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如圖所示,是某同學(xué)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中,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按照一定的標度畫出的力的圖示.F1、F2、F、F′中不是由彈簧測力計測得的力是F′(填字母).

分析 本題涉及實驗原理:合力與分力產(chǎn)生相同的形變效果,測量出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同樣的標度作出這些力的圖示,尋找規(guī)律.

解答 解:由于誤差的存在,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出的合力值與由彈簧秤直接測得的力并不完全相等,通過平行四邊形得出值在對角線上,用一個彈簧直接測量出的值沿細繩方向,即沿BO方向,故F是由彈簧秤直接測得的,F(xiàn)′是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值得出的合力值,所以不是由彈簧測力計測得的力是F′.
故答案為:F′

點評 本實驗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即一個合力與幾個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明確“理論值”和“實驗值”的區(qū)別.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一根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是10N/m,當(dāng)彈簧伸長了2cm時,彈簧的彈力是0.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0.一個以初速度v0沿直線運動的物體,t秒末速度為vt,如圖所示,則關(guān)于t秒內(nèi)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overline{v}$和加速度a說法中錯誤的是(  )
A.$\overline{v}$=$\frac{{v}_{0}+{v}_{t}}{2}$B.$\overline{v}$<$\frac{{v}_{0}+{v}_{t}}{2}$C.$\overline{v}$>$\frac{{v}_{0}+{v}_{t}}{2}$D.a隨時間逐漸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7.如圖所示,帶正電的粒子以一定的初速度v0沿兩板的中線進入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屬板內(nèi),恰好沿下板的邊緣飛出.已知板長為L,板間距離為d,板間電壓為U,帶電粒子的電荷量為q,粒子通過平行金屬板的時間為t(不計粒子的重力),則( 。
A.在前$\frac{t}{2}$時間內(nèi),電場力對粒子做的功為$\frac{3Uq}{8}$
B.在后$\frac{t}{2}$時間內(nèi),電場力對粒子做的功為$\frac{Uq}{4}$
C.粒子的出射速度偏轉(zhuǎn)角滿足tan θ=$\fracwakcosm{L}$
D.粒子前$\fracgyqasge{4}$和后$\fracykiseuy{4}$的過程中,電場力沖量之比為$\sqrt{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某變電站用原、副線圈匝數(shù)比為n1:n2的變壓器,將遠距離輸送的電能送給用戶,如圖所示,將變壓器看作理想變壓器,當(dāng)變壓器正常工作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原、副線圈電壓比為n1:n2
B.原、副線圈電流比為n1:n2
C.變壓器的輸入功率與輸出功率的比為n2:n1
D.變壓器的輸入功率與輸出功率的比為n1: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為測量國際單位制的三個力學(xué)基本量,有下列器材供選擇:A.刻度尺B.測力計C.天平D.打點計時器E.秒表.合理的選擇是A、C、E(填相應(yīng)的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一輛電車以3m/s2的加速度從靜止開始勻加速行駛,求:
(1)10s末電車的速度大?
(2)頭10s內(nèi)電車的位移?
(3)若此電車以同樣大小的加速度,以72km/h的初速度開始勻減速剎車,則剎車7s內(nèi)的位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出發(fā)沿同一直線運動,兩物體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
A.甲做勻速直線運動,乙先做勻加速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B.兩物體兩次速度相同的時刻分別在1s末和4s末
C.乙在前2s內(nèi)做勻加速直線運動,2s后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D.2 s后,甲、乙兩物體的速度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如圖甲所示的LC振蕩電路中,通過P點的電流變化規(guī)律如圖乙所示,且把通過P點向右的電流方向規(guī)定為正方向,則( 。
A.0.5s至1s時間內(nèi)的電容器在放電
B.0.5s至1s時間內(nèi)的電容器的上極板帶正電
C.1s至1.5s時間內(nèi)Q點比P電勢高
D.1s至1.5s時間內(nèi)磁場能正在轉(zhuǎn)變?yōu)殡妶瞿?/t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