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平行金屬導(dǎo)軌間距為0.5 m,水平放置,電源電動勢為E=1.5 V,內(nèi)阻r=0.2 Ω,金屬棒電阻R=2.8 Ω,與平行導(dǎo)軌垂直,其余電阻不計,金屬棒處于磁感應(yīng)強度B=4.0 T、方向與水平方向成60角的勻強磁場中,則開始接通電路瞬間,金屬棒受到的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若棒的質(zhì)量為m=5×10-2 kg,此時它對軌道的壓力是多少?g取10 m/s2

【答案】(1),方向與水平成30°斜向右下方;(2)對軌道的壓力為1N

【解析】

試題分析:(1)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得

電路中的電流為:

安培力的大小為:

由左手定則可知,與水平成30°斜向右下方

(2)對導(dǎo)體棒,由平衡條件得:

解得: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對軌道的壓力為1N.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空間有平行于紙面的勻強電場,一電荷量為—q的質(zhì)點(重力不計),在恒定拉力F的作用下沿虛線由M勻速運動到N,如圖所示,已知力FMN間夾角為θ,MN間距離為d,則( )

A. MN兩點的電勢差為

B. 勻強電場的電場強度大小為

C. 帶電小球由M運動到N的過程中,電勢能減少了

D. 若要使帶電小球由NM做勻速直線運動,則F必須反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物理量是標量的是( )
A.路程
B.位移
C.重力加速度
D.速度變化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M、N為兩個等大的均勻帶電圓環(huán),其圓心分別為A、C,帶電量分別為+Q、-Q,將它們平行放置,A、C連線垂直于圓環(huán)平面,BAC的中點,現(xiàn)有質(zhì)量為m、帶電量為+q的微粒(重力不計)從左方沿A、C連線方向射入,到A點時速度vA=1m/s,到B點時速度vB=m/s,則( )

A. 微粒從BC做加速運動,且vC=3m/s

B. 微粒從AC先做減速運動,后做加速運動

C. 微粒在整個運動過程中的最終速度為m/s

D. 微粒最終可能返回至B點,其速度大小為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直角坐標系xOy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在水平的x軸下方存在勻強磁場和勻強電場,磁場的磁感應(yīng)強度為B,方向垂直xOy平面向里,電場線平行于y軸,一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正電荷的小球,從y軸上的A點水平向右拋出,經(jīng)x軸上的M點進入電場和磁場,恰能做勻速圓周運動,從x軸上的N點第一次離開電場和磁場,MN之間的距離為L,小球過M點時的速度方向與x軸正方向夾角為θ.不計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為g,求:

(1)電場強度E的大小和方向:

(2)小球從A點拋出時初速度Vo的大。

(3)A點到x軸的高度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半徑R=05m1/4圓弧接收屏位于電場強度方向豎直向下的勻強電場中,OB水平,一質(zhì)量為m=10-4kg、帶電荷量為q=80×10-5C的粒子從與圓弧圓心O等高且距O03mA點以初速度v0=3m/s水平射出,粒子重力不計,粒子恰好能垂直打到圓弧曲面上的C點(圖中未畫出),取C點電勢φ=0,則( )

A. 該勻強電場的電場強度E="100" V/m

B. 粒子在A點的電勢能為8×10-5J

C. 粒子到達C點的速度大小為5m/s

D. 粒子速率為4 m/s時的電勢能為45×10-4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實驗的裝置如圖所示,在實驗前應(yīng)_________

A.將斜槽的末端切線調(diào)成水平

B.將木板校準到豎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與小球下落的豎直平面平行

C.在白紙上記錄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作為小球做平拋運動的起點和所建坐標系的原點

D.小球每次必須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釋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彈性勢能和重力勢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重力勢能屬于物體和地球這個系統(tǒng),彈性勢能屬于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
B.重力勢能是相對的,彈性勢能是絕對的
C.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是相對的
D.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都是狀態(tài)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功有正負,是矢量
B.功有正負,是標量
C.功無正負,是標量
D.功有正負,但正負不表示方向,而表示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