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①兵: ②畢: ③固: ④明年: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C  2.C  3.D   4 .B   5.B   6.A    7.疾   崛   青   成     8. 略

9.(1)對朋友的留戀,對友人離去的惆悵。

(2)“涼”不僅寫出了秋風秋雨中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寫出了此時因朋友分離而倍感凄涼的內(nèi)心感受。

(3)第一、二句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后兩句詩人以“憶”字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詩人想到的是在于朋友分別后,朋友在遙遠的瀟湘之上,愁聽猿猴清幽的啼聲,就連夢中也無法排除。這首詩虛實結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現(xiàn)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于表現(xiàn)作者對朋友的留戀及惆悵的別情。

10.(1)這幅漫畫尖銳地諷刺了當前教育中存在的一味為了

升學而扼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天性的現(xiàn)象。

(2)①切實落實上級主管部門頒布的“關于減負的八項規(guī)

定”。

 ②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③尊重學生的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興趣愛好。

④不把分數(shù)作為評介學生的唯一依據(jù)。

⑤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等等。

11.《舊事重提》,示例:《二十四孝圖》主要內(nèi)容: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實在沒有什么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發(fā)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段宀䲡酚洈⒆髡邇簳r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沖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12.(1)應該。不論哪個文字,只要仍在為人類的交際服務,就應該流行。網(wǎng)絡語言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精神,體現(xiàn)了新世紀的最先鋒的生活和語言活力。用“?”表達情緒,體現(xiàn)了中國式的智慧:“古老的文化和現(xiàn)代網(wǎng)絡的完美對接,這是件讓人驚喜的事情。”

不應該。漢字不能在網(wǎng)絡對話中變成娛樂工具,盲目流行運用古漢字,勢必影響人們對常用漢字的掌握,不利于漢字規(guī)范化。(2)人類首次在地球距太陽最近的地方點燃奧運圣火

(3)①眾志一心同渡難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奉獻愛心 共建家園;情系地震災區(qū) 心牽受災群眾;

②強烈的地震,震垮了學校,震垮了家園。我們無法親臨災區(qū)前線,為那些無辜的生命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去拯救他們,但是,我們可以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幫助、拯救他們。一卷紗布、一瓶礦泉水、一個帳篷、幾百毫升的鮮血,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一塊錢,此時此刻,都能夠給他們帶去重生的希望!讓我們伸出自己的雙手,用熱情與溫暖,去喚醒那些還被困在倒塌樓房之下的生命!

13.一旦/復筑臺/于姑蘇之左

14.(1)軍隊(士兵)   (2)完成(造好)   (3)本來   (4)第二年

15.(1)夫差不高興,讓喜否替換了伍員。

   (2)哪里是我欺騙呢!

16.不辨忠奸,聽信讒言,必將亡國。

17.無論那一種能力,要達到了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們有了那種能力。

18.列舉了觀察、勞動、讀書、做好公民四個事例,闡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19.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這里,作者用“似乎”強調了“知”與“不知”并無兩樣,因為“知”僅僅是懂得了道理,并沒有化為習慣,形成能力。

20.習慣愈多,能力愈強。最要緊的是養(yǎng)成種種習慣。要點:學校教育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習慣、培養(yǎng)能力。

答案:曾經(jīng)和我的孩子一樣,在無憂無慮中唱著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21.蒼白,不足以表達內(nèi)心復雜的情感(悲痛、祈福等)(意思對即可)

22.人只能順應自然,不必為僥幸地活著感到負疚。(1分)對于任何活著的人來說,幸存只是暫時的,應該好好地活著。(1分)

23. 我們碰巧在災難中僥幸生存下來,(1分)我們應該把一切受難者都看成自己的親人,(1分)在這暫時的幸存中,我們一邊懷念死者,一邊唱響了生命的凱歌。(2分)

24.⑴贊同。要點包含“地震既是中國人民的災難,更是世界人民的災難”的意思。

    ②不贊成。在抗震救災中,全國人民空前團結,眾志成城,體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25.示例:唐山大地震以后,新唐山的崛起;黃河決堤,一次又一次摧毀古城開封,而開封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家園等,都昭示了人類戰(zhàn)勝災難,戰(zhàn)勝自然的巨大力量。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