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語文 > 題目詳情

7、請用五個四字短語概括《邊城》中所展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7、①重義輕財,②誠實勇敢,③善良淳樸,④熱情豪爽,⑤守信自約。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請用五個四字短語概括《邊城》中所展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蘇省09-10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 題型:其他題

請用五個四字短語概括《邊城》中所展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請用五個四字短語概括《邊城》中所展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題。

催魂鈴

⑴電話之來,總是從顫顫的鈴聲開始,那精確而間歇的發(fā)作,那一疊連聲的催促,凡有耳神經的人,沒有誰不悚然驚魂,一躍而起的。最嚇人的,該是深夜空宅,萬籟齊寂,正自杯弓蛇影之際,忽然電話鈴聲大作,像恐怖電影里那樣。舊小說的所謂“催魂鈴”,想來也不過如此了。王維的輞川別墅里,要是裝了一架電話,他那些靜絕清絕的五言絕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了。電話,真是現代生活的催魂鈴。

⑵古人魚雁往返,今人鈴聲相迫。魚來雁去,一個回合短則旬月,長則經年,那天地似乎廣闊許多!巴韥硖煊,能飲一杯無?”那時如果已有電話,一個電話劉十九就來了,結果我們也就讀不到這樣的佳句了。

⑶而活在當世,催魂的鈴聲一響,沒有人不條件反射地一躍而起,趕快去接,要是不接,它就跟你沒了沒完,那高亢而密集的聲浪,鍥而不舍,就像一排排囂張的驚嘆號一樣,滔滔向你卷來。

⑷我家的電話,像一切深入敵陣患在心腹的奸細,竟裝在我的書房里,注定我一夕數驚,不,數十驚。四個女兒全長大了,連最小的一個竟也超過了“邊城”里翠翠的年齡。每天晚上,面對書桌,正要開始我的文化活動,她們的男友們也紛紛出動了。四個女兒加上一個太太,每人晚上四五個電話,催魂鈴聲便不絕于耳。

⑸絕望之余,不禁悠然懷古,想沒有電話的時代,這世界多么單純,家庭生活又多么安靜,至少房門一關,外面的世界就闖不進來了。哪像現代人的家里,肘邊永遠伏著這么一枚不定時的炸彈。那時候,要通消息,寫信便是。比起電話來,書信的好處太多了。首先,寫信閱信都安安靜靜,不像電話那么吵人。其次,書信有耐性和長性,收到時不必即拆即讀,以后也可以隨時展閱,從容觀賞,不像電話那樣即呼即應,一問一答,咄咄逼人。書信往還,中間有綠衣人作為緩沖,可以慢慢考慮,轉肘的空間寬得多了。書信之來,及門而止,然后便安詳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哪像電話來時,穿堂入室,直搗你的心臟,真是迅鈴不及掩耳。誰也抗拒不了那催魂鈴武斷而堅持的命令,誰沒有過從浴室里氣急敗壞地裸奔出來,一手提褲,一手去搶聽筒的經歷呢?

⑹電話動口,書信動手,其實寫信更見君子之風。我覺得還是老派的書信既古典又浪漫:古人“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的優(yōu)雅形象不用說了,就連現代通信所見的郵差、郵筒、郵票、郵戳之類,也都有情有韻,動人心目。在高人雅士的手里,書信成了絕佳的作品,進則可以輝照一代文壇,退則可以怡悅二三知已,所以中國人說它是“心聲之獻酬”,西洋人說它是“最溫柔的藝術”。但自電話普及以后,朋友之間要互酬心聲,久已勤于動口而懶于動手,眼看這種溫柔的藝術已經日漸沒落了。電話來得快,消失得也快,不像文字可以永垂后世,向一代代的癡頑去求印證。我想情書的時代是一去不返了,即使如徐志摩和郁達夫的多情,恐也難再。

⑺有人會說:“電話難道就一無好處嗎?遇到急事,一通電話可以立刻解決!边@我當然承認?墒俏乙惨獑,現代生活的節(jié)奏調得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義呢?你可以用電話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電話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么意義?在高速緊張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滅,隨榮隨枯,愛情和友情,一切的區(qū)區(qū)與耿耿,都被機器吞進又吐出,成了車載斗量的消耗品了。電話和電視的恢恢天網,使五洲七海千城萬邑縮小成一個“地球村”,幾十億兆民都迫到你肘邊成了近鄰。人類愈“進步”,這大千世界便愈加縮小。

⑻野心勃勃的科學家認為,有一天我們甚至可能探訪太陽以外的太陽。長空萬古,渺渺星輝,讓一切都保持點距離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更有情嗎?留一點余地給神話吧,何必趕得嫦娥仙女都走投無路,如此“逼神太甚”呢?

⑼對無處不達的電話與關山阻隔的書信,我寧愿選擇后者。在英文里,叫朋友打個電話來,是“給我一聲鈴”。催魂鈴嗎?不必了。不要給我一聲鈴,給我一封信吧。

(取材于余光中的同名散文)

【注】①魚雁:代指書信。②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出自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劉十九,即劉禹錫。

16.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電話的普及給作者帶來諸多煩惱,相比之下,作者更喜歡單純而寧靜的生活環(huán)境。

B.書信這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通訊方式已經一去不返,作者對此充滿遺憾和無奈。

C.快節(jié)奏的生活也給匪徒的作案提供了方便,但他們難以逃脫電話電視的恢恢天網。

D.作者對科學家探訪遙遠星球的設想難以認同,認為人類應與太空保持距離與神秘。

E.本文語言典雅而流暢,也不乏風趣幽默,尤其是幾處比喻句的運用更是形象貼切。

17.本文表現手法多樣,語言生動。請以第⑸段中畫線句子為例,作簡要賞析。(5分)

書信之來,及門而止,然后便安詳地躺在信箱里等你去;哪像電話來時,穿堂入室,直搗你的心臟,真是迅鈴不及掩耳。

                                                                                          

                                                                                          

                                                                                          

18.聯系全文,概括“催魂鈴”的含意及作用。(7分)

                                                                                          

                                                                                          

  

                                                                                          

19.第⑺段中說:“現代生活的節(jié)奏調得這么快,究竟有什么意義呢?”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請聯系現實,談談你對現代生活的“快”的認識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賣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釣魚旺季?梢耘鲆娨粋賣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著一輛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走。走一截,揚聲吆喚: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裝油漆的小鐵桶里,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塊舊報紙里,交過去。有人只買五分錢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蚯蚓這東西,泥里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褪了色,而且?guī)е酀n,但都還整齊。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只有他剃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雪白,下邊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里刷洗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天天見面,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您一直就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筑工地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后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干這個。”他指給我看,“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您怎么會認藥材的?是家傳?是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只要肯動彈,肯學!”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烏先生聽我和賣蚯蚓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么對這樣的人有興趣?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于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說明他存在的意義。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一樣,社會也需要有生態(tài)平衡。從某種意義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歷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么區(qū)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石磨和現在沒什么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一一”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原子時代也容許有漢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jié){,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jié){!”
他們爭執(zhí)不下,轉過來問我什么看法。
我說:“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對于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丑的形象。
——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這篇文章平鋪直敘,情節(jié)比較簡單,波瀾不大;主要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B.四十幾塊的退休金加上賣蚯蚓的錢,賣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塊錢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會貼補兒女一點。
C.烏先生認為賣蚯蚓的人“長得就像一個漢俑”,這個比喻形神兼?zhèn)洌葘懗鋈说耐饷蔡卣,又評價了他存在的價值。
D.“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這句話表明賣蚯蚓的人既用心又會賺錢。
E.“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說明賣蚯蚓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飽經風霜但是身體強健。
【小題2】文中賣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小題3】簡析“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句話的含意。(6分)
【小題4】烏先生和莫先生對話的情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河北省石家莊市畢業(yè)班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25分)

賣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釣魚旺季?梢耘鲆娨粋賣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著一輛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走。走一截,揚聲吆喚: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裝油漆的小鐵桶里,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塊舊報紙里,交過去。有人只買五分錢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蚯蚓這東西,泥里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褪了色,而且?guī)е酀n,但都還整齊。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只有他刺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雪白,下邊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里刷洗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天天見面,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您一直就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筑工地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后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干這個!彼附o我看,“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您怎么會認藥材的?是家傳?是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只要肯動彈,肯學!”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烏先生聽我和賣蚯蚓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么對這樣的人有興趣?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于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說明他存在的意義。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一樣,社會也需要有生態(tài)平衡。從某種意義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歷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么區(qū)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石磨和現在沒什么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一一”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原子時代也容許有漢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jié){,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jié){!”

他們爭執(zhí)不下,轉過來問我什么看法。

我說:“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對于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丑的形象。

——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說明賣蚯蚓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飽經風霜但是身體強健。

B.四十幾塊的退休金加上賣蚯蚓的錢,賣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塊錢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會貼補兒女一點。

C.烏先生認為賣蚯蚓的人“長得就像一個漢俑”,這個比喻形神兼?zhèn),既寫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評價了他存在的價值。

D.“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這句話表明賣蚯蚓的人既用心又會賺錢。

E.這篇文章平鋪直敘,情節(jié)比較簡單,波瀾不大;主要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2.文中賣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3.簡析“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句話的含意。(6分)

4.烏先生和莫先生對話的情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25分)
賣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釣魚旺季?梢耘鲆娨粋賣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著一輛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走。走一截,揚聲吆喚: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裝油漆的小鐵桶里,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塊舊報紙里,交過去。有人只買五分錢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蚯蚓這東西,泥里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褪了色,而且?guī)е酀n,但都還整齊。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只有他刺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雪白,下邊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里刷洗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天天見面,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您一直就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筑工地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后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干這個!彼附o我看,“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您怎么會認藥材的?是家傳?是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只要肯動彈,肯學!”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烏先生聽我和賣蚯蚓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么對這樣的人有興趣?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于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說明他存在的意義。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一樣,社會也需要有生態(tài)平衡。從某種意義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歷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么區(qū)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石磨和現在沒什么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一一”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原子時代也容許有漢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jié){,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jié){!”
他們爭執(zhí)不下,轉過來問我什么看法。
我說:“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對于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丑的形象。
——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說明賣蚯蚓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飽經風霜但是身體強健。
B.四十幾塊的退休金加上賣蚯蚓的錢,賣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塊錢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會貼補兒女一點。
C.烏先生認為賣蚯蚓的人“長得就像一個漢俑”,這個比喻形神兼?zhèn),既寫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評價了他存在的價值。
D.“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這句話表明賣蚯蚓的人既用心又會賺錢。
E.這篇文章平鋪直敘,情節(jié)比較簡單,波瀾不大;主要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小題2】文中賣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小題3】簡析“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句話的含意。(6分)
【小題4】烏先生和莫先生對話的情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25分)

賣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釣魚旺季?梢耘鲆娨粋賣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著一輛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走。走一截,揚聲吆喚: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裝油漆的小鐵桶里,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塊舊報紙里,交過去。有人只買五分錢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蚯蚓這東西,泥里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褪了色,而且?guī)е酀n,但都還整齊。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只有他刺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雪白,下邊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里刷洗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天天見面,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您一直就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筑工地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后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干這個!彼附o我看,“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您怎么會認藥材的?是家傳?是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只要肯動彈,肯學!”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烏先生聽我和賣蚯蚓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么對這樣的人有興趣?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于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說明他存在的意義。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一樣,社會也需要有生態(tài)平衡。從某種意義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歷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么區(qū)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石磨和現在沒什么不同。現在已經是原子時代一一”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原子時代也容許有漢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jié){,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jié){!”

他們爭執(zhí)不下,轉過來問我什么看法。

我說:“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對于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丑的形象。

——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說明賣蚯蚓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飽經風霜但是身體強健。

B.四十幾塊的退休金加上賣蚯蚓的錢,賣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塊錢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會貼補兒女一點。

C.烏先生認為賣蚯蚓的人“長得就像一個漢俑”,這個比喻形神兼?zhèn),既寫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評價了他存在的價值。

D.“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這句話表明賣蚯蚓的人既用心又會賺錢。

E.這篇文章平鋪直敘,情節(jié)比較簡單,波瀾不大;主要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7.文中賣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8.簡析“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句話的含意。(6分)

9.烏先生和莫先生對話的情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25分)
賣蚯蚓的人
汪曾祺
我每天到玉淵潭散步。玉淵潭有很多釣魚的人。釣魚旺季?梢耘鲆娨粋賣蚯蚓的人。
他慢慢蹬著一輛舊自行車,有時扶著車慢慢走。走一截,揚聲吆喚:蚯蚓來——
有的釣魚的就從水邊走上堤岸,向他買。來買的掏出一毛錢,他就從一個原來裝油漆的小鐵桶里,用手抓出三十來條,放在一塊舊報紙里,交過去。有人只買五分錢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幾條。
“添幾條就添幾條,一個這東西!”蚯蚓這東西,泥里咕嘰,原也難一條一條數得清,用北京話說,“大概其”就得了。
這人長得很敦實,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寬厚,看起來是不會頭疼腦熱、感冒傷風的。衣服都是寬寬大大的,褪了色,而且?guī)е酀n,但都還整齊。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只有他刺了頭,刮了臉,才看到本來的膚色。新剃的頭皮雪白,下邊一張紅臉,看起來就像一件舊銅器在鹽酸水里刷洗一通,剛剛拿出來一樣。
天天見面,熟了,我們碰到了總要點點頭,招呼招呼,寒暄兩句。有時他在釣魚人多的岸上把車子停下來,我們就說會子話。我問他一天能賣多少錢。
“一毛錢三十條,能賣多少!塊數來錢,兩塊,鬧好了能賣四塊錢!
“不少!”   
“湊合吧!
“您一直就賣蚯蚓?”
“不是!我原來在建筑工地上當壯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幾塊,不夠花的。”
我算了算,連退休金加賣蚯蚓的錢,有百十塊錢,斷定他一定愛喝兩盅。我把手圈成一個酒杯形,問:“喝兩盅?”
“不喝。煙酒不動!”
那他一個月的錢一個人花不完,大概還會貼補兒女一點。
“我原先也不是賣蚯蚓的。我是挖藥材的。后來藥材公司不收購,才改了干這個!彼附o我看,“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
“您怎么會認藥材的?是家傳?是學的?”
“不是家傳。有個街坊,他挖藥材,我跟著他,用用心,就學會了。這北京城,餓不死人,你只要肯動彈,肯學!”
我在玉淵潭散步,經常遇見的還有兩位,一位姓烏,一位姓莫。烏先生在大學當講師,莫先生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烏先生聽我和賣蚯蚓的閑談,問我:
“你為什么對這樣的人有興趣?從價值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樣的人屬于低級價值。”
莫先生不同意烏先生的意見:“不能這樣說。他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填充物!
“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說明他存在的意義。你不能否認他也是社會結構的組成部分,哪怕是極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一樣,社會也需要有生態(tài)平衡。從某種意義說,這種人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們需要的是走在時代前面的人,呼嘯著前進的、身上帶電的人!而這樣的人是歷史的遺留物。這樣的人生活在現在,和生活在漢代沒有什么區(qū)別,——他長得就像一個漢俑。”
我不得不承認,他對這個賣蚯蚓人的描繪是很準確且生動的。
烏先生接著說:“他就像一具石磨。從出土的明器看,漢代石磨和現在沒什么不同,F在已經是原子時代一一”
莫先生搶過話來,說:“原子時代也容許有漢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jié){,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jié){!”
他們爭執(zhí)不下,轉過來問我什么看法。
我說:“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對所有的人都有興趣,包括站在時代前列的人和這個漢俑一樣的賣蚯蚓的人。這樣的人在北京還不少。他們的成分大概可以說是城市貧民。撿破爛的、撈魚蟲的……我對他們都有興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們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們的話說,是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對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賞,并對他進行描繪,我不想對任何人作出論斷。對于這個世界,我所傾心的是現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維。我對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審美意義。你們可以稱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個賣蚯蚓的粗壯的老人,騎著車,吆喝著‘蚯蚓——蚯蚓來!’不是一個丑的形象。
——當然,我還覺得他是個善良的、有古風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至少不是社會的蛀蟲!
(選自《汪曾祺全集·小說卷》,有刪改)
小題1:下列對文本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臉上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只看到風、太陽和塵土”,說明賣蚯蚓的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飽經風霜但是身體強健。
B.四十幾塊的退休金加上賣蚯蚓的錢,賣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塊錢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會貼補兒女一點。
C.烏先生認為賣蚯蚓的人“長得就像一個漢俑”,這個比喻形神兼?zhèn)洌葘懗鋈说耐饷蔡卣,又評價了他存在的價值。
D.“這是益母草,這是車前草,這是紅莧草,這是地黃……這玉淵潭到處是錢!”這句話表明賣蚯蚓的人既用心又會賺錢。
E.這篇文章平鋪直敘,情節(jié)比較簡單,波瀾不大;主要通過語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小題2:文中賣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小題3:簡析“我是一個生活現象的美食家”這句話的含意。(6分)
小題4:烏先生和莫先生對話的情節(ji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8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