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前方120 m有一自行車正以6 m/s的速度勻速前進,汽車以18 m/s的速度追趕自行車,若兩車在同一條公路不同車道上做同方向的直線運動,求:

(1)經(jīng)多長時間,兩車第一次相遇?

(2)若汽車追上自行車后立即剎車,汽車剎車過程中的加速度大小為2 m/s2,則再經(jīng)多長時間兩車第二次相遇?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xué)年河北省高二上9.25周練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關(guān)于下面四個裝置說法正確的是( )

A.

實驗可以說明α粒子的貫穿本領(lǐng)很強

B.

實驗現(xiàn)象可以用愛因斯坦的質(zhì)能方程解釋

C.

是利用α射線來監(jiān)控金屬板厚度的變化

D.

進行的是聚變反應(yī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廣西桂林市高三10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10kg的物體A拴在一個被水平拉伸的彈簧一端,彈簧的拉力為5N時,物體A處于靜止狀態(tài)。若小車以1m/s2的加速度向右運動(g取10m/s2),則

A. 物體A相對小車向右運動

B. 物體A受到的彈簧拉力增大

C. 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減小

D. 物體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甘肅省天水市高三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質(zhì)量為m,水的阻力恒為f,當(dāng)輕繩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時,船的速度為v,此時人的拉力大小為F,則

A. 人拉繩行走的速度為vsinθ

B. 人拉繩行走的速度為

C. 船的加速度為

D. 船的加速度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甘肅省高三上學(xué)期9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入正確選項前的字母。選對一個給3分,選對兩個給4分,選對3個給6分;每選錯一個扣3分,最低得分為0分)

A.在關(guān)于物質(zhì)波的表達式中,能量和動量P是描述物質(zhì)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長λ或頻率v是描述物質(zhì)的波動性的典型物理量

B.光電效應(yīng)既顯示了光的粒子性,又顯示了光的波動性

C.天然放射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揭示了原子的核式結(jié)構(gòu)

D.γ射線是波長很短的電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比β射線要強

E.一個氘核()與一個氦核()聚變生成一個氦核()的同時,放出一個中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甘肅省高三上學(xué)期9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三個重均為100 N的物塊,疊放在水平桌面上,各接觸面水平,水平拉力F="20" N作用在物塊2上,三條輕質(zhì)細繩結(jié)于O點,與物塊3連接的繩水平,與天花板連接的繩與水平方向成45°,豎直繩懸掛重為20 N的小球P。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

A. 水平繩的拉力大小為20 N

B. 物塊1和2之間的摩擦力大小為20 N

C. 桌面對物塊3的支持力大小為320 N

D. 物塊3受5個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吉林長春外國語學(xué)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卡車原來用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因為道口出現(xiàn)紅燈,司機從較遠的地方開始剎車,使卡車勻減速前進,當(dāng)車速度減至2m/s時,交通燈轉(zhuǎn)為綠燈,司機當(dāng)即放開剎車,并且只用了原來一半的時間就加速到了原來的速度,從剎車開始到恢復(fù)原速過程用了12s,求:

(1)減速與加速過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

(2)開始剎車后2s末及10s末的瞬時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吉林長春外國語學(xué)校高一上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幾組物理量中,全部為矢量的一組是:

A.位移、時間、速度 B.速度、速率、加速度

C.加速度、速度變化、速度 D.路程、時間、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黑龍江大慶實驗中學(xué)高一上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一個物體從某個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它在第1s內(nèi)的位移恰好等于它最后1s內(nèi)位移的1/4,取g=10 m/s2,求:

(1)第1s內(nèi)下落的距離;

(2)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

(3)物體開始下落時離地面的高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