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5-2-3所示,兩個完全相同的質(zhì)量為m的木板A、B置于水平地面上,它們的間距s=2.88 m.質(zhì)量為2m、大小可忽略的物塊C置于A板的左端.C與A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0.22,A、B與水平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0.10,最大靜摩擦力可認為等于滑動摩擦力.開始時,三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現(xiàn)給C施加一個水平向右、大小為mg的恒力F,假定木板A、B碰撞時間極短且碰撞后粘連在一起.要使C最終不脫離木板,每塊木板的長度至少應為多少?

圖5-2-3

解析:設(shè)A、C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f1,A與水平地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f2

因為μ1=0.22,μ2=0.10

所以F=mg<f11·2mg

且F=mg>f22(2m+m)g

所以一開始A和C保持相對靜止,在F的作用下向右加速運動,有

(F-f2)·s=·(2m+m)v12

A、B兩木板碰撞瞬間,內(nèi)力的沖量遠大于外力的沖量,由A、B構(gòu)成的系統(tǒng)動量守恒定律得

mv1=(m+m)v2

碰撞結(jié)束后到三個物體達到共同速度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設(shè)木板向前移動的位移為s1,選三個物體構(gòu)成的整體為研究對象,外力之和為零,則

2mv1+(m+m)v2=(2m+m+m)v3

設(shè)A、B系統(tǒng)與水平地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為f3,對A、B系統(tǒng),由動能定理

f1s1-f3s1=·2mv32-·2mv22

f32(2m+m+m)g

對C物體,由動能定理

F(2l+s1)-f1(2l+s2)=×2mv32-×2mv12

由以上各式,再代入數(shù)據(jù)可得l=0.3 m.

答案:0.3 m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5-2-3所示,一矩形線圈在磁感應強度B=0.2 T的勻強磁場中繞軸OO′勻速轉(zhuǎn)動.已知線圈邊長ab=cd=30 cm,ab=bc=20 cm,共100匝.轉(zhuǎn)速n=600 r/min.線圈從圖示位置開始轉(zhuǎn)動,且ab邊向外.寫出電動勢的瞬時值表達式.

圖5-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5-2-3所示,表示一交流電的電流隨時間而變化的圖象。此交變電流的有效值是( 。?

5-2-3

A.5 A     B.5 A     C.3.5 A     D.3.5 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物體在大小不變、方向始終沿著圓周的切線方向的一個力F的作用下繞圓周運動了一圈,又回到出發(fā)點.如圖5-2-3所示,已知圓周的半徑為R,求力F做功的大小.

5-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5-2-3所示,密閉絕熱的具有一定質(zhì)量的活塞,活塞的上部封閉著氣體,下部為真空,活塞與器壁的摩擦忽略不計.置于真空中的輕彈簧的一端固定于容器的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活塞上,彈簧被壓縮后用繩扎緊,此時彈簧的彈性勢能為Ep(彈簧處于自然長度時的彈性勢能為零).現(xiàn)繩突然斷開,彈簧推動活塞向上運動,經(jīng)過多次往復運動后活塞靜止,氣體達到平衡態(tài),經(jīng)過此過程(    )

5-2-3

A.Ep全部轉(zhuǎn)換為氣體的內(nèi)能

B.Ep一部分轉(zhuǎn)換成活塞的重力勢能,其余部分仍為彈簧的彈性勢能

C.Ep全部轉(zhuǎn)換成活塞的重力勢能和氣體的內(nèi)能

D.Ep一部分轉(zhuǎn)換成活塞的重力勢能,一部分轉(zhuǎn)換為氣體的內(nèi)能,其余部分仍為彈簧的彈性勢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同學用圖5-2-2所示裝置測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電頻率為50 Hz.在所選紙帶上取某點為0號計數(shù)點,然后每3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所有測量數(shù)據(jù)及其標記符號如圖5-2-3所示.

圖5-2-2

圖5-2-3

該同學用兩種方法處理數(shù)據(jù)(T為相鄰兩計數(shù)點的時間間隔):

方法A:由g1=,……,g5=,取平均值=8.667 m/s2;

方法B:由g1=,g2=,g3=,取平均值=8.637 m/s.

從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看,在S1、S2、S3、S4、S5、S6中,對實驗結(jié)果起作用的,方法A中有__________;方法B中有__________.因此,選擇方法__________(A或B)更合理,這樣可以減少實驗的__________(系統(tǒng)或偶然)誤差.本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有__________(試舉出兩條).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