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水下光源S向水面A點發(fā)射一束光線,折射光線分成a、b兩束,則(     )

A.若保持入射點A位置不變,將入射光線順時針旋轉(zhuǎn),則從水面上方觀察,a光先消失
B.用同一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做實驗,a光的干涉條紋間距大于b光的條紋間距
C.a(chǎn)、b兩束光相比較,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a光比b光大
D.在水中,b光波長比a光波長大

B

解析試題分析:由光路圖可知,兩束光在水中的折射率,全反射的臨界角滿足,所以光束b的臨界角小,順時針旋轉(zhuǎn)入射光線,b光先消失,A錯;波長越長的光折射率越小,所以,干涉條紋間距,a光的更大,B對;各種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都是,C錯;因為光速等于波長乘以頻率,并且折射過程不改變光的頻率,所以光在水中的波長,所以波長長、折射率小的a光在水中波長更大,D錯。
考點:光的折射定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口徑較大、充滿水的薄壁圓柱形玻璃缸底有一發(fā)光小球,則(  )

A.小球必須位于缸底中心才能從側(cè)面看到小球 
B.小球所發(fā)的光能從水面任何區(qū)域射出 
C.小球所發(fā)的光從水中進入空氣后頻率變大 
D.小球所發(fā)的光從水中進入空氣后傳播速度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兩束細平行單色光a、b射向置于空氣中橫截面為矩形的玻璃磚的下表面,設(shè)玻璃磚足夠長,若發(fā)現(xiàn)玻璃磚的上表面只有一束光線射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其中有一束單色光在玻璃磚的上表面發(fā)生了全反射
B.在玻璃中單色光a的傳播速率小于單色光b的傳播速率
C.單色光a的折射率小于單色光b的折射率
D.若單色光a為黃光,則單色光b可能為紅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束由紅、紫兩色光組成的復(fù)色光,從空氣斜射向玻璃三棱鏡。下面四幅圖中能正確表示該復(fù)色光經(jīng)三棱鏡折射分離成兩束單色光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束單色光斜射到厚平板玻璃的一個表面上,經(jīng)兩次折射后從玻璃板另一個表面射出,出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線側(cè)移了一段距離。在下列情況下,出射光線側(cè)移距離最大的是(  )。

A.紅光以30º的入射角入射
B.紅光以45º的入射角入射
C.紫光以30º的入射角入射
D.紫光以45º的入射角入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光的衍射現(xiàn)象的是

A.雨后天空出現(xiàn)彩虹
B.通過一個狹縫觀察日光燈可看到彩色條紋
C.一束白光通過三棱鏡形成彩色光帶
D.日光照射在肥皂泡上出現(xiàn)彩色條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紫光從均勻物質(zhì)a通過其他三層均勻物質(zhì)b、c、d傳播,每層的表面彼此平行,最后紫光又進入另一層均勻物質(zhì)a。在各個表面的折射都畫在圖中(未畫出相應(yīng)的反射),則:

A.b物質(zhì)的折射率大于d物質(zhì)的折射率
B.c物質(zhì)的折射率最小
C.另一層物質(zhì)a的出射光線一定與物質(zhì)a中的入射光線平行
D.若改為紅光,仍按原光線方向入射,紅光有可能在物質(zhì)d和另一層物質(zhì)a的交界處發(fā)生全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兩束單色光a、b從水下面射向A點,光線經(jīng)折射后合成一束光c,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填正確答案標號。選對1個得2分,選對2個得4分,選對3個得5分;每選錯1個扣3分,最低得分為0分)

A.用同一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分別以a、b光做實驗,a光的干涉條紋間距大于b光的干涉條紋間距
B.用a、b光分別做單縫衍射實驗時它們的衍射條紋寬度都是均勻的
C.在水中a光的速度比b光的速度小
D.在水中a光的臨界角大于b光的臨界角
E.若a光與b光以相同入射角從水射向空氣,在不斷增大入射角時水面上首先消失的是a光
F.a(chǎn)比b更容易發(fā)生衍射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兩束單色光a、b從水下射向A點后,光線經(jīng)折射合成一束光c,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對單色光a的折射率比對單色光b的折射率大
B.在水中a光的臨界角比b光的臨界角大
C.在水中a光的速度比b光的速度小
D.用同一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分別以a、b光做實驗,a光的干涉條紋間距小于b光的干涉條紋間距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