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題目】“探究影響平行板電容器電容大小因素”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忽略漏電產生的影響,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 平板正對面積減小時,靜電計指針偏角減小

B. 靜電計可以用電壓表替代

C. 靜電計所帶電量與平行板電容器電量不相等

D. 靜電計測量的是平行板電容器所帶電量

【答案】C

【解析】電容器帶電量一定,平板正對面積減小時,電容器的電容減小,根據Q=CU可知,兩板間電勢差變大,則靜電計指針偏角變大,選項A錯誤;靜電計與電壓表、電流表的原理不同,不能替代.電流表、電壓表線圈中必須有電流通過時,指針才偏轉,故不能用電壓表代替靜電計,故B錯誤;靜電計與電容器串聯,其所帶電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即小于平行板電容器的電量,選項C正確;靜電計是定性反映電壓高低的儀器,不能發(fā)映了平行板電容器的電荷量的多少,故D錯誤;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測量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的電池組的電動勢和內電阻,某同學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電路,其中R為電阻箱,R0=5Ω為保護電阻。

(1)按照圖甲所示的電路圖,某同學已經在圖乙所示電路中完成部分導線的連接,請你完成余下導線的連接。

(2)斷開開關S,調整電阻箱的阻值,再閉合開關S,讀取并記錄電壓表的示數及電阻箱接入電路中的阻值.多次重復上述操作,可得到多組電壓值U及電阻值R,并以為縱坐標,以為橫坐標,畫出的關系圖線(該圖線為一直線),如圖丙所示.由圖線可求得電池組的電動勢E=______V,內阻

r=______Ω.(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3)引起該實驗系統(tǒng)誤差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時,甲、乙兩汽車從相距的兩地開始相向行駛,他們的圖像如圖所示.忽略汽車掉頭所需時間.下列對汽車運動情況的描述正確的是(

A. 在第末,乙車改變運動方向

B. 在第末,甲乙兩車相距

C. 在前內,乙車運動加速度的大小總比甲車的大

D. 在第末,甲乙兩車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電流方向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即為電流的方向

B.電流的方向總是從電源的正極流向負極

C.電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個矢量

D.在電源內部,電流從負極流向正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以8m/s勻速行駛的汽車即將通過路口,綠燈還有2s將熄滅,此時汽車距離停車線17m.該車加速時最大加速度大小為2m/s2,減速時最大加速度大小為4m/s2.此路段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為12.5m/s.某司機正常反應時間為0.4s.問:

1)這位司機打算加速前進,他能否在綠燈熄滅前通過停車線?

2)若司機酒后駕駛,反應時間變?yōu)樵瓉淼?/span>3倍,分析他是否會闖紅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一提升重物用的直流電動機工作時的電路圖.電動機內電阻r=1Ω,電路中另一電阻R=20Ω,直流電壓U=200V,電壓表示數UV=120V.試求:(g10m/s2

(1)通過電動機的電流;

(2)輸入電動機的電功率;

(3)若電動機以v=1m/s勻速豎直向上提升重物,求該重物的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水面下的光源S向水面A點發(fā)射一束光線,反射光線為c,折射光線分成a、b兩束,則( 。

A. 在水中a光的速度比b光的速度小

B. 由于色散現象,經水面反射的光線c也可能分為兩束

C. 用同一雙縫干涉實驗裝置分別以a、b光做實驗,a光的干涉條紋間距大于b光的干涉條紋間距

D. 若保持入射點A位置不變,將入射光線順時針旋轉,則從水面上方觀察,a光先消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兩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關于它們的慣性大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速度大的汽車慣性一定大B.速度小的汽車慣性一定大

C.質量大的汽車慣性一定大D.質量小的汽車慣性一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高為h的絕緣光滑水平桌面上,有一個帶電量為+q、質量為m的帶電小球靜止,小球到桌子右邊緣的距離為s,在整個空間中施加一個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E,且E=4mg/3q,如圖所示,求:(1)小球經多長時間落地?

2)小球落地時的速度大小?

3)若小球到達桌子右邊緣時勻強電場方向突然變?yōu)樗较蜃螅瑒t小球在空中的最小速度為多大?假設h足夠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