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學描繪音樂時為了突出音樂效果往往要用到夸張的修辭手法。蘇軾在《赤壁賦》中用“ , ”來形容洞簫之聲的撼人心魄。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周報 語文 高一年級語文版 2009-2010學年 第18期 總174期 題型:048
那不知是一首什么曲子,慢起式,如茵茵綠草飄然而至,等不到花開。樂曲緩緩向前走了,抒情的柔板悠揚地浸入人的骨髓,身心融化一般,如叮叮小溪流入一片寬廣無垠的湖泊,水波不起,只有柳絲輕擺。恍惚間似有幾聲鳥鳴,樂調轉而激越,節(jié)奏強烈,速度加快,如高山瀑布飛流直下,磅礴的樂調在高音區(qū)結束。
這是我自懂事以來一直縈繞心頭的一個不解之謎。曲調何時進入我腦海的,已不得而知。抑或是在夢中,抑或是在嬰兒時的小推車中?我只記得兒時在寧波鎮(zhèn)海鄉(xiāng)下一次重病,昏迷幾天幾夜,長輩們都以為不行了。那一日清晨,朝日從海上噴出火焰來時,忽然這一支悠揚的樂曲如春雨般汩汩然、綿綿然進入我的腦海,將靈魂從遙遠的地方招來,隨著一聲雞啼我清醒過來。再側耳傾聽,那樂曲已不知飄到何處去了。
第二次聽到這曲調是在70年代末期。一個雨驟風嘯的黃昏,打一頂黑傘行進在城西一條綠陰小徑上。仿佛是在雨住的間隙,一絲輕柔的樂曲從路旁一個深深的庭院里傳出,駐足傾聽,熟悉的曲調鋪天蓋地般涌來。我輕撫著懷中剛剛拿到的高校錄取通知書,莫名的驚異海潮般撞擊著我的心。輕輕地,沿著高高的院墻走到緊閉著的灰色木門前,幾度猶豫之后,按響了門鈴。門開出一條縫,一個荷槍實彈的士兵警惕地望著我!皩Σ黄穑沂欠窨梢娨幌卤菊闹魅?”臉上漾起一個討好的笑。士兵操一口蘇北口音的普通話道:“首長不見生客!蔽覒曈值溃骸澳敲凑埬鷰兔栆宦暎瑒偛爬锩娣诺氖鞘裁辞?”接著我又強調了很多理由。
士兵看了我半晌才說:“你等著!迸榈仃P了門。門再次開出道縫時,士兵探頭說:“首長說那是張舊唱片,上面都是洋文,他也不認識!遍T又迅速關上了。我終于沒有勇氣再敲門,只得悻悻而歸。
兩年前我一個同學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yè),考入歐洲一所音樂學院深造。我聽說后,心中忽有所動,按地址給他寄去了一張生日賀卡和一封信,信中將我聽這首曲子的感受描述一番,請他給辨一辨。他倒是很快來信,大意說:“搞了這么多年音樂,越來越覺得音樂猶如禪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傳便是錯。你寫下的那些感覺,也把我送到了五里云霧之中。”
春節(jié)期間同學從歐洲回國度假,招我一聚。他還是那么健談。“今天找你主要是拜謝,還記得前年你給我寄的生日賀卡嗎?幫了我的大忙。當時我正準備參加‘西貝柳斯國際小提琴比賽’,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曲目,我打開你寄來的賀卡,頓時來了靈感……”我大惑不解:“至于嗎?那無非是一曲《祝你生日快樂》的小調,滿世界都知道的。”他一擺手:“錯了,是西貝柳斯的《藍鳥》,哦,當然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jié)。這是西貝柳斯早年寫的一首小提琴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但不知怎的未能寫完,因而盡管曲調很美卻很少有人演奏。我認為以這支曲子參賽定可起到‘爆冷’的效果,于是福至心靈,潛心演練起來。果然在高手如林的比賽中榮獲第6名,第一次將中國人的名字寫進了這一賽事的史冊。說起來這都是你給的啟發(fā)!币贿呎f,一邊將他比賽時的錄音帶放入帶倉,樂曲響起來。
樂曲悠揚地從云外飄來,仍然是慢起式,但這回低音的渾厚、高音的悠遠給我們描繪的是蒼茫的大海,蔚藍得讓人心醉,海風陣陣,水波蕩漾,那是芬蘭海灣的獨有景致。音樂家像是在海邊眺望,同無邊無際的波涌浪滾相對促膝,交換著無盡的心事,宣泄著濃濃的情感,時而細語呢喃,時而雄姿英發(fā),樂曲仍在高音區(qū)結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找到了闌珊處的西貝柳斯,才真正讀懂了《藍鳥》。
(選自《新華日報》)
賞析:
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樂曲《藍鳥》在不同時期給作者以不同的人生啟迪。寫作者為了突出這首樂曲的高妙,先實寫它給重病中的自己招來了遠方的靈魂,然后虛寫這首樂曲的神秘和對自己心靈的撞擊,最后寫這首曲子的渾厚、悠遠的特征。文章對音樂的描寫虛實結合,體現出音樂觸動靈魂的實體價值。
思維體操:
1.文章開篇描寫的音樂,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時的一段記敘,與音樂描寫并無直接關聯,為什么還要詳加記敘?
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為什么要寫友人音樂比賽獲獎的事?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闡發(fā)。
________________
4.談談文章結尾音樂描寫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和文學常識的空缺部分。(任選一題)
(1) ① ,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陶淵明《歸園田居》)
② 以小見大,言近旨遠!肚袀鳌分兴抉R遷評價屈原《離騷》含有此意的兩句是:
, 。
③ 弗吉尼亞 .伍爾夫是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她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是:《 》。
(2) ① 杜甫《兵車行》中借漢武帝來揭露唐玄宗窮兵黷武,開拓疆土,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災難的兩句詩
是: , 。
② 文學描繪音樂時為了突出音樂效果往往要用到夸張的修辭手法。蘇軾在《赤壁賦》中用“ , ”來形容洞簫之聲的撼人心魄。
③ 我國古代小說起源于神話傳說,但直到 的出現才真正進入了成熟階段。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5屆重慶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習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11分)
在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言意關系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對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欣賞影響至深。注重言外之意,這不僅是中國詩歌的特點,也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共同的特點。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學觀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虛中見實!读凶印珕枴份d:韓娥鬻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動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琵琶曲暫停時的情景說:“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卑拙右资巧畹弥袊囆g妙趣的。古代的繪畫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盡的意趣,往往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啟發(fā)觀者自己去想象、補充,正如包世臣《安吳論書〃述書上》引鄧石如的話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奇趣乃出!痹趹蚯枧_上,不設道具或僅設極少的一點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員的動作暗示種種生活場景,給現眾留下許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盡寓無盡。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不可能沒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夠完全表達人們所想的東西。語言實質上只表達普遍的東西;但人們所想的卻是特殊的東西、個別的東西。在一首詩里,言總是有盡的,寫得再長也有終結。但是這有盡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們所給予讀者的啟發(fā)卻應當是無盡的。任何一首詩都有它的主題,可是不同時代的讀者,或同一時代的不同讀者,聯系各自的生活經驗,對它就會有不同的體會。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首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中國古代的詩論特別重視詩歌語言的這種啟發(fā)性,作詩最忌太直、太露,讀詩最忌太滯、太鑿。一覽無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藝術,拘守章句的讀者也不是真正的鑒賞家。一個懂得藝術的鑒賞者,可以從吟誦的詩句中看到圖畫,也可以從畫在紙上的圖景中聽到真意。李白聽蜀僧彈琴,聯想到萬壑古松;杜甫看了劉少府畫的山水障,仿佛聽到山上的猿聲。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抽出讀者不盡的思緒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隱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盡,并不是有話不說,而是引而不發(fā)。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詩人浮想聯翩、思想感情的飛躍接近極頂時,自然達到的藝術境界。最后的一躍已經開始,無限的風光即將展現。詩歌語言保持在最飽滿、最富有啟發(fā)性的狀態(tài)之中,給讀者留下了最廣闊的想象余地。
強調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全看詩人的造詣如何。
1.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詩歌語言越飽滿,越富有啟發(fā)性,就越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感受。
B.語言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達人們的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
C.古代繪畫具有不盡的意趣,因此它具有“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點。
D.詩歌中的含蓄不等于隱晦,含蓄是有話不說,隱晦是引而不發(fā)。
2.根據原文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詩切忌太直太露,讀詩避免太滯太鑿,因此,要真正實現詩歌的藝術鑒賞,作者與讀者必須相互激發(fā),詩歌鑒賞才能完成。
B.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它們的藝術表現形態(tài)雖不同,但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追求卻一致。
C.李白聽琴聯想到萬壑古松,杜甫看畫仿佛聽到山上的猿聲,由此可見,讀詩不僅要從吟誦的詩句看到圖畫,還要從畫在紙上的圖像中聽到聲音。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盡,是詩人及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鑒賞者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yǎng)。
3.讀了本文后,你認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是怎樣體現“言意關系”的?請以選修教材中所學詩句為例,運用“言意關系”進行鑒賞。(5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習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11分)
在中國古代詩歌理論中,言意關系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對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欣賞影響至深。注重言外之意,這不僅是中國詩歌的特點,也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共同的特點。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學觀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虛中見實!读凶印珕枴份d:韓娥鬻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動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琵琶曲暫停時的情景說:“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卑拙右资巧畹弥袊囆g妙趣的。古代的繪畫要求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盡的意趣,往往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啟發(fā)觀者自己去想象、補充,正如包世臣《安吳論書〃述書上》引鄧石如的話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奇趣乃出。”在戲曲舞臺上,不設道具或僅設極少的一點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員的動作暗示種種生活場景,給現眾留下許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盡寓無盡。語言作為思維的工具,不可能沒有局限性,不一定能夠完全表達人們所想的東西。語言實質上只表達普遍的東西;但人們所想的卻是特殊的東西、個別的東西。在一首詩里,言總是有盡的,寫得再長也有終結。但是這有盡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們所給予讀者的啟發(fā)卻應當是無盡的。任何一首詩都有它的主題,可是不同時代的讀者,或同一時代的不同讀者,聯系各自的生活經驗,對它就會有不同的體會。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首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中國古代的詩論特別重視詩歌語言的這種啟發(fā)性,作詩最忌太直、太露,讀詩最忌太滯、太鑿。一覽無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藝術,拘守章句的讀者也不是真正的鑒賞家。一個懂得藝術的鑒賞者,可以從吟誦的詩句中看到圖畫,也可以從畫在紙上的圖景中聽到真意。李白聽蜀僧彈琴,聯想到萬壑古松;杜甫看了劉少府畫的山水障,仿佛聽到山上的猿聲。龔自珍《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雖然只有十四個字,卻能抽出讀者不盡的思緒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隱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盡,并不是有話不說,而是引而不發(fā)。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詩人浮想聯翩、思想感情的飛躍接近極頂時,自然達到的藝術境界。最后的一躍已經開始,無限的風光即將展現。詩歌語言保持在最飽滿、最富有啟發(fā)性的狀態(tài)之中,給讀者留下了最廣闊的想象余地。
強調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全看詩人的造詣如何。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詩歌語言越飽滿,越富有啟發(fā)性,就越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感受。 |
B.語言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達人們的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 |
C.古代繪畫具有不盡的意趣,因此它具有“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點。 |
D.詩歌中的含蓄不等于隱晦,含蓄是有話不說,隱晦是引而不發(fā)。 |
A.作詩切忌太直太露,讀詩避免太滯太鑿,因此,要真正實現詩歌的藝術鑒賞,作者與讀者必須相互激發(fā),詩歌鑒賞才能完成。 |
B.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它們的藝術表現形態(tài)雖不同,但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追求卻一致。 |
C.李白聽琴聯想到萬壑古松,杜甫看畫仿佛聽到山上的猿聲,由此可見,讀詩不僅要從吟誦的詩句看到圖畫,還要從畫在紙上的圖像中聽到聲音。 |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盡,是詩人及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鑒賞者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yǎng)。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詩歌語言越飽滿,越富有啟發(fā)性,就越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閱讀感受。 |
B.語言具有相當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表達人們的思想,這就是所謂的“言有盡”。 |
C.古代繪畫具有不盡的意趣,因此它具有“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的特點。 |
D.詩歌中的含蓄不等于隱晦,含蓄是有話不說,隱晦是引而不發(fā)。 |
A.作詩切忌太直太露,讀詩避免太滯太鑿,因此,要真正實現詩歌的藝術鑒賞,作者與讀者必須相互激發(fā),詩歌鑒賞才能完成。 |
B.詩歌求言外之意,音樂求弦外之音,繪畫求象外之趣,它們的藝術表現形態(tài)雖不同,但對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追求卻一致。 |
C.李白聽琴聯想到萬壑古松,杜甫看畫仿佛聽到山上的猿聲,由此可見,讀詩不僅要從吟誦的詩句看到圖畫,還要從畫在紙上的圖像中聽到聲音。 |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盡,是詩人及一切藝術創(chuàng)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鑒賞者必須具備的藝術修養(yǎng)。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湖南省高一12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
科學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鈕衛(wèi)星
①科學的歷史無疑就是人類智性進步的歷史。那么科學普及的歷史又呈現出什么樣的景象呢?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約翰·伯納姆在他的著作《科學是怎樣敗給迷信的》中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學普及史圖景:起先科學是一種積極、進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漸興起的美國消費文化中,科學慢慢地為新偽裝下的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復活讓出了一條通道,最終科學在大眾層面上被迷信擊敗。
②這樣一部有點令人沮喪的美國科學普及史,對于中國現階段的科學普及工作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當前中國的科學生長環(huán)境不容樂觀。雖然“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這樣的標語幾乎張貼在了每一個居民小區(qū)的宣傳欄里,但是由于中國公眾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科學素養(yǎng)相對缺乏,所以迷信有額外的生存維度。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迷信沒有被真正破除干凈過。至今走在居住區(qū)內和附近的馬路上,還經常遇到潑灑在路面上的一團團藥渣,這種乞求藥“倒”病除的現象不能簡單地被歸類為一種無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環(huán)境這個層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現代社會中的頑強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則以改頭換面的方式繼續(xù)留存著。譬如原本比較復雜的古代術數系統,現在退化為只通過某種方言對數字的發(fā)音來附會吉兇宜忌,如“4”諧音“死”是不吉利的,“8”諧音“發(fā)”是吉利的,等等。于是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數字就有了吉兇之分,人們選擇號碼時紛紛避兇趨吉。某省甚至把認為是不吉利的車牌號人為地刪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車的富人們花錢買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動的舉辦時間定在“8月8日8時”之類,顯然也是出于同樣的心理。這些行為,無疑直接、有力地推動了迷信思想的流行,與科教興國的國策和培養(yǎng)一種科學、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④在當今的報紙和電視節(jié)目中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這種對孤立科學事實的強調和對科學產品的推銷。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航天技術的報道。媒體放棄了向公眾普及有關飛船的飛行動力學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環(huán)境的科學知識。航天活動基本上被看作一種政治活動而不是一種科學探索活動。媒體對飛船搭載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貴性大肆渲染,似乎發(fā)射飛船的物質代價都被附加到了這些物品上。如果說是搭載植物種子,希望在高能環(huán)境中誘發(fā)基因突變,以改良品種,這還有一點點科學的味道——實際上由于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載種子以改良物種的效率和科學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載的紀念品、會徽、會旗等被賦予的價值和神圣性,則純粹是巫術色彩的,是毫無理性基礎和科學意義的。
⑤在美國科學普及史上出現過一些既從事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又熱心科學普及的科學家,他們一般從文化和社會的層面用較寬的視野看待科學,他們出版科普書籍,為雜志撰寫科普文章,把理性帶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紀這樣的科學家從科普陣地上撤退了。反觀中國的情形,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一群有影響力的科學家,F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學工作者應該參與科學的普及,但應者寥寥,學術界遠離科普的現狀沒有改觀。
⑥“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們去做!边@句話便是在強調公眾應該更多更深入地參與到科學中去。同時科學也需要在更廣泛的公眾層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機構組織者等應通過科學普及來讓公眾理解科學,做這件事盡管有很多困難,但還是值得和應該首先做的。
(選自《文匯報》,有改動)
1.下列有關中國科學普及現狀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人們將一團團藥渣潑灑到路上,以乞求藥“倒”病除;人們選擇電話號碼、車牌號碼
時以數字區(qū)分兇吉,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科學知識和理性精神在大眾層面上的普及。
B.從中國民眾在日常行為中對迷信的延續(xù),到目前中國的媒體對航天飛行的神秘性、尊
貴性和神圣性的傾心,作者認為目前社會已由傳統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學啟蒙任重道
遠。
C.作者認為中國的航天活動應該是一種科學探索活動,而不是一種政治活動,而新聞媒
體在宣傳上更應該注重對公眾的科學啟蒙。
D.前沿科學工作者參與科學普及的力度不夠,響應者不多,是導致中國學術界遠離科普
的現狀沒有改觀的原因之一。
2.下列對本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 )
A.科學與迷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科學起先以積極、進步的文化力量沖破迷信的阻礙,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fā)展,科學又為新偽裝下的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復活讓出了一條通道,最終
將被迷信擊敗。
B.本文將中國科普現狀與美國科普現狀進行了對比,從而鮮明地指出了中國科普現狀的
問題本質,并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
C.對于居民小區(qū)的宣傳欄里張貼“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標語,報紙和電視節(jié)目強調
孤立的科學事實等做法,作者認為這不足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為美國有既從事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又熱心科學普及的科學家致力于科學知識
和理性精神的普及,從而形成了目前的這種科學意識與理性精神深入美國公眾心靈深處的
局面。
3.要實現“科學在中國真正普及的目標,中國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呢?請聯系全文簡要作答。(6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科學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①科學的歷史無疑就是人類智性進步的歷史。那么科學普及的歷史又呈現出什么樣的景象呢?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約翰·伯納姆在他的著作《科學是怎樣敗給迷信的》中向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學普及史圖景:起先科學是一種積極、進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漸興起的美國消費文化中,科學慢慢地為新偽裝下的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復活讓出了一條通道,最終科學在大眾層面上被迷信擊敗。
②這樣一部有點令人沮喪的美國科學普及史,對于中國現階段的科學普及工作并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當前中國的科學生長環(huán)境不容樂觀。雖然“崇尚科學,破除迷信”這樣的標語幾乎張貼在了每一個居民小區(qū)的宣傳欄里,但是由于中國公眾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科學素養(yǎng)相對缺乏,所以迷信有額外的生存維度。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迷信從沒有被真正破除干凈過。至今走在居住區(qū)內和附近的馬路上,還經常遇到潑灑在路面上的一團團藥渣,這種乞求藥“倒”病除的現象不能簡單地被歸類為一種無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環(huán)境這個層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現代社會中的頑強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則以改頭換面的方式繼續(xù)留存著。譬如原本比較復雜的古代術數系統,現在退化為只通過某種方言對數字的發(fā)音來附會吉兇宜忌,如“4”諧音“死”是不吉利的,“8”諧音“發(fā)”是吉利的,等等。于是電話號碼、車牌號碼等數字就有了吉兇之分,人們選擇號碼時紛紛避兇趨吉。某省甚至把認為是不吉利的車牌號人為地刪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車的富人們花錢買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動的舉辦時間定在“8月8日8時”之類,顯然也是出于同樣的心理。這些行為,無疑直接、有力地推動了迷信思想的流行,與科教興國的國策和培養(yǎng)一種科學、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④在當今的報紙和電視節(jié)目中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這種對孤立科學事實的強調和對科學產品的推銷。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航天技術的報道。媒體放棄了向公眾普及有關飛船的飛行動力學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環(huán)境的科學知識。航天活動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種政治活動而不是一種科學探索活動。媒體對飛船搭載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貴性大肆渲染,似乎發(fā)射飛船的物質代價都被附加到了這些物品上。如果說是搭載植物種子,希望在高能環(huán)境中誘發(fā)基因突變,以改良品種,這還有一點點科學的味道——實際上由于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載種子以改良物種的效率和科學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載的紀念品、會徽、會旗等被賦予的價值和神圣性,則純粹是巫術色彩的,是毫無理性基礎和科學意義的。
⑤在美國科學普及史上出現過一些既從事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又熱心科學普及的科學家,他們一般從文化和社會的層面用較寬的視野看待科學,他們出版科普書籍,為雜志撰寫科普文章,把理性帶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紀這樣的科學家從科普陣地上撤退了。反觀中國的情形,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一群有影響力的科學家。現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學工作者應該參與科學的普及,但應者寥寥,學術界遠離科普的現狀沒有改觀。
⑥“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們去做!边@句話便是在強調公眾應該更多更深入地參與到科學中去,同時科學也需要在更廣泛的公眾層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機構組織者等應通過科學普及來讓公眾理解科學,做這件事盡管有很多困難,但還是值得和應該首先做的。
(選自《文匯報》,有改動)
【小題1】下列有關“中國科學普及的現狀”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人們將一團團藥渣潑灑到路上,以乞求藥“倒”病除;人們選擇電話號碼、車牌號碼時以數字區(qū)分兇吉……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科學知識和理性精神在大眾層面上的缺失。 |
B.從古老的迷信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生存和延續(xù),到媒體對航天活動中飛船搭載物品的神秘性、尊貴性和神圣性的傾心,作者認為目前社會傳統的迷信未真正破除,新的迷信又在繁衍,科學啟蒙任重道遠。 |
C.作者認為中國的航天活動應該是一種科學探索活動,而不是一種政治活動,而新聞媒體在宣傳上更應該注重對公眾的科學啟蒙。 |
D.前沿科學工作者參與科學普及的力度不夠,響應者不多,是導致中國學術界遠離科普的現狀沒有改觀的原因之一。 |
A.科學與迷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科學起先以積極、進步的文化力量沖破迷信的阻礙,隨著社會的逐步發(fā)展,科學又為新偽裝下的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復活讓出了一條通道,最終將被迷信擊敗。 |
B.本文將中國科普現狀與美國科普現狀進行了對比,從而鮮明地指出了中國科普現狀的問題的本質,并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 |
C.對于居民小區(qū)的宣傳欄里張貼“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標語,報紙和電視節(jié)目強調孤立的科學事實等做法,作者認為這不足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和破除迷信。 |
D.正是因為美國有既從事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又熱心科學普及的科學家致力于科學知識和理性精神的普及,從而形成了目前的這種科學意識與理性精神深入美國公眾心靈深處的局面。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人們將一團團藥渣潑灑到路上,以乞求藥“倒”病除;人們選擇電話號碼、車牌號碼時以數字區(qū)分兇吉……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科學知識和理性精神在大眾層面上的缺失。 |
B.從古老的迷信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的生存和延續(xù),到媒體對航天活動中飛船搭載物品的神秘性、尊貴性和神圣性的傾心,作者認為目前社會傳統的迷信未真正破除,新的迷信又在繁衍,科學啟蒙任重道遠。 |
C.作者認為中國的航天活動應該是一種科學探索活動,而不是一種政治活動,而新聞媒體在宣傳上更應該注重對公眾的科學啟蒙。 |
D.前沿科學工作者參與科學普及的力度不夠,響應者不多,是導致中國學術界遠離科普的現狀沒有改觀的原因之一。 |
A.科學與迷信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科學起先以積極、進步的文化力量沖破迷信的阻礙,隨著社會的逐步發(fā)展,科學又為新偽裝下的迷信和神秘主義的復活讓出了一條通道,最終將被迷信擊敗。 |
B.本文將中國科普現狀與美國科普現狀進行了對比,從而鮮明地指出了中國科普現狀的問題的本質,并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 |
C.對于居民小區(qū)的宣傳欄里張貼“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標語,報紙和電視節(jié)目強調孤立的科學事實等做法,作者認為這不足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和破除迷信。 |
D.正是因為美國有既從事科學前沿領域研究、又熱心科學普及的科學家致力于科學知識和理性精神的普及,從而形成了目前的這種科學意識與理性精神深入美國公眾心靈深處的局面。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懷李叔同先生
豐子愷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即后來的弘一法師。李先生一生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他對于一件事,不做則已,要做就非做得徹底不可。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墮地后就遭父喪,又逢家庭之變,青年時就陪了他的生母南遷上海。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李先生應滬學會征文,名字屢列第一。當時在上海的他:絲絨碗帽,正中綴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緞袍子,后面掛著胖辮子,底下緞帶扎腳管,雙梁厚底鞋子,頭抬得很高,英俊之氣,流露于眉目間。真是當時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徹底地做一個翩翩公子。
后來他到日本。他赴日本留學的時候,作一首《金縷曲》,詞曰:“披發(fā)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株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L夜西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辜負?”讀這首詞,可想見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在日本時,看見明治維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他立刻放棄了翩翩公子的態(tài)度,改做一個留學生。他對于西洋藝術全面進攻,繪畫、音樂、文學、戲劇都研究。后來他在日本創(chuàng)辦春柳劇社,并演當時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場。卷發(fā),白的上衣,白的長裙拖著地面,腰身小到一把,兩手舉起托著后頭,頭向右歪側,眉峰緊蹙,眼波斜睇,正是茶花女自傷命薄的神情。后來,我見過李先生在日本時的照片:高帽子、硬領、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頭皮鞋,加之長身、高鼻,沒有腳的眼鏡夾在鼻梁上,竟活象一個西洋人。由此可以想見,當時他是徹頭徹尾的一個留學生。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認真。學一樣,像一樣。
他回國后,在上海太平洋報社當編輯。不久,就被南京高等師范請去教圖畫、音樂。后來又應杭州師范之聘,同時兼任兩個學校的課,我就是杭州師范的學生。這時候,李先生已由留學生變?yōu)椤敖處煛薄_@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金絲邊眼鏡也換了黑的鋼絲邊眼鏡。他是一個修養(yǎng)很深的美術家,所以對于儀表很講究。他穿布衣,全無窮相,而另具一種樸素的美!暗瓓y濃抹總相宜”,這詩句原是描寫西子的,但拿來形容我們的李先生的儀表,也很適用。他一時代的服裝,表出著一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各時代的思想與生活判然不同,各時代的服裝也判然不同。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認真。
我讀二年級時,圖畫歸李先生教。他本來常讀性理的書,后來忽然信了道教,案頭常常放著道藏。但他學道的時候很短。不久他就學佛。李先生告訴我,他不久要出家為僧。我愕然不知所對。過了幾天,他果然辭職,到了虎跑寺。我們再去望他時,他已光著頭皮,穿著僧衣,儼然一位清癯的法師了。法師的僧臘(出家時間)二十四年。這二十四年中,他一貫到底,而且修行功夫愈進愈深。他的生活非常認真。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輕輕搖動,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后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里頭,兩根藤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弊x者聽到這話,也許要笑。但這正是做人極度認真的表示。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143年4月作于四川客寓
(節(jié)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讀本①·你的微笑》)
(1) 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 李叔同先生是作者的老師。他出身于富裕之家,青年時頗有才氣,應滬學會征文,
名字屢列第一。他英俊瀟灑,頗有風度,是當時上海一等的花花公子。
B. 李叔同先生滿懷愛國熱情,奔赴日本留學,他全面鉆研西洋藝術,繪畫、音樂、
文學、戲劇都研究;介紹西洋文明,親自主演西洋著名的悲劇《茶花女》,目的是
學成以后報效祖國。
C. 李叔同先生回國后,身份變了,裝束也變了;這一變,變得真徹底:漂亮的洋裝
不穿了,卻換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馬褂、布底鞋子。這一變,表明他與西方思
想的徹底決裂,與西方帝國主義的徹底決裂, 顯示了堅定的愛國意志。
D. 李叔同先生的特性就是“認真”:認真做人,認真學道,認真學佛。即使在出家為
僧之后,生活做事依然非常認真,如“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
如何處置?”
E.作者對李叔同先生非常熟悉,選材得心應手,全文思路貫通。通過幾次外貌描寫,
表現了人物的內在精神。但是,結尾說“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
表明作者對李叔同的出家非常失望,無比痛心。
(2)文中說:“他當時豪氣滿胸,愛國熱情熾盛!闭埥Y合實例加以說明。
答:
(3)李叔同人物性格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文章分哪幾個階段論述的?
答:
(4)李叔同早年曾是熱血的愛國青年,后來卻出家為僧。對李先生出家的選擇,請發(fā)
表你的看法。
答: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