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荷 塘 月 色

 

【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揣摩語言。本課安排在第一課,是傳授基本知識、教給具體方法的重要一環(huán),是關(guān)鍵所在。

根據(jù)《大綱》要求“高中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結(jié)合單元訓練要點及本文特點,明確教學的重點為: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難點為:“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與學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則是藝術(shù)中的藝術(shù)。教學目的的實施,重點、難點的完成,主要是通過選擇什么樣的教法實現(xiàn)的。因此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指導思想,根據(jù)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等要求,采用誦讀、鑒賞法完成此課的學習任務(wù)。

【電教手段】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1、第一個問題:教材第一單元有哪幾篇課文?

提這問題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學課文要有單元觀念,因為課文是按單元編排的,而沒一個單元都有相應(yīng)的學習重點。

2、第二個問題:第一個單元的學習重點是什么?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揣摩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如聯(lián)系中心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對語言的深層次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

3、大家對這幾句話有沒有什么疑問,或者說從中看出什么問題沒有?

既然’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揣摩語言,那么,接下來就應(yīng)該先解釋什么叫’整體感知’再解釋’揣摩語言’,但為什么書上卻根本不講什么叫’整體感知’,而直接就解釋什么叫’揣摩語言’呢?

注意:從無疑處發(fā)現(xiàn)問題,這是最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大家現(xiàn)在就來思考這個問題吧?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這是為什么。

    小結(jié):揣摩語言一定要聯(lián)系語境。所謂語境,包括外部語境與內(nèi)部語境。外部語境指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guān)系等等。比如,外國人看宋丹丹和黃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國人為什么要笑;又如,我們今天讀魯迅的文章,對有些語言也覺得不理解。就是對外部語境不熟悉。而內(nèi)部語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應(yīng)等等。這是同學們很容易理解的。同學們注意,所謂閱讀,主要就是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

4、今天要學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們好好揣摩品味。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朗讀一遍課文。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是朱自清!

     學生開始各自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因為朗讀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學生讀一遍后,抽學生起來單獨讀。

先抽一位男生從第一段讀起。希望能通過他的朗讀,讓同學們能看到他對課文的初步理解。

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guān)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nèi)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教者示范)
      邊讀邊停下來講解:“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像這一句,是朱自清的想像,就應(yīng)該讀得緩慢些,讀出一種向往的味道。又如,妻
在屋里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是多么靜謐的情景,’迷迷糊糊’一定要讀得低沉、緩慢,讀得’迷迷糊糊’!
      示范完第一段,再要求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把自己當作朱自清,讀出韻味。

提醒大家:以后讀書,都要養(yǎng)成自己查字詞典的習慣,千萬不要依賴老師給你們列出生難字詞。好,同學們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查的生難字。

 5、同學們交流結(jié)束后,我開始進入對朱自清的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 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則是誕生過魯迅的――浙江紹興!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失業(yè)四十年,為了培養(yǎng)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jié)束學業(yè),為家中分擔債務(wù),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shù)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 1920 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fā)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guān)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中國青年報》有條新聞?wù)f《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蔽易x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笑作者的無知。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chǔ)。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zhí)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lǐng)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我感到特別親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學語文教師。1920年他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江浙一帶做了5 年的中學語文教師,他的教學和為人極受中學生歡迎和敬重。

當然,我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請同學們下一節(jié)語文課再聽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第二教時

【教學過程】
      1、第一次聽說朱自清這個名字并對他產(chǎn)生敬意時,顯然不是因為他曾當過中學語文教師,也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名著名的學者、詩人,而是另一個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澤東的著作里。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chǎn)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進入毛澤東的視野的。但是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jīng)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瑢幙绅I死,不領(lǐng)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yīng)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最終,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當然,寫《荷塘月色》時的朱自清還是一名清華園的教授,但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2、現(xiàn)在該同學們說一說了。同學們能不能交流一下,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說理由,只要把有關(guān)的語言讀一遍就可以了。
     [領(lǐng)悟文章思想感情]請問,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呢?
     “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采蓮賦》對采蓮人的描寫,都是很快樂的。描寫了一種很自由歡樂的生活。

     這一段在過去的高中課本里卻是被刪去了的。為什么會刪去呢?該不該刪?這一節(jié)與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嗎?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變化的。他開始是不寧靜的,為了尋找寧靜來到荷塘,在這里,他的心情獲得了一種暫時的愉悅。但最終他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時而煩惱時而愉悅,最后仍然擺脫不了先是的煩惱。
    從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終還是沒有擺脫煩惱?
      “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引用《采蓮賦》,描寫采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本身就說明他因內(nèi)心的苦悶而產(chǎn)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向往。因為作者說“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可見作者的這一段關(guān)于采蓮場面的描寫是不能刪去的,因為它恰好反襯出作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這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概括為“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是很貼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寧靜”。
      3、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但是,正因為這是個迷,所以,它為無數(shù)讀者提供了品味、解讀、思考的無限空間。關(guān)于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于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lián)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于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因為結(jié)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于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chǎn)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jù)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如此等等,還有其他的說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guī)定一個權(quán)威性的惟一答案,應(yīng)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也正因為如此,《荷塘月色》將成為一首耐讀的朦朧詩,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每一位讀者會因年齡、閱歷、所處時代等等因素,而從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讀出屬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這就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這就是閱讀名作的樂趣!

 4、“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是不是有點矛盾?
        這里作者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冷靜”和“獨處”,因為“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敝攸c還是在后面的“冷靜”和“獨處”。用平時的熱鬧來反襯現(xiàn)在的冷靜,用平時的群居來反襯現(xiàn)在的獨處。因為接下來后面有一句“這是獨處的妙處”。
     小結(jié):揣摩語言要聯(lián)系上下文。
      5、“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作者在寫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寫到歌聲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請大家看到課文后面的練習二。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宋代詞人秦觀有詞曰“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夢與花互比,愁與雨互喻。還有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你的耳朵在偵察,你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其實,通感并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現(xiàn)在每一個同學臉上都呈現(xiàn)出甜美的笑容?墒牵銈儧Q不認為我是在說你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6、“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
      指流水。前面寫“只不見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這是一首情歌!吧徸忧迦缢薄褪恰皯z子情如水”的諧音。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對情感的表現(xiàn)是極富藝術(shù)性,含蓄而美。比如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情。”而現(xiàn)在的一些流行歌曲,開口是就“讓我一次愛個夠”!你們看,同樣是表現(xiàn)愛情,中國的古典文學詩詞與現(xiàn)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兩種藝術(shù)境界!同學們要學會鑒賞真正的美。
    7、課文第四段說“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一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既然只有“一絲”,為什么會“像閃電一般”呢?
     這里的“一絲”既指程度很輕,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閃過去了。所以,“像閃電一般”。
       8、“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為什么作者要用裙來比喻葉子呢?
    荷葉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種舒展、旋轉(zhuǎn)
的動感,很美。荷葉本來是靜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動的,是舞女的裙。這是以虛寫實,以動寫靜。
      9、繼續(xù)揣摩:描寫荷花的“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等詞語,還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疊字運用的妙處。
     小結(jié):如果大家繼續(xù)品味、繼續(xù)推敲和繼續(xù)研究,還會有更多感受、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更多的問題。這就是揣摩!逗商猎律肥俏覀兏咧袑W的第一篇課文,同學們可能已經(jīng)感到了老師的教學特點,同學們千萬不要指望李老師講得有多么精彩,而應(yīng)該自己參與教學,大家討論研究,共同交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應(yīng)該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老師當然也要參與交流,但我的意見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同學們參考。快下課了,下面我就簡單談?wù)勎易x這篇課文的感受。
      10、總結(jié):我這樣概括我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借景抒情,是閱讀本文時應(yīng)抓住的一個關(guān)鍵。具體說,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之情。 如許多論者分析的那樣,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diào)。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斑@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耙舱窃谶@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屢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xiàn)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黑暗現(xiàn)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來,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們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許多論者在分析本文時,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朧”大作文章,認為這反映了作者撲朔迷離、如煙似夢的愁緒,所謂“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說對了一半。自然界的“朦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為什么要選取“荷塘”與“月色”來抒情呢?
    問題的實質(zhì),在于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朱自清賴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鮮明的相通處,這便是“荷”“月”之高潔!所以,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fā),我們才能真正領(lǐng)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shù)魅力。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xiàn)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zhàn)士。1946年10月,西南聯(lián)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quán),貧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