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小球與輕彈簧和輕繩相連處于靜止,彈簧處于水平狀態(tài),勁度系數(shù)為k;輕繩與豎直墻壁的夾角θ=45°,重力加速度為g.
(1)求彈簧的伸長量△x;
(2)現(xiàn)燒斷輕繩,求輕繩燒斷瞬間小球的加速度.
(1)對小球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由平衡條件有:
彈簧彈力F=mgtanθ①
又由胡克定律有:F=k△x②
由①②式可得:△x=
mg
k

(2)燒斷瞬間,設(shè)小球加速度為a,此時F、G不變,
小球合力F=
F2+G2

又由牛頓第二定律可知F=ma④
由③④式并代入題中數(shù)據(jù)可得:
a=
2
g
答:(1)彈簧的伸長量△x=
mg
k

(2)輕繩燒斷瞬間小球的加速度a=
2
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如圖所示,一根輕質(zhì)彈簧豎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彈簧原長為20cm,勁度系數(shù)k=200N/m.現(xiàn)用豎直向下的力將彈簧壓縮到10cm后用細線栓住,此時在彈簧上端放置質(zhì)量為0.5kg的物塊.在燒斷細線的瞬間(g=10m/s2)( 。
A.物塊的速度為零
B.物塊的加速度為零
C.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40m/s2
D.物塊的加速度大小為3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甲所示,滑輪質(zhì)量、摩擦均不計,質(zhì)量為2kg的物體在F作用下由靜止開始向上做勻加速運動,其速度隨時間的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由此可知(g取10m/s2)( 。
A.物體加速度大小為2m/s2
B.F的大小為21N
C.4s末F的功率大小為42W
D.4s內(nèi)F做功的平均功率為42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質(zhì)量為1噸的汽車在平直公路上以10m/s速度勻速行駛.阻力大小不變,從某時刻開始,汽車牽引力減少2000N,那么從該時刻起經(jīng)過6s,汽車行駛的路程是(  )
A.50mB.42mC.25mD.24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a)一個質(zhì)量為m0的物體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當用20N的力F通過細繩繞過定滑輪拉它時,產(chǎn)生2m/s2的加速度.現(xiàn)撤掉20N的拉力,在細繩下端掛上重為20N的物體m,如圖所示(b),則物體m0的加速度為______m/s2,前、后兩種情況下繩的拉力分別為T1=______,T2=______(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一平板車質(zhì)量M=100千克,停在水平路面上,車身的平板離地面的高度h=1.25m,一質(zhì)量m=50千克的小物塊置于車的平板上,它到車尾端的距離b=1m,與車板間的動摩擦系數(shù)μ=0.20,今對平板車施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500N,使車向前行駛,結(jié)果物塊從車板上滑落,取g=10m/s2.求:(不計路面與平板車間以及輪軸之間的摩擦)
(1)物塊滑落前,平板車的加速度a1的大小;
(2)物塊離開平板車時,車的速度v1和物塊的速度v2的大小
(3)物塊落地點到車尾的水平距離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在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某同學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小車的加速度a與小車所受的合外力F的關(guān)系,及小車的加速度a與小車質(zhì)量m的關(guān)系,并作出a-F圖線和a-
1
m
圖線分別如圖甲、乙所示,由圖可得出的結(jié)論是:加速度a跟合外力F成______比,跟質(zhì)量m成______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質(zhì)量為m的物體靜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當用水平推力F作用于物體上時,物體的加速度為a,若作用力方向不變,大小變?yōu)?F時,物體的加速度為a′,則( 。
A.a(chǎn)′=2aB.a(chǎn)<a′<2aC.a(chǎn)′>2aD.a(chǎn)′=1.5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多選題

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桌面的兩端各固定一個等高的定滑輪,用輕繩經(jīng)過滑輪將測力計分別與質(zhì)量為m1=8kg、m2=2kg的兩個物體A、B相連.不計繩與滑輪之間的摩擦及測力計的質(zhì)量,取g=10m/s2.放手后兩物體開始運動,在兩物體運動過程中( 。
A.物體B的加速度大小為8m/s2
B.物體A的加速度大小為6m/s2
C.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32N
D.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6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