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通過改變重物的質(zhì)量,利用計算機可得滑塊運動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關(guān)系圖像。他們在軌道水平和傾斜的兩種情況下分別做了實驗,得到了兩條a-F圖線,如圖所示。

 

 

 

(1)圖線________是在軌道左側(cè)抬高成為斜面情況下得到的(選填“1”或“2”);

(2)滑塊和位移傳感器發(fā)射部分的總質(zhì)量m=____________kg;滑塊和軌道間的動摩擦

因數(shù)μ=____________。

(3)實驗中是否要求滑塊和位移傳感器發(fā)射部分的總質(zhì)量遠遠大于重物質(zhì)量的條件?     

 

(1)1 (2)0.5,0.2   (3) 否

解析: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1)圖1甲為游樂園中“空中飛椅”的游戲設施.若將人和座椅看成一個質(zhì)點,則可簡化為如圖1乙所示的物理模型,其中P為處于水平面內(nèi)的轉(zhuǎn)盤,可繞豎直轉(zhuǎn)軸OO'轉(zhuǎn)動,設繩長l=10m,質(zhì)點的質(zhì)量m=60kg,轉(zhuǎn)盤靜止時質(zhì)點與轉(zhuǎn)軸之間的距離d=4.0m,轉(zhuǎn)盤逐漸加速轉(zhuǎn)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質(zhì)點與轉(zhuǎn)盤一起做勻速圓周運動,此時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θ=37°(不計空氣阻力及繩重,且繩不可伸長,sin37°=0.6,cos37°=0.8)求質(zhì)點與轉(zhuǎn)盤一起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繩子拉力的大小為
750N
750N
;轉(zhuǎn)盤角速度的大小為
3
2
rad/s
3
2
rad/s
.          
(2)某實驗小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guān)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后,沿木板滑行.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z.
①實驗中木板略微傾斜,這樣做
CD
CD
;
A.是為了使釋放小車后,小車能勻加速下滑
B.是為了增大小車下滑的加速度
C.可使得橡皮筋做的功等于合力對小車做的功
D.可使得橡皮筋松弛后小車做勻速運動
②實驗中先后用同樣的橡皮筋1條、2條、3條…,并起來掛在小車的前端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把小車拉到同一位置再釋放小車.把第1次只掛1條橡皮筋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記為W1,第二次掛2條橡皮筋時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為2W1,…;橡皮筋對小車做功后而使小車獲得的速度可由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測出.根據(jù)第四次的紙帶(如圖所2示)求得小車獲得的速度為
2
2
 m/s.
③若根據(jù)多次測量數(shù)據(jù)畫出的W-v草圖如圖3所示,根據(jù)圖線形狀,可知對W與v的關(guān)系做出的猜想肯定不正確的是
AB
AB

A.W∝
v
        B.W∝
1
v
         C.W∝v2         D.W∝v3
④如果W∝v2的猜想是正確的,則畫出的W-v2圖象應是:
過原點的一條直線
過原點的一條直線

⑤在本實驗中你認為影響實驗效果的可能原因是
橡皮筋的規(guī)格不完全相同
橡皮筋的規(guī)格不完全相同
.(只要回答出一種原因即可)
(3)如圖4,①下述關(guān)于用多用表歐姆檔測電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C
AC

(A)測量電阻時如果指針偏轉(zhuǎn)過大,應將選擇開關(guān)S撥至倍率較小的檔位,重新調(diào)零后測量
(B)測量電阻時,如果紅、黑表筆分別插在負、正插孔,則會影響測量結(jié)果
(C)測量電路中的某個電阻,應該把該電阻與電路斷開
(D)測量阻值不同的電阻時都必須重新調(diào)零
②一只標有“18V,10W”的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阻為
32.4
32.4
Ω;若用多用電表的歐姆檔來測量這只燈泡的電阻,則測出的阻值應
小于
小于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正常工作時的電阻.
(4)讀出多組電阻箱的示數(shù)R和對應的電壓表示數(shù)U,由測得的數(shù)據(jù),繪出了如圖5所示的
1
U
-
1
R
圖線.由此可求得電源電動勢E和電源內(nèi)阻r,其中E=
2.86
2.86
V,r=
5.71
5.71
Ω.(保留兩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9?浦東新區(qū)二模)人騎自行車由靜到動,除了要增加人和車的動能以外,還要克服空氣及其他阻力做功.為了測量人騎自行車的功率,某活動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在離出發(fā)線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別劃上8條計時線,每條計時線附近站幾個學生,手持秒表.聽到發(fā)令員的信號后,受測者全力騎車由出發(fā)線啟動,同時全體學生都開始計時.自行車每到達一條計時線,站在該計時線上的幾個學生就停止計時,記下自行車從出發(fā)線到該條計時線的時間.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每個計時點的時間都取這幾個同學計時的平均值):

運動距離s(m)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運動時間t(s) 0 2.4 4.2 6.3 7.8 9.0 10.0 11.0 12.0
各段速度(m/s) 2.08 4.76 6.67 8.33 10.0 10.0
(1)以縱軸代表自行車運動的距離s,橫軸代表運動的時間t,試作出s-t圖.
(2)根據(jù)(1)作出的s-t圖知,自行車在每一路段內(nèi)的速度變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該段的速度.請計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處的數(shù)據(jù):①
2.78
2.78
(m/s);②
10.0
10.0
(m/s).
(3)本次實驗中,學生和自行車總質(zhì)量約為75kg,設運動過程中,學生和自行車所受阻力與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則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與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0.8
0.8
;若整個過程中該同學騎車的功率P保持不變,則P=
552
552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人騎自行車由靜到動,除了要增加人和車的動能以外,還要克服空氣及其他阻力做功.為了測量人騎自行車的功率,某活動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在離出發(fā)線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別劃上8條計時線,每條計時線附近站幾個學生,手持秒表.聽到發(fā)令員的信號后,受測者全力騎車由出發(fā)線啟動,同時全體學生都開始計時.自行車每到達一條計時線,站在該計時線上的幾個學生就停止計時,記下自行車從出發(fā)線到該條計時線的時間.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每個計時點的時間都取這幾個同學計時的平均值):
運動距離s(m)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運動時間t(s) 0 2.4 4.2 6.3 7.8 9.0 10.0 11.0 12.0
各段速度(m/s) 2.08 4.76 6.67 8.33 10.0 10.0
(1)以縱軸代表自行車運動的距離s,橫軸代表運動的時間t,試作出s-t圖.
(2)根據(jù)(1)作出的s-t圖知,自行車在每一路段內(nèi)的速度變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該段的速度.請計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處的數(shù)據(jù):
2.78
2.78
(m/s);②
10.0
10.0
(m/s).
(3)本次實驗中,設運動過程中,學生和自行車所受阻力與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數(shù)為15Ns/m,則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與30m-40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0.8
0.8
(保留一位有效數(shù)字);若整個過程中該同學騎車的功率P保持不變,則P=
1500
1500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實驗中,某研究小組采用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的主要步驟是:在一根不可伸長的細線一端系一金屬小球,另一端固定于O點,記下小球靜止時球心的位置O',在O'處放置一個光電門,現(xiàn)將小球拉至球心距O'高度為h處由靜止釋放,記下小球通過光電門時的擋光時間△t.
(1)如圖乙,用游標卡尺測得小球的直徑d=
 
cm
(2)該同學測出一組數(shù)據(jù)如下:
高度h=0.2m,擋光時間出△t=0.005 2s,設小球質(zhì)量為m,g=9.8 m/
s
2
 
.計算小球重力勢能的減小量
E
 
p
 
,動能的增加量
E
 
k
 
,得出的結(jié)論:
 
,分析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人騎自行車由靜到動,除了要增加人和車的動能以外,還要克服空氣及其他阻力做功.為了測量人騎自行車的功率,某活動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在離出發(fā)線5m、10m、20m、30m、……70m的地方分別劃上8條計時線,每條計時線附近站幾個學生,手持秒表.聽到發(fā)令員的信號后,受測者全力騎車由出發(fā)線啟動,同時全體學生都開始計時.自行車每到達一條計時線,站在該計時線上的幾個學生就停止計時,記下自行車從出發(fā)線到該條計時線的時間。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如下(每個計時點的時間都取這幾個同學計時的平均值):

(1)以縱軸代表自行車運動的距離s,橫軸代表運動的時間t,試作出s-t圖。

 

(2)根據(jù)(1)作出的s-t圖知,自行車在每一路段內(nèi)的速度變化不是很大,因此可以用每一段的平均速度代替該段的速度.請計算出上述表格中空缺的①、②處的數(shù)據(jù):

        (m/s);②         (m/s)。

(3)本次實驗中,設運動過程中,學生和自行車所受阻力與其速度大小成正比,其比例系數(shù)為15Ns/m則在20m—30m路段的平均阻力f1與30 m—40 m路段的平均阻力f2之比f1f2=         ;若整個過程中該同學騎車的功率P保持不變,則P=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