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由于.得 所以數列是以2為首項.以為公比的等比數列. 從而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已知正項數列的前n項和滿足:,

(1)求數列的通項和前n項和

(2)求數列的前n項和;

(3)證明:不等式  對任意的都成立.

【解析】第一問中,由于所以

兩式作差,然后得到

從而得到結論

第二問中,利用裂項求和的思想得到結論。

第三問中,

       

結合放縮法得到。

解:(1)∵     ∴

      ∴

      ∴   ∴  ………2分

      又∵正項數列,∴           ∴ 

又n=1時,

   ∴數列是以1為首項,2為公差的等差數列……………3分

                             …………………4分

                   …………………5分 

(2)       …………………6分

    ∴

                          …………………9分

(3)

      …………………12分

        ,

   ∴不等式  對任意的都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本小題共13分)

若數列滿足,數列數列,記=.

(Ⅰ)寫出一個滿足,且〉0的數列

(Ⅱ)若,n=2000,證明:E數列是遞增數列的充要條件是=2011;

(Ⅲ)對任意給定的整數n(n≥2),是否存在首項為0的E數列,使得=0?如果存在,寫出一個滿足條件的E數列;如果不存在,說明理由。

【解析】:(Ⅰ)0,1,2,1,0是一具滿足條件的E數列A5。

(答案不唯一,0,1,0,1,0也是一個滿足條件的E的數列A5

(Ⅱ)必要性:因為E數列A5是遞增數列,所以.所以A5是首項為12,公差為1的等差數列.所以a2000=12+(2000—1)×1=2011.充分性,由于a2000—a10001,a2000—a10001……a2—a11所以a2000—a19999,即a2000a1+1999.又因為a1=12,a2000=2011,所以a2000=a1+1999.故是遞增數列.綜上,結論得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題。

李斯論  (清)姚鼐

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

20070327

 
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詩》、《書》,明法令,設告坐之過,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強數世,兼并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嚴法久矣,其后世所習以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是以盡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責,斯非行其學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將不出于此,非為仁也,亦以趨時而已。

君子之仕也,進不隱賢;小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即有學識甚當,見其君國行事,悖謬無義,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導譽于朝庭之上,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謂天下將諒我之無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將喪國家而為之者,謂當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而終不以易目前之富貴,而以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固有終身安享榮樂,禍遺后人,而彼宴然無與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誅惡人,亦有時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聞為惡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諫逐客其始之不同術也,而卒出于同者,豈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學,建熙寧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張商英、蔡京之倫,曷嘗學介甫之學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與李斯事頗相類。夫世言法術之學足亡人國,固也。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釋]①宴然:安閑的樣子。②諫逐客:秦始皇曾發(fā)布逐客令,驅逐六國來到秦國做官的人,李斯寫了著名的《諫逐客書》,提出了反對意見。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張吾之寵         中:符合

    B.滅三代法而尚督責                 尚:崇尚

    C.知其不義而勸為之者               勸:鼓勵

    D.而終不以易目前之富貴             易:交換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因秦國地形便利             不如因普遇之

    B.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       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

    C.且夫小人雖明知世之將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D.不亦遠乎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小人之仕也,無論所學識非也

    B.而大體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

    D.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

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軾認為李斯以荀卿之學輔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亂,作者則認為李斯是完全舍棄了荀子的說學,李斯的做法只不過是追隨時勢罷了。

B.作者由論李斯事秦進而泛論人臣事君的問題,強調為臣者對于國君的“悖謬無義”之政,不應為自身的富貴而阿附甚至助長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論的不可“趨時”,“中侈君張吾之寵”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D.文章開門見山,擺出蘇軾的觀點,然后通過對秦國發(fā)展歷史的分析,駁斥了蘇說的謬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論證嚴密,逐層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論。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嚴法久矣

譯文:                                                                    

   (2)謂天下將諒我之無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譯文:                                                                   

   (3)其始之不同術也,而卒出于同者,豈其本志哉

譯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支車隊有15輛車,某天依次出發(fā)執(zhí)行運輸任務,第一輛車于下午2時出發(fā),第二輛車于下午2時10分出發(fā),第三輛車于下午2時20分出發(fā),依此類推。假設所有的司機都連續(xù)開車,并都在下午6時停下來休息。

(1)到下午6時最后一輛車行駛了多長時間?

(2)如果每輛車的行駛速度都是60,這個車隊當天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

【解析】第一問中,利用第一輛車出發(fā)時間為下午2時,每隔10分鐘即小時出發(fā)一輛

則第15輛車在小時,最后一輛車出發(fā)時間為:小時

第15輛車行駛時間為:小時(1時40分)

第二問中,設每輛車行駛的時間為:,由題意得到

是以為首項,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則行駛的總時間為:

則行駛的總里程為:運用等差數列求和得到。

解:(1)第一輛車出發(fā)時間為下午2時,每隔10分鐘即小時出發(fā)一輛

則第15輛車在小時,最后一輛車出發(fā)時間為:小時

第15輛車行駛時間為:小時(1時40分)         ……5分

(2)設每輛車行駛的時間為:,由題意得到

是以為首項,為公差的等差數列

則行駛的總時間為:    ……10分

則行駛的總里程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