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力學理論建立的過程中,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做出了貢獻.關(guān)于科學家和他們的貢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伽利略實驗研究和邏輯推理相結(jié)合發(fā)現(xiàn)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B.亞里士多說若忽略空氣阻力,重物與輕物下落得同樣快
C.笛卡爾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D.牛頓最早指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落地前的瞬間二者速率相同 | |
B. | 整個運動過程重力對二者做功不相同 | |
C. | a、b都做勻變速運動 | |
D. | a、b同時落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江西省贛州市十三縣十四校高三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關(guān)于在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時: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可以同時比橡皮筋的拉力大 |
B.橡皮筋的拉力是合力,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是分力 |
C.兩次拉橡皮筋時,需將橡皮筋結(jié)點拉到同一位置O.這樣做的目的是保證兩次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效果相同 |
D.若只增大某一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大小而要保證橡皮筋結(jié)點位置不變,只需調(diào)整另一只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即可 |
(2)如圖是李明和張華兩位同學在做以上實驗時得到的結(jié)果,其中哪一個實驗比較符合實驗事實?(力F′是用一只彈簧測力計拉時的圖示)答: .
(3)在以上實驗結(jié)果比較符合實驗事實的一位同學中,造成誤差的主要原因是:(至少寫出兩種情況)
答: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貴州省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某學生用打點計時器研究小車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他將打點計時器接到頻率為50 Hz 的交流電源上,實驗時得到一條紙帶如圖所示,他在紙帶上便于測量的地方選取第一個計數(shù)點,在這點下標明A,第六個點下標明B,第十一個點下標明C,第十六個點下標明D,第二 十一個點下標明尺測量時發(fā)現(xiàn)B點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測得AC長為14.56cm,CD長為 11.15 cm,DE 長為 13.73 cm,則
(1)打C點時小車的瞬時速度大小為__________ m/s.
(2)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為_______ m/s2.
(3)AB的距離應為________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貴州省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A、B兩物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m和M,把它們靠在一起從光滑斜面的頂端由靜止開始下滑。已知斜面的傾角為θ,斜面始終保持靜止。則在此過程中物塊B對物塊A的壓力為( )
A.Mgsinθ B.Mgcosθ
C.(M+m)gsinθ D.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贛州十三縣十四校高一上期中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簡答題
汽車以10 m/s的速度在公路上勻速行駛,剎車后以2 m/s2的加速度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求剎車后4 s末的速度大小和8 s內(nèi)汽車通過的位移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江西贛州十三縣十四校高一上期中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兩個重量均為10N的相同木塊a、b和兩根勁度系數(shù)均為500N/m的相同輕彈簧p、q用輕細線連接,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開始時p彈簧處于原長,木塊都處于靜止,F(xiàn)用水平力緩慢地向左拉p彈簧的左端,直到b木塊剛好離開水平地面為止。該過程中,p彈簧的左端向左移動的距離是 (不計摩擦,彈簧q的上端始終在滑輪下方)( )
A.2cm B.4cm
C.6cm D.8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貴州省高二上學期半期考試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多選題
帶正電的微粒放在電場中,場強的大小和方向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如圖所示.帶電微粒只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微粒將沿著一條直線做勻加速運動
B.微粒在0~1 s內(nèi)的加速度與1~2 s內(nèi)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C.微粒在第1 s內(nèi)的位移與第3 s內(nèi)的位移相同
D.微粒做往復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計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