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單元所選是寫景記游的散文.是東晉時期的作品.其余兩篇是宋代的作品. 我國古代散文的產(chǎn)生是從簡單的記事開始的.逐漸發(fā)展而有敘事記人的史傳散文.而有議論政事.闡釋哲理的諸子散文.寫景記游之作比較后出.正如繪畫中人像.佛像中出現(xiàn)的山石.樹木背景一樣.寫景散文初起時難免體制短小.描寫簡單.像“逝者如斯 “松柏后凋 的聯(lián)想與比喻.應該說只是寫景狀物的一種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達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操守.到了東晉時期.世事亂離.偏安江南的士大夫們開始仰慕老莊思想.追求清玄之風.逃避現(xiàn)實.寄情山水.與詩歌創(chuàng)作演變的步調(diào)相一致.描寫山川景物.記敘觀賞游歷的散文也開始出現(xiàn)并發(fā)展起來.王羲之的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申訴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于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竟警.以適應表現(xiàn)富有哲理的思辯.全文可分前后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里足以“游目騁懷 .“極視聽之娛 .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你目視耳聞的需求.這里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 .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閑適的.到后一部分.筆鋒一轉(zhuǎn).變?yōu)槭闱?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fā)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zhuǎn)向激蕩.進而產(chǎn)生了哲理的思辯.他認為“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明確地駁斥了老.莊“齊壽夭.一生死 的言論.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并產(chǎn)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向于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fā)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后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之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 散文發(fā)展到唐宋時期.由于文人的生活范圍更寬.文化修養(yǎng)更高.審美能力更強.所以自覺的山水游記便大量涌現(xiàn).唐宋古文八大家描寫山水.記敘游歷的作品極為豐富.是散文史上的一個亮點.影響所及直至明清而不衰. 唐代寫景作品中這種借景傳情.借景寄意的寫法到宋代得到了廣泛的繼承和發(fā)揚.宋代寫景散文中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文章.大多以情和理取勝.蘇軾的和王安石的就是觸景生情.借景說理的典范之作. 蘇軾于“烏臺詩案 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此為).借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當時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 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寫了主客之間對人生無常的不同看法.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谷.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接著又以主的口吻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瀾──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瀾起伏.人生無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寫已經(jīng)顯得不很重要了. 王安石的也是一篇以說理為重的游記.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游褒禪山后.寫成此文記游.并抒發(fā)自己的感想.文章前兩段是記游.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游賞的過程.先略述了華山前洞與后洞的概況.突出它們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然后詳寫游后洞的經(jīng)歷.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這種景色都在險遠之處.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作者本應繼續(xù)尋幽訪勝.進一步領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卻因聽了怠倦者的話.怕火把燒盡.而退出洞來.作者事后悔恨萬分.一個“悔 字既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議論.中間兩段是借游賞經(jīng)歷抒發(fā)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從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聯(lián)想到“物 “力 “志 三者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在這三個條件中.“志 是最根本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即使未達到目的.也可以于己無悔.不為人譏.作者又從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lián)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chǎn)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 !作者從這種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xiàn)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深思而慎取 的道理.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補敘同游者的情況.從而收束全文.這篇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 辨?zhèn)未嬲娴膰乐攽B(tài)度.這便是本文所煥發(fā)出的思想光輝.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