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空2分,共4分)在《測定金屬絲電阻率》的實驗中,需要測出其長度L.直徑d和電阻R.
用螺旋測微器測金屬絲直徑時讀數(shù)如下圖A,則金屬絲的直徑為____________ m.
若用下圖中B測金屬絲的電阻,則測量結果將比真實值________.(“偏大”,“偏小”)
(1) 0.698   (2)偏小

試題分析:(1)金屬直徑為螺旋測微器讀數(shù),其讀數(shù)為:固定部分讀數(shù)0.5mm+可動部分讀數(shù)19.8×0.01=0.198mm,總的讀數(shù)為:0.698mm。(2)據(jù)伏安法測電阻:中,電壓表讀數(shù)U為電阻的真實電壓,但由于電流表測量的是電阻和電壓表的電流之和,則電流表讀數(shù)比通過電阻的真實電流偏大,所以電阻測量值偏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8分)(1)下圖為多用電表表盤,若將該表選擇旋鈕置于25mA擋,則讀數(shù)為    mA .

(2)某同學用多用電表粗測某電阻的阻值,當用“×100”倍率的擋位測量時,發(fā)現(xiàn)表頭指針向右偏轉角度過大,為減小誤差,應將選擇開關撥到 “           ”倍率的擋位(選填“×10”或“×1k”).如果換擋后立即用表筆連接電阻讀數(shù),該同學欠缺的實驗步驟是:     .補上該步驟后,表盤的示數(shù)如圖所示,則該電阻的阻值是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要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定1節(jié)干電池(每節(jié)干電池的電動勢約為1.5V,內阻約為0.3Ω)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現(xiàn)有下列器材供選用:
A.干電池1個                 B.滑動變阻器(0~50Ω)
C.滑動變阻器(0~1750Ω)    D.電壓表(0~3V)
G.電流表(0~3A)            E.電壓表(0~15V)
F.電流表(0~0.6A)
(1)為了使測量結果較準確,其中滑動變阻器應選____,電壓表應選_____,電流表應選___。(填字母代號)
(2)在右圖虛線框內畫出該實驗的電路圖。

(3)如上圖是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的U I圖像。由此可知這個干電池的電動勢E=     V,
內電阻       Ω。(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用多用電表的電阻檔測量阻值約為幾十千歐的待測電阻Rx,以下給出的是可能的操作步驟,其中S為選擇開關,P為電阻檔調零旋鈕。把你認為正確步驟前的字母按合理的順序填寫在橫線上       。

a.將兩表筆短接,調節(jié)P使指針對準刻度盤上電阻檔的零刻度,斷開兩表筆
b.將兩表筆分別連接到待測電阻的兩端,讀出Rx的阻值后,斷開兩表筆
c.旋轉S使其尖端對準電阻檔´1k
d.旋轉S使其尖端對準電阻檔´100
e.旋轉S使其尖端對準OFF檔,并拔出兩表筆
正確操作后,多用表的指針位置如圖所示,此被測電阻Rx的阻值約為        W。
(2)某同學利用多用電表的電阻檔判斷二極管的正負極,當紅表筆接A端,黑表筆接B端時,電阻很。划敽诒砉P接A端,紅表筆接B端時,電阻很大,如圖所示,則       端是二極管的正極。(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3分)在“描繪標有‘9V,5W’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的實驗中,要求測量從0V到9.0V的電壓下通過小燈泡的電流,實驗室提供了下列器材:
A.電流表A1(量程100mA,內阻1Ω);B.電流表A2(量程0.6A,內阻0.3Ω);
C.電壓表V1(量程3.0V,內阻3kΩ);D.電壓表V2(量程15.0V,內阻10kΩ);
E.滑動變阻器R1(最大阻值為50Ω);F.滑動變阻器R2(最大阻值為500Ω);
G.電源E(電動勢15V,內阻忽略);H.電鍵、導線若干。
(1)為了提高測量準確度和有效性,應選擇的器材為(只需填寫器材前面的字母即可)電流表      ;電壓表      ;滑動變阻器      .
(2)下列給出的測量電路圖甲中,最合理的是      .




(3)某同學已連接好的電路如圖乙,其中兩個不當之處是①              __
(4)某同學用正確的方法分別測得兩只燈泡L1和L2的伏安特性曲線如圖丙中Ⅰ和Ⅱ所示。然后又將燈泡L1、L2分別與電池組連成如圖丁所示電路.測得通過L1和L2的電流分別
為0.30A和0.60A,則電池組的電動勢為   V,內阻為   Ω(數(shù)值取到小數(shù)點后一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9分)某實驗探究小組要測量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實驗室提供的實驗器材如下:
A.待測干電池(電動勢約為1.5V,內電阻小于1.0Ω)
B.電壓表V(0~1.5V)
C.電阻箱R(0~999.9Ω)
D.電鍵和導線若干
該小組根據(jù)以上實驗器材設計了如圖所示的電路來測量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1)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
①按照電路圖連線;
②調節(jié)電阻箱R的阻值至最大值;
③將開關S閉合,逐漸調節(jié)電阻箱R,記下此時電阻箱的阻值和電壓表的示數(shù)如下表所示:
次數(shù)
1
2
3
4
5
6
電阻箱讀數(shù)R/Ω
20
15
10
5
2
1
電壓表讀數(shù)U/V
1.37
1.35
1.33
1.27
1.12
0.93
-1
0.05
0.067
0.1
0.2
0.5
1
/ V-1
0.73
0.74
0.75
0.79
0.89
1.07
④為了利用圖像法處理數(shù)據(jù),該小組的同學畫出了U—R(如圖甲所示)和(如圖乙所示)坐標圖,請你幫助該小組同學,利用表格中的有關數(shù)據(jù),在U—R和坐標圖中描點、連線。
(2)為了能根據(jù)圖象較直觀地求出干電池的電動勢和內阻,兩個圖像比較合適的是        (選填“甲”或“乙”)。
(3)根據(jù)你所選擇的合適的圖像,該干電池的電動勢為      V;內阻為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為了測量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的電池組的電動勢和內阻,某小組的同學從實驗室里選取了以下器材: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的電池組(電動勢約3V,內阻約1Ω),電壓表(量程0?3V,內阻約1OkΩ),電阻箱(0?999.9Ω),保護電阻R0(阻值5Ω),開關一只,導線若干。

①在右圖所示的實驗原理實物圖中,該同學已完成了部分導線的連接,為使電壓表示數(shù)有較大的變化范圍,請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完成余下的導線連接。
②實驗中,同學們試著用多用電表代替電壓表測量電壓。在完成機械調零之后,應將選擇開關撥到表盤上的____區(qū)域(選填“Ω”、“V”、“V”或"A")。
③同學們根據(jù)以上的實驗原理和方法進行了實驗,通過調節(jié)電阻箱的電阻值,得到了多組電阻箱阻值R和電壓表示數(shù)U,并以為縱坐標,為橫坐標,作出的關系圖線(該圖線為一條直線)如圖所示,由圖線可求得電池組的電動勢____V,內阻r=_____Ω。(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電源的輸出功率P跟外電路的電阻R有關。如圖是研究它們關系的實驗電路。為了便于進行實驗和保護蓄電地,給蓄電池串聯(lián)了一個定值電阻R0,把它們一起看作電源(圖中虛線框內部分)。于是電源的內電阻就是蓄電池的內電阻和定值電阻R0之和,用r表示,電源的電動勢用E表示。

①寫出電源的輸出功率P跟E、r、R的關系式             。(電流表與電壓表都看作理想電表)
②下表中給出了6組實驗數(shù)話,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在圖中的方格紙中畫出P—R關系圖線。根據(jù)圖線可知,電源輸出功率的最大值是    W,當時對應的外電阻是         。

③由表中所給出的數(shù)據(jù),若已知跟電源串聯(lián)的定值電阻的阻值為R0=4.5,還可以求得該電源的電動勢
E=        V,內電阻r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8分)某中學的物理“小制作”小組裝配了一臺“5 V,0.5 A”的小直流電動機,.現(xiàn)要進一步研究這個小直流電動機在允許的輸入電壓范圍內,輸出功率與輸入電壓的關系,學校實驗室提供的器材有:
①直流電源E,電壓6 V,內阻不計;
②小直電流電動機M;
③電壓表,量程0~0.6 V,內阻約3 kΩ;
④電壓表,量程0~6 V,內阻約15 kΩ;
⑤電流表,量程0~0.6 A,內阻約1 kΩ;
⑥電流表,量程0~3 A,內阻約0.5 Ω;
⑦滑動變阻器R,0~10 Ω,2 A;
⑧開關一只S,導線若干.
(1)首先要比較精確測量電動機的內阻r.根據(jù)合理的電路進行測量時,控制電動機不轉
動,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若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2.5 V,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5 A,則內阻
r=________ Ω,這個結果比真實值偏________(填 “大”或“小”).
(2)在方框中畫出研究電動機的輸出功率與輸入電壓的關系的實驗電路圖.(標明所選器材的符號)
           
(3)當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4.5 V時,電流表示數(shù)如圖所示,此時電動機的輸出功率是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