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中學2008―2009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高 一 歷 史 (選 修)      2009.04

本試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題時請將第Ⅰ卷的答案務必填涂在答題卡上。

本試卷考試時間為100分鐘,總分為120分。

 

第Ⅰ卷(共6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合計6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墨子》記載:“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多治麻絲葛布繩,此其分事也!边@句話直接反映了                                

A.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                 B.手工業(yè)經濟的生產方式       

C.古代婦女的地位較高                 D.商品經濟的不發(fā)達

2.《國語?晉語》記載:“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這說明

A.私營手工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             B.家庭手工業(yè)是主要經營形式

C.西周時期工商業(yè)由官府經營           D.手工業(yè)開始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3.《唐六典》記載:“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

  而眾以散。”這句話說明

①唐朝時期市有時間限制                 ②唐朝時期市坊分立

③唐朝時期政府對市嚴格管制             ④唐朝時期商業(yè)繁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蹦逞芯空邠说贸觥爸袊r業(yè)的產生與專制國家農業(yè)政策密切相關”的結論。該推斷

  A.材料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


5.讀《清代中后期農業(yè)稅與工商雜稅變化趨勢圖》: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的觀點是

①農業(yè)稅相對穩(wěn)定                     ②工商雜稅逐漸增長并超過農業(yè)稅 

③商品經濟發(fā)展                       ④工商雜稅后來成為清政府主要稅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關于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中國手工棉紡織業(yè)的衰敗是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                             

B.中國自身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的主要原因  

C.這種變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經濟的烙印                        

D.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fā)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7.下列選項中正確反映了1870~1956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趨勢的是

 

 

 

 

 

 

 

 

8.19世紀70年代后,李鴻章的洋務思想得到深化,他認為:“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這表明他主張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興辦近代軍事工業(yè)  

C.創(chuàng)辦近代民用工業(yè)                     D.關注和改善民眾生活

9.《馬關條約》中規(guī)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其于內地運送稅、內地稅、鈔課、雜派……即照日本臣民運入中國之貨物一體辦理,自應享優(yōu)例豁除!庇纱丝梢钥闯鰧е轮袊詠砻褡骞I(yè)舉步維艱的一個因素是

A.外資工業(yè)在中國的興起                 B.民族工業(yè)沒有技術優(yōu)勢 

C.民族工業(yè)沒有資本優(yōu)勢                 D.外資工業(yè)享有免稅特權

10.下圖關于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中實現了土地所有制根本性變革的是

   

①1952年土地改革  ②農民踴躍報名入社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    ④家庭聯產承包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④

11.右圖是1955年的政治宣傳畫,圖中“聽毛主席的話,我自愿入”的“”指的是

A.農業(yè)生產的合作組織

 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

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

 D.包產到組的生產組織

12.右圖是安徽省風陽縣小崗生產隊社員在20世紀70年代末秘密簽訂的一份契約:“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绮怀,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边@份契約簽訂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體制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部分地區(qū)已經實行

C.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正經歷著變革

D.農村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向小康邁進

13.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從思想和實踐上全面突破了“計劃經濟”模式,其表現是

①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      ②鄧小平視察南方發(fā)表談話

③《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通過          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改革開放30年,我國取得偉大成就關鍵是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形成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體系包括

①毛澤東思想                        ②鄧小平理論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學發(fā)展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于1912年1月2日發(fā)布改歷改元通電,宣布:“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注:即清宣統(tǒng)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對此理解不正確的是

   A.用國號紀年取代帝王年號紀年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B.沿用舊歷有利于安排農事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C.這種陰陽歷并用的作法體現了“新舊并存、中西共融”的特點     

D.這種作法沒有受到西俗東漸和社會變革的影響

16.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具有“新舊并存、中西共融”這一特點的根本原因是

A.各地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            B.經濟發(fā)展和政治變革

C.文化傳承和思想解放                D.科技進步和西學東漸

17.16世紀著名的葡萄牙詩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這樣深情地描繪他的祖國的:“大陸,在這里是盡頭;大海,在這里才開頭!绷钤娙藢λ淖鎳詾楹赖氖

A.地處海路交通要沖                  B.壟斷歐亞之間的貿易

C.率先探索出新航路                  D.居歐洲商業(yè)中心地位

18.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在《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一書中記錄的英國每年申請專利數變化(如圖)。下列現象與圖中反映的歷史事實有明顯因果關系的是

   A.工業(yè)革命的開展                         

B.壟斷組織的出現

C.君主立憲制確立                         

D.殖民霸權的確立

19.從社會轉型角度看,下列圖片中使人類由傳統(tǒng)社會開始過渡到現代社會的是

 

 

 

 

 

A.牛耕             B.蒸汽機            C.內燃機           D.互聯網

20.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工場手工業(yè)的發(fā)展                   B.交通通訊工具的發(fā)明

C.殖民擴張的開展                     D.工業(yè)革命的推動

第Ⅱ卷(共60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合計6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21.閱讀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唐代開元十三年)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肆皆有驢,賃客乘,悠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貨七?歷代盛喪戶口》

材料二   舟航所聚,旁通巴漢,前指閩越,七澤十藪,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航,千舳萬艘,交易往還,昧旦永日。                ――《舊唐書?崔融傳》

 

材料三  

 

 

 

 

 

 

(明清時期)鎮(zhèn)有各種類型……集散型的商業(yè)集鎮(zhèn)已形成專門性的農副產品市場,其大宗除輸出糧食,大都是重要的農產品原料或重要的農村家庭手工業(yè)產品;生產型的手工業(yè)市鎮(zhèn)則依托于某項手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材料四 

    鴉片戰(zhàn)爭后短短幾年,英國輸華商品比戰(zhàn)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紡織品占總值的70%以上,增加了4倍多。江蘇松江、太倉一帶原本是中國手工棉紡織業(yè)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盛名,而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由

于洋布暢銷,“松太布市,銷減大半”,東南沿海一些專以紡織為業(yè)的鄉(xiāng)村,受到很大沖擊。

洋紗、洋布的進口(單位:千海關兩)

年份

洋紗

洋布

1867

1,450

11,671

1877

2,841

1,959

1887

12,590

24,457

1892

22,059

30,554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盛唐時期的商業(yè)狀況。(4分)

(3)從材料四、五中分別歸納并簡要評價黃宗羲和雍正帝的觀點。(4分)

材料二  清朝前期,煤已經成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開采煤礦。1875年清政府允許試辦機器采煤業(yè),至1911年,民族資本創(chuàng)辦了72家資本額較大的煤礦。著名的開平煤礦1882年產量為3.6萬多噸,1899年增至77.8萬多噸,產品暢銷天津、上海、福州等地。1890年,中國人開始創(chuàng)辦自己的電廠,但直至1911年,全國的電廠數量極少,規(guī)模較小,只能供照明用電。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中國的電力工業(yè)仍較落后。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對采煤業(yè)的認識。(4分)

 

(2)近代以來,清政府對采煤業(yè)的政策有何變化?收效如何?(4分)

 

(3)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近代能源業(yè)發(fā)展的基本情況。(4分)

 

 

試題詳情

164.0

試題詳情

419.6

試題詳情

1189.3

1958

20000

試題詳情

196.0

試題詳情

477.0

試題詳情

1563.1

1959

17000

試題詳情

170.9

試題詳情

410.4

試題詳情

1214.7

1960

14350

試題詳情

106.3

試題詳情

194.1

試題詳情

985.5

1961

14750

試題詳情

80.0

試題詳情

181.4

試題詳情

506.5

――引自人民版教材《歷史必修第二冊》

 

材料三  從糧票到股票的轉變

試題詳情

  

     全國通用糧票(1966年發(fā)行)         當代中國第一張股票(1989年發(fā)行)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說明“一五”計劃把東北地區(qū)作為我國重點建設地區(qū)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1957~1961年我國農業(yè)主要農產品產量變化趨勢(2分)

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上述變化趨勢的主要原因。(2分)

 

(3)材料三中“從糧票到股票的轉變”反映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實現了什么樣的

根本性轉變?這種根本性轉變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有何重要意義?

 

 

試題詳情

                              ――[英]迪恩和科爾:《英國經濟的增長》

 

材料二  18世紀中葉起,英國從私人圈地進入國會圈地時期??????1760年開始的喬治三世在位時期,國會頒布圈地法令達3000個以上,從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農民土地600多萬英畝。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下表為1870~1900年世界鐵路發(fā)展狀況(單位:千米)

年份

世界總里程

歐洲

美國

1870

210,000

105,000

85,277

1880

373,000

169,000

144,000

1890

617,000

224,000

269,000

1900

790,000

284,000

320,133

 

材料四  沒有什么在表達工業(yè)時代的惡果時比這副照片更令人震驚的了。早期的工業(yè)社會已變成瘋狂的食人機器,濃煙蔽日的工廠和血淋淋的斷指,是對19世紀興起的所謂“人類的進步”最為直接的控訴。

試題詳情

                  

《斷掌工業(yè)》羅伯特?杜瓦斯諾 攝影 1956年

試題詳情

        ――以上文字和圖片均選自http://www.wcgarden.com/human/h56.htm

請回答:

(1)材料一中英國各行業(yè)從業(yè)人數變化趨勢反映了什么歷史本質?(2分)

材料二中的歷史現象與材料一反映的歷史本質有什么內在聯系?(2分)

 

 

(2)根據材料三指出1870~1900年世界鐵路發(fā)展的變化趨勢。(2分)

      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導致上述變化趨勢的主要原因。(2分)

 

 

(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全面簡要地評價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共同歷史影響。(2分)

對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何啟示?(2分)

 

 

 

 

 

 

 

 

 

命題、校對:梅 冬     審核:王 雄

試題詳情

圓角矩形: 考場號           考試號                     座位號             班級                   姓名               
•••••••••••••密••••••••••••••封••••••••••••••線••••••••••••••內••••••••••••••不••••••••••••••要••••••••••••••答•••••••••••••題••••••••••••••
江蘇省揚州中學2008―2009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

高一歷史(選修)答題紙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總分12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

試題詳情

二、非選擇題:

21.(1)

 

 

 

 

(2)

 

 

 

 

 

(3)

 

 

 

 

 

試題詳情

22.(1)

 

(2)

 

 

 

 

(3)

 

 

 

 

 

 

 

 

 

試題詳情

23.(1)

 

 

(2)

 

 

(3)

 

 

 

試題詳情

24.(1)

 

 

(2)

 

 

 

 

(3)

 

 

 

 

試題詳情

25.(1)

 

 

 

 

(2)

 

 

 

 

 

(3)

 

 

 

 

試題詳情

一.選擇題:

1~5  ACBDD    6~10  BACDB    11~15  AABCD    16~20  ACABD

選擇題簡析:能力考查目標+高考考點要求+解題思路技巧

1.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對小農經濟的理解,關鍵是“夫耕婦紡”即“男耕女織”。

2.辨別歷史時間和事件,分析歷史結論:考查古代官營手工業(yè),關鍵是理解“工商食官”。

3.運用所學知識,解讀材料信息:考查古代“市”的形成與發(fā)展,關鍵詞“日午”、“日入”。

4.解讀材料信息,掌握歷史研究方法:管仲的核心觀點是強調重農抑商與爭奪霸權的關系,該研究者對史料的理解和得出的結論不夠準確,材料對于其結論而言也不充分。

5.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關鍵是把圖表趨勢和數字語言同義轉化

成中文語言。

6.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考查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7.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描述歷史事物的特征: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史。

8.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洋務派近代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關鍵是讀懂“求富”、“民生”等詞。

9.獲取和解讀信息:考查近代民族工業(yè)的地位和作用,關鍵是讀懂“享優(yōu)例豁除”。

10.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對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理解。關鍵是讀懂“土地所有制根本性變革”這一要求。

11.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對三大改造、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理解。判斷“社”的類別關鍵看時間信息(如2008年江蘇省高考“老孫歸社”一題)或“自愿”、“報名”等詞以及人物的服飾。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是實行農民自愿原則,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無所謂農民自愿與否。

12.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3.辨別歷史時間和事件,分析歷史結論:考查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讀懂“20世紀90年代初”和“思想和實踐”這兩個限制詞。

14.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關鍵是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材中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之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也表明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科學理論才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范疇。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已經形成的毛澤東思想不屬于這一理論體系的范疇。

15.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中國近現代社會習俗的變遷。陽歷即公元紀年是西俗,陰歷是中俗,陰歷中有二十四節(jié)氣以及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等;“民國元年”是國號紀年,“宣統(tǒng)三年”帝王年號紀年。

16.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考查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習俗變遷特點及其原因。

17.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新航路的開辟,關鍵是理解“大!迸c“開頭”。

18.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事物:考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關鍵是辨別歷史時間。

19.獲取和解讀信息,理解歷史問題:考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關鍵是理解社會轉型的含義。

20.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歷史問題:考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原因與途徑的區(qū)別。

二.非選擇題:(解題技巧:回答詞提前并條理化,切入點找準并序號化)

21.(1)商業(yè)概況:貿易地區(qū)廣大,商旅出行方便安全;商品交易頻繁,數量較大。(4分)

(2) 特點:數量增長;類型多樣。(2分)

原因: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yè)產品投放市場;(1分)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1分)

(3) 新變化:大量外國商品涌入中國市場。(2分)

影響:中國經濟被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呈現半殖民地特征;(1分)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分)

22.(1)態(tài)度:商周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也鼓勵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2分)

(2) 時期及政策:商鞅變法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2分)

    基本含義:強調要發(fā)展農桑、重視耕織,并限制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2分)

(3)各自觀點:黃宗羲:農工商皆本;雍正:重農抑商。(2分)

評價:黃宗羲的觀點有利于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是歷史的進步;

雍正帝的觀點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是落后的。(2分)

改變時間:甲午戰(zhàn)爭以后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被迫改變“重農抑商”的

傳統(tǒng)經濟政策。(1分)(學生答出甲午戰(zhàn)爭以后即可)

重要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獲得了初步發(fā)展。(1分)

23.(1)認識:采煤業(yè)可以為各項實業(yè)提供能源;(2分)

可以滿足日常所需,為發(fā)展經濟、軍事籌措資金。(2分)

 (2)政策變化:從禁止采礦到允許興辦機器采煤。(2分)

成效:民族煤礦企業(yè)得到發(fā)展,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國內市場需要。(2分)

(3)基本情況:采煤業(yè)有一定的發(fā)展;(2分)電力工業(yè)興起,但仍較落后。(2分)

24.(1) 原因:東北地區(qū)幅員遼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yè)比較發(fā)達,基礎較好;(2分)

“一五”計劃中有蘇聯援建的項目,東北地區(qū)與蘇聯等國為鄰,地理位置優(yōu)越。(2分)

(2) 變化趨勢:1957年至1958年我國農業(yè)主要農產品產量處于上升趨勢;

              1958年至1961年我國農業(yè)主要農產品產量處于較快下降趨勢。(2分)

主要原因:“一五”計劃和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產量上升原因);

“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泛濫(產量下降原因)。(2分)

(3) 根本性轉變:逐步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2分)

重要意義:有利于發(fā)展我國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有利于改善民生。(2分)

25.(1)歷史本質:英國通過工業(yè)革命完成了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或現代化進程)。(2分)

內在聯系:圈地運動為英國工業(yè)革命和現代化提供了資金、市場和勞動力。(2分)

(2)變化趨勢:1890年以前歐洲的鐵路發(fā)展水平世界領先,(1分)

1890年以后美國的鐵路總里程數后來居上、超過歐洲。(1分)

主要原因:歐洲(特別是英國)世界領先是受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1分)

美國后來居上、超過歐洲是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1分)

(3)評價: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也帶來環(huán)境破壞、工人權益受損等社會問題。(2分)

啟示:要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要以人為本,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fā)展之路。(2分)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