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把兩張用軟紙摩擦過的塑料片相互靠近,它們會張開。這是由于它們之間存在
( )
A. 彈力 B. 摩擦力 C. 靜電力 D. 磁場力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電場a、b、c三點場強分別是Ea= —5N/C、Eb=4N/C、Ec= —1N/C那么這三點的電場強度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A. a、b、c B. b、c、a C. c、a、b D. a、c、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豎直墻面與水平地面均光滑且絕緣;兩個帶有同種電荷的小球A和B分別位于豎直墻面和水平地面上,且處于同一豎直平面內(nèi),若用圖示方向的水平推力F作用于小球B,則兩球靜止于圖示位置,如果將小球B向左推動少許,待兩球重新達到平衡時,則與原來相比( )
A. 兩小球之間的距離將增大,推力F將增大
B. 兩小球之間的距離將增大,推力F將減小
C. 兩小球之間的距離將減小,推力F將增大
D. 兩小球之間的距離將減小,推力F將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傾角為θ的斜面體放在水平地面上,質量為m的木塊通過輕質細線繞過斜面體頂端的定滑輪與質量為M的鐵塊相連,整個裝置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mgsinθ>Mg,F(xiàn)將質量為m0的磁鐵輕輕地吸放在鐵塊下端,鐵塊加速向下運動,斜面體仍保持靜止。不計滑輪摩擦及空氣阻力。則與放磁鐵前相比
A.細線的拉力一定增大
B.細線的拉力可能不變
C.木塊所受到合力可能不變
D.斜面體相對地面有向左的運動趨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列振幅為4cm,頻率為2.5Hz的繩波,在t=0時刻的波形圖如圖所示,繩上的質點P位于最大位移,質點Q位于平衡位置,質點M振動方向沿y軸正向,則正確的是
A. 波沿x軸正向傳播
B. t=0時,質點N的振動方向沿y軸正向
C. t=0.1s時,質點Q的加速度達到最大,方向沿y軸正向
D. 從t=0.1s到t=0.2s時間內(nèi),波傳播的距離為0.1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虛線a、b、c表示電場中的三個等勢面與紙面的交線,且相鄰等勢面之間的電勢差相等,實線為一帶正電荷粒子僅在電場力作用下通過該區(qū)域時的運動軌跡,M、N是這條軌跡上的兩點,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三個等勢面中,a的電勢最高
B. 對于M、N兩點,帶電粒子通過M點時電勢能較大
C. 對于M、N兩點,帶電粒子通過M時動能較大
D. 帶電粒子由M運動到N時,加速度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密立根油滴實驗首先測出了元電荷的數(shù)值,其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油滴從噴霧器噴出,以某一速度進入水平放置的平行板之間,今有一帶負電的油滴,不加電場時,油滴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加速下落,速率變大,受到空氣阻力也變大,因此油滴很快會以一恒定速率勻速下落,若兩板間加一電壓,使板間形成向下的電場E,油滴下落的終極速率為,已知運動中油滴受到的阻力可由斯托克斯公式計算(其中r為油滴半徑,為空氣粘滯系數(shù))。實驗時,測出r,,,E,為已知。則
(1)油滴的帶電量___________;
(2)經(jīng)多次測量得到許多油滴的Q測量值如表(單位C),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可知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乙所示,是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兩個透明容器中都有一段電阻絲,密閉著等量的空氣,通電之前,U型管中液面都相平,裝置的兩根導線分別接到電源兩端,通電一段時間后U型管中的液柱高度發(fā)生變化,如圖9所示。
(1)甲裝置主要探究的是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 的大小關系,通過 比較電流產(chǎn)生熱量的多少;
(2)如果通過乙裝置左邊容器中5Ω電阻的電流為0.8A,則右邊容器中的空氣1min最多可從電阻絲吸收 J的熱量(忽略環(huán)境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
A.光學鏡頭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偏振現(xiàn)象
B.用標準平面檢查光學平面的平整程度利用了光的干涉現(xiàn)象
C.當觀察者和波源間存在相對運動時一定能觀察到多普勒效應現(xiàn)象
D.早高速運行的航天器上看地球上的時間進程變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