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剎車時卡車有一恒定的加速度a=-7.0m•s-2.剎車一開始,原來停在車子上面的一個箱子就開始滑動,它在卡車車廂上滑動了L=2m后撞上了卡車的前邦.問此箱子撞上前邦時相對卡車的速率多大?設(shè)箱子與車箱底板之間的滑動摩擦系μ=0.5.

分析 以車廂為參考系,對箱子進(jìn)行受力分析,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其加速度,然后由勻變速直線運(yùn)動的速度位移公式求出箱子的速度,再求出相對速率.

解答 解:以車廂為參考系,箱子受力如圖所示,其中F為慣性力,F(xiàn)=ma,
對箱子,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μmg=ma′,
箱子對車廂的加速度:a′=a-μg,
由勻變速直線運(yùn)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得:v2-v02=2a′L,
箱子相對于車廂的初速度:v0=0,箱子滑動距離L后碰上前邦時相對卡車的速度:
v=$\sqrt{2a′L}$=$\sqrt{2(a-μg)L}$=$\sqrt{2×(7-0.5×10)×2}$=2$\sqrt{2}$m/s;
答:此箱子撞上前邦時相對卡車的速率是2$\sqrt{2}$m/s.

點評 本題考查了求箱子相對于卡車的速率,應(yīng)用牛頓第二定律與運(yùn)動學(xué)公式可以解題,解題時要注意參考系的選擇、注意運(yùn)動的相對性.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如圖所示為電場中的一條電場線,電子從A點運(yùn)動到B點電場力做負(fù)功(選填正、負(fù)),電勢能增大(選填增大、減少、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如圖所示,在兩條平行的虛線內(nèi)存在著寬度為L,場強(qiáng)為E的勻強(qiáng)電場,在與右側(cè)虛線相距也為L處有一與電場平行的屏幕.現(xiàn)有一帶電最為-q、質(zhì)量為m的帶電粒子,以垂直于電場的初速度V0射入電場中,粒子的重力不計,V0方向的延長線與屏幕的交點為O,求:
(1)粒子從射入電場到打到屏上所用的時間;
(2)粒子剛射出電場時的速度大;
(3)粒子打到屏上的位置到O點的距離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5.如圖所示,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光滑絕緣圓弧軌道AB豎直放置,最低點與光滑絕緣水平面相切于B點,勻強(qiáng)電場方向水平向右,場強(qiáng)大小為$\frac{mg}{q}$;質(zhì)量均為m的兩小球a、b固定在絕緣輕桿的兩端,帶電量均為q,分別帶負(fù)電和正電,開始時,球a在A點、球b在B點.由靜止釋放,球a沿圓弧軌道下滑至最低點,求:
(1)球a經(jīng)過B點時的速度大。
(2)在此過程中輕桿對球b做的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帶正電的粒子,僅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運(yùn)動,則粒子( 。
A.可能沿某條電場線運(yùn)動
B.動能可能保持不變
C.不可能沿著某一等勢面運(yùn)動
D.一定從電勢高的位置向電勢低的位置運(yùn)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如圖所示,一木塊從h=3.0m、長L=5.0m的固定斜面的頂端,由靜止開始沿著斜面滑至底端.如果木塊與斜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30.求
(1)木塊運(yùn)動的加速度;
(2)木塊從斜面頂端滑至底端所需的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A、B、C是三個不同規(guī)格的燈泡,按圖所示方式連接恰好能正常發(fā)光,已知電源的電動勢為E,內(nèi)電阻為r,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動少許,設(shè)燈泡不會燒壞,則(  )
A.整個電路的總功率一定變大B.電源的輸出功率一定變小
C.A、B燈比原來亮,C燈變暗D.A、B、C三盞燈都比原來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從高度為125m的塔頂,先后落下a、b兩球,自由釋放這兩個球的時間差為1s,則以下判斷正確的是(g取10m/s2,不計空氣阻力)( 。
A.b球下落高度為20m時,a球的速度大小為30m/s
B.a球接觸地面瞬間,b球離地高度為80m
C.在a球接觸地面之前,兩球的速度差恒定
D.在a球接觸地面之前,兩球離地的高度差恒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10kg的物體在水平面上向左運(yùn)動,同時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F=10N,物體與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2,則物體受到的合力是( 。╣=10N/kg)
A.0B.10N,水平向左C.20N,水平向右D.30N,水平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