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物體受拉力作用豎直向上運動,拉力做的功是1J,但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不一定是1J
B.物體受拉力作用勻速豎直向上運動,拉力做的功是1J,但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不是1J
C.物體運動,重力做的功是-1J,但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不是1J
D.沒有摩擦時物體由A沿直線運動到B,克服重力做的功是1J,有摩擦時物體由A沿直線運動到B,克服重力做的功大于1J

分析 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與物體克服重力做功的多少有關(guān).重力做多少的正功,物體的重力勢能就減少多少;物體克服重力做功多少,物體的重力勢能就增加多少.

解答 解:A、物體受拉力作用向上運動,拉力做的功是1J,沒有說明物體克服重力做功是多少.故A正確;
   B、物體受拉力作用向上勻速運動,拉力做的功是1J,沒有說明物體克服重力做功是多少.故B錯誤;
   C、物體運動時,重力做的功是-1J,但物體重力勢能的增加量一定是1J.故C錯誤;
   D、物體由A沿直線運動到B,克服重力做的功是1J與是否存在摩擦力無關(guān),故D正確.
故選:AD

點評 該題考查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改變的關(guān)系,牢記二者 的關(guān)系即可正確解答.屬于基礎(chǔ)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同學在一個未知星球上用如圖甲所示裝置研究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懸點O正下方P點處有水平放置的熾熱電熱絲,當懸線擺至電熱絲處時能輕易被燒斷,小球由于慣性向前飛出做平拋運動.現(xiàn)對小球采用頻閃數(shù)碼照相機連續(xù)拍攝.在有坐標紙的背景屏前,拍下了小球在做平拋運動過程中的多張照片,經(jīng)合成后,照片如圖乙所示.a(chǎn)、b、c、d為連續(xù)四次拍下的小球位置,已知照相機連續(xù)拍照的時間間隔是0.10s,照片大小如圖中坐標所示,又知該照片的長度與實際背景屏的長度之比為1:4,則:
(1)由以上信息,可知a點是(選填“是”或“不是”)小球的拋出點;
(2)由以上及圖示信息,可以推算出該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8m/s2;
(3)由以上及圖示信息可以算出小球平拋的初速度是0.8m/s;
(4)由以上及圖示信息可以算出小球在b點時的速度是$\frac{{4\sqrt{2}}}{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E=1.5V,內(nèi)電阻r=5Ω,外電路的電阻R1=15Ω,R2=30Ω.求電路中的總電流和路端電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根據(jù)氫原子能級圖(如圖)可判斷( 。
A.氫原子躍遷時放出的光子的能量是連續(xù)的
B.電子的軌道半徑越小,氫原子能量越小
C.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是最穩(wěn)定的
D.欲使處于基態(tài)的氫原子激發(fā),可用11eV的光子照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如圖所示,重力為200N的物體在水平斜向上F=60N的外力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F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θ=30°,試求地面給物體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質(zhì)量為m的質(zhì)點在三個共點恒力F1、F2和F3的作用下沿水平直線OO′勻速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質(zhì)點受到的合力不為零
B.質(zhì)點受到的合力不為零,方向沿直線OO′
C.力F2和F3的合力方向與F1方向相同
D.撤去F1后,質(zhì)點的加速度大小為$\frac{{F}_{1}}{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一個質(zhì)量為0.5kg的籃球,以2m/s的初速度從距地面高1.5m處豎直向下運動,與地面碰撞后豎直向上彈起的最大高度為1.3m,求籃球與地面碰撞過程中損失的機械能(空氣阻力不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0cm長的繩的下端拴著一個小球,小球受到一個水平?jīng)_力的作用后,在豎直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小球在圓周最高點的速度至少有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0.如圖所示,一根質(zhì)量為m的金屬棒AC,用軟線懸掛在磁感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通入A→C方向的電流時,懸線張力不為零,欲使懸線張力為零,可以采用的辦法是( 。
A.不改變電流和磁場方向,適當增大電流
B.不改變磁場和電流方向,適當增大磁感應(yīng)強度
C.改變電流方向,并適當增加電流
D.改變電流方向,并適當減小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