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答卷前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題號四五六七卷Ⅱ總分總分人總 分復查人得分 得分評卷人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

一、(12分,每小題3分)

1.B(A.qī  qí  qì  jī  qì  B.bēi  bì  bài  pí  bǎi  C.jiàn  zhēn  jiàn  zhàn  jiàn  D.zhēn  zhān  tiě  zhān   tiē)

2.D(喻師生傳授,知識一代代傳下去。A.指經歷了一場危險后,回想起來仍然感到害怕。B.舍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jié),形容輕重倒置。C.雨過天晴時風清月朗的景象。比喻開闊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

3.C(A.歧義,“全國模范教師”既可指孟二冬也可指孟菲;B.主語殘缺,去掉“在……中”;D.前后照應不當,“抽象的良心”與“具象的青山”顛倒)

4.A(B.冒號改為逗號。  C.兩個問號均改為句號,“四書”加書名號。D.括號內注釋應緊貼被注釋詞語之后,注釋文字結束時的句號去掉)

 

二、(9分,每小題3分)

5.D(與文意不合。見第4自然段)

6.B(“既是……又是”與原文不符,原文是“不再是……而是”)

7.B(A.“兼收并蓄”錯,外來文化力中也有某種消極文化力。 C.所有的社會形態(tài)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極文化力,且迷信只是消極文化力的一種。 D.“已由……轉為”原文無據(jù))

三、(9分,每小題3分)

8.A(進:使……上進)

9.D(均為介詞“在”。A.介詞“因”/介詞“與”。 B.連詞/名詞,“車蓋”。 C.助詞,“的”/助詞,主謂之間)

10.C(“其罪可恕”錯)

 

 

第II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

(1)(徐元慶的)父親徐爽被縣吏趙師韞殺害,(為報父仇)元慶賣身為奴,最終親手殺死了縣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5分。大意1分,“為……所”“鬻”“刃”“歸”各1分)

(2)現(xiàn)在如果認定元慶的孝道是正義的,(而)廢除國家的刑法,(將此)作為將來的法規(guī),國家必然多災多難,那么元慶所犯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

(5分,大意1分,“義”“圖”“則”“廢”各1分)

12.(8分)

(1)這首詞描繪了這樣的畫面:邊塞將盡的枯草,積滿山山嶺嶺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爾傳來的悲切嗚咽的胡笳聲,孤獨苦守的羸弱老兵……(2分)表達了戍邊將士對長期戍邊生活的極度愁怨,對家鄉(xiāng)的極度思念,(1分)詩人對將士們的同情。(1分)

(2) “邊草”一疊,營造了荒草連天,茫無際涯的荒涼意境,為老兵提供了活動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虛彷徨的心理狀態(tài)。(1分)“明月”一疊,營造了月光滿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懷鄉(xiāng)、輾轉難眠的思鄉(xiāng)情緒。(1分)疊句重唱,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1分)渲染了“愁絕”的氣氛。(1分)

13.(5分)

(1)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2)挾飛仙以遨游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雁過也,卻是舊時相識

(每處1分,有錯別字該處不得分)

五、(22分)

14.(4分)①“鳥巢”既指鳥兒的巢穴,又指文中“我”的蝸居小屋。(2分)②“鳥巢”還象征影響著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世俗環(huán)境,束縛著人的自由和獨立的現(xiàn)代都市。(2分)

15.(6分)①鴿子的到來,讓第17層的高空寧靜、祥和而和諧, ②麻雀的造訪讓第17層的高空活潑而靈動。③鳥兒們的光顧使“我”捐棄拘束、孤獨、壓抑,忘形忘我,與鳥同化。

(每點2分,大意對即可)

16.(6分)抒發(fā)了作者對當下都市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反感,(1分)對大自然、對自由的熱愛與向往。(1分)

評價提示:

① 表現(xiàn)了人的本性――對自由的向往。

② 完全否定現(xiàn)代都市文明,有失偏頗。

(4分。評價緊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觀點、語言各1分,分析2分)

17.(6分)要點:大城市的樓群是獨特的風景線,造型僵硬呆板。不過,擁有一個獨立自由的空間也就滿足了。(2分)可是,我的“鳥巢”既不獨立,也不自由(受制于人),鳥兒的鳥巢卻可以自己做主,自由出入。(2分)因而,我渴望變成一只鳥,飛向大自然。(2分)

六、(15分)

18.(5分)

(1)①電視、家人和網絡成為初中生了解各類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主要渠道。(2分)

(2)②學校教育在引導學生增強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同方面缺乏力度。(2分)

(2)學校應加強對初中生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1分)

19.(5分)(主題、文采各1分;內容和形式的解說各1分;語言1分)

20.(5分)場景描述2分,評論(追星――追殘奧明星――價值取向)3分。

七、(60分)

21.按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評分

附:參考譯文

我看見同州下?人徐元慶(的案子),他的父親被縣吏趙師韞殺害,(為報父仇)元慶賣身為奴,最終親手殺死了縣吏,然后捆起自己,投案自首。

我認為:先王制訂禮義,是用來約束人們,使其上進的;嚴明刑罰,是用以整頓政治的。枕著武器,伺機報仇,是為人子女的孝義;懲殺罪人,防止作亂,是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政綱。既然如此,那么沒有孝義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綱混亂就不能嚴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訂禮制,治理人們的思想,整飭法令,約束人們的行動,使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禮義而廢棄刑律,遵守禮制的人不因法規(guī)而妨害禮義。這以后暴亂才會不發(fā)生,廉潔知恥之風就能蔚然興起,天下就按正道順利發(fā)展了。

然而,依據(jù)國家法律,殺人的人應當處死,這是國家統(tǒng)一的法規(guī)。執(zhí)法不能兩樣,元慶應該伏罪。又據(jù)《禮》,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國家勉勵人盡孝的教化內容;教化不能馬虎,元慶不應處死。但我聽說從前刑罰的產生,本來是用來制止暴亂的,講求仁德可獲取益處,人們大都崇尚德行。今天元慶報殺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亂,只是盡子女的孝義,孝義屬于仁德。講仁德卻得不到益處,與作亂一樣同被處死,這雖叫執(zhí)法不二,卻不能用來教育人,在這一點,就可公開寬恕元慶的罪刑。但是,如能使邪惡有了合法的產生根源,作亂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從前用禮教進行周密的防范,它的弊端數(shù)不勝數(shù),先王之所以嚴明刑罰,根本原因就在這里,F(xiàn)在如果認定元慶的孝道是正義的,廢除國家的刑罰,(將此)作為后來的法規(guī),國家必然多災多難,那么元慶犯下的罪行就不可免除了。為什么呢?每個人都有子女,而子女又有親人,因熱愛親人而互相仇視,冤冤相報,造成的混亂,誰可挽救?圣賢君主開始做一件事,必定考慮到它的后果,而這又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須使法律全面完備;所以說,發(fā)揚人們的正義,勢在必行。況且因孝義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遷就私情的行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慶之所以孝義高尚超過古人,正義的行為使當時的人佩服,是因為他舍生忘死達到了道德標準。今天如果赦免了元慶的罪行而讓他快樂地活著,就是磨滅了他的德行,損傷了他的義節(jié),就不是所說的殺身成仁、舍身全節(jié)的節(jié)操了。

依我輩所見,應當嚴格執(zhí)行國家法律,按照刑律處死元慶,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贊頌他的美好節(jié)操,這樣,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順利發(fā)展。把這個案件載入國家法律,永遠作為國家法典。恭謹呈上建議。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