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閔行區(qū)二模)在天文學上,太陽的密度是常用的物理量.某同學設想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和萬有引力定律相結合來探究太陽的密度.探究過程如下:
(1)假設地球上某處對太陽的張角為θ,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T,太陽的半徑為R,密度為ρ,質量為M.由三角關系可知,該處距太陽中心的距離為 r=R/sin(θ/2),這一距離也就是地球上該處物體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半徑.于是推得太陽的密度的公式,請你幫他寫出推理過程(巳知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T,萬有引力恒量為G):
(2)利用小孔成像原理求θ角
取一個圓筒,在其一端封上厚紙,中間扎小孔,另一端封上一張畫有同心圓的薄白紙.相鄰同心圓的半徑相差1mm,當作測量尺度.把小孔對著太陽,筒壁與光線平行,另一端的紙上就可以看到一個圓光斑,這就是太陽的實像.設光斑圓心到小孔的距離L(足夠長)就是筒的長度,那么他還要測出什么量呢?求得θ角的公式是怎樣的?
(3)整個探究過程釆用了如下哪些最貼切的科學方法:
BC
BC

A.類比分析    B.理想實驗
C.等效替換    D.控制變量.
分析:(1)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從而根據(jù)M=ρV,即可求解;
(2)運用幾何光學,根據(jù)幾何關系來確定,即可求解;
(3)對科學研究的方法,要掌握與理解,并學會區(qū)分.
解答:解:(1)由 F向心=F
得:4π2m
r
T2
=G
mM
r2

T=1年=3.152×107s,
M=ρ?
4
3
πR3             
太陽的密度:ρ=
GT2sin3
θ
2

(2)利用小孔成像原理求θ角
由小孔成像原理可知,太陽實像對小孔的張角α與太陽對此處的張角θ為對頂角,
θ=α.還要由薄白紙上的同心圓測出光斑的半徑r′.
可測得tan
θ
2
=
r′
L
.因為θ角很小tan
θ
2
≈sin
θ
2

θ=2arcsin
r′
L

(3)整個探究過程前者釆用了理想實驗的邏輯推理,后者使用了等效替換,
故選BC
點評:考查牛頓第二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與理解,并掌握幾何關系在幾何光學的應用.最后理解科學的研究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5?閔行區(qū)二模)(A)能證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實驗分別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5?閔行區(qū)二模)在水平線上有17個質點,每相鄰兩質點間的水平距離均為4cm,如圖所示.有一簡諧波在水平方向傳播,已知第5個質點完成一次全振動經(jīng)過的路程是 8cm,時間為2S.當它從平衡位置開始向上振動經(jīng)過12cm路程時,第17個質點即將振動,則該波的傳播速度是
0.16
0.16
m/s,在圖中畫出第17個質點即將振動時的波形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5?閔行區(qū)二模)傾角為θ≤30°的斜面上,O處的軸上安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光滑擋板(如圖),當擋板與斜面夾角緩慢增大的過程中光滑斜面對球的支持力和球對擋板的作用力如何變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5?閔行區(qū)二模)(均做)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圖乙中的
F
F
是為F1和F2的合力的理論值;
F′
F′
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實際測量值.
(2)在實驗中,如果將細繩也換成橡皮筋,那么實驗結果是否會發(fā)生變化?
答:
不變
不變
.(選填“變”或“不變”)
(3)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
B
B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2005?閔行區(qū)二模)本題中A.B分別為一期教材、二期新教材分叉題,考生選擇只能選A組的全部或B組的全部完成
(A題 )如圖所示,ABC和AD是兩個高度相等的光滑斜面,ABC由傾角不同的兩部分組成,且AB+BC=AD,兩個相同的小球a、b從A點分別沿兩側斜面由靜止滑下,不計轉折處的能量損失,則滑到底部的先后次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