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繩末端所掛鉤碼重力F(N) | 0.098 | 0.196 | 0.294 | 0.392 | 0.490 |
小車的加速度a(m/s2) | 0.78 | 1.18 | 1.55 | 1.96 |
分析 (1)當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間隔均勻的點時,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恰好平衡摩擦力.
(2)①根據(jù)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②使用描點法即可做出圖象,根據(jù)圖象的意義即可求出小車的質(zhì)量;
③根據(jù)實驗的注意事項分析答題.
解答 解:(1)由圖2可知,小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平衡小車所受的阻力:不掛鉤碼,調(diào)整木板右端的高度,用手輕推小車,直到打點計時器打出一系間距相等的點.所以可知該步驟為平衡摩擦力;
(2)①由圖3可知,A點為6.00cm,E點為12.30cm,所以AE=6.30cm;
由圖3可知,B點為7.00cm,C點為8.35cm,D點為10.15cm
根據(jù)運動學(xué)公式得:△x=at2,
a=$\frac{{x}_{CE}-{x}_{AC}}{4{T}^{2}}$
代入數(shù)據(jù)得:a=38cm/s2=0.38m/s2.
②使用描點法先找出各點,然后連線做出圖象如圖,
根據(jù)圖象的意義可知圖象的斜率是小車質(zhì)量的倒數(shù),則:
$\frac{1}{m}=\frac{1.96-0}{0.490-0}=\frac{1}{4.00}$
所以m=4.00kg
③根據(jù)圖4的a-F圖象,他得出結(jié)論:當小車和鉤碼(含車上放置和細繩末端所掛)的總質(zhì)量一定時,小車的加速度a與細繩末端所掛鉤碼的重力F成正比.要想達到實驗?zāi)康,除了進行上述調(diào)整之外,還必須要滿足:
A、B、由于當小車和鉤碼(含車上放置和細繩末端所掛)的總質(zhì)量一定,所以小車的加速度a與細繩末端所掛鉤碼的重力F始終成正比,不需要滿足小車的質(zhì)量遠大于鉤碼的質(zhì)量,也不能鉤碼的質(zhì)量遠大于小車的質(zhì)量.故A錯誤,B錯誤;
C、調(diào)整定滑輪高度使細繩與長木板平行,能使繩子對小車的拉力繩子沿與軌道平行的方向,能減小實驗的誤差.故C正確;
D、無論長木板與小車之間的摩擦力的大小,在開始時已經(jīng)平衡了摩擦力.故D錯誤.
故選:C
故答案為:(1)勻速,平衡摩擦力;(2)①6.30,0.38;②如圖,4.00;③C
點評 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用控制變量法,本實驗只有在滿足平衡摩擦力和小車質(zhì)量遠大于鉤碼質(zhì)量的雙重條件下,才能用鉤碼重力代替小車所受的合力,同時加強基礎(chǔ)物理知識在實驗中的應(yīng)用,加強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掌握紙帶的處理方法,會通過紙帶求解瞬時加速度.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落地的時間不同 | B. | 落地時的速度不同 | ||
C. | 落地時的動能不同 | D. | 下落過程中物體的加速度相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開普勒最早闡述了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得一樣快 | |
B. | 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測出了引力常量 | |
C. | 庫侖是第一個提出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以電場為媒介的科學(xué)家 | |
D. | 亞里士多德對牛頓定律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x1一定等于x2 | B. | 若m1>m2,則x1<x2 | C. | x1一定大于x2 | D. | 若m1>m2,則x1>x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車速(m/s) | 反應(yīng)距離(m) | 剎車距離(m) | 停車總距離(m) |
15 | 15 | 22.5 | 37.5 |
A. | 駕駛員的反應(yīng)時間為2s | |
B. | 汽車的剎車時間為3s | |
C. | 汽車停車總距離的平均速度為15 m/s | |
D. | 汽車剎車的加速度約為6 m/s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秒表計時 | B. | 滴水計時 | C. | 打點計時器計時 | D. | 數(shù)字計時器計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19日凌晨3點半”是時間間隔 | |
B. | “3小時”是時刻 | |
C. | 研究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的技術(shù)細節(jié)時,可以把它們看做質(zhì)點 | |
D. | 合體后,以天宮二號為參考系,神舟十一號是靜止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2(m1+m2)g,向左 | B. | 3(m1+m2)g,向左 | C. | 2(m1+m2)g,向右 | D. | 3(m1+m2)g,向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