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某人從一豎直枯井的井口處靜止釋放一石頭并開始計時,經(jīng)2.5s聽到石頭落底聲.不計空氣阻力及聲音傳播的時間,重力加速度g=10m/s2.求:
(1)枯井的深度H;
(2)石頭落底前瞬間的速度v;
(3)石頭在落底前最后1s內(nèi)下落的高度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物體的質(zhì)量分別為m和2m,它們分別從20米和40米高處同時開始自由下落,不計空氣阻力,下面描述不正確的是(  )
A.下落1s時兩者的速度相同
B.兩物體在第2s內(nèi)的位移相等
C.兩物體在落地前間距不斷增大
D.兩物體落地時的速度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一個同學在研究小球自由落體運動時,用頻閃照相連續(xù)記錄下小球的位置如圖所示.已知閃光周期為
1
30
s,測得x1=7.68cm,x3=12.00cm,用上述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可得小球運動的加速度約為______m/s2,圖中x2約為______cm.(結果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