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斷句。
子厚前時少年,用于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
(取材于韓愈《柳予厚墓志銘》)
評卷人 |
得分 |
|
|
三、語言表達
(每空? 分,共? 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斷句。
子厚前時少年,用于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 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行予時也。(取材于韓愈《柳予厚墓志銘》)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斷句。
子厚前時少年,用于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yè)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于時也。
(取材于韓愈《柳予厚墓志銘》)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文言文閱讀(2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月夜泛舟記
吳敏樹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
初發(fā)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也②。南崖下漁火數(shù)十星,相接續(xù)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③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shù)圍,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shù)句。
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fā)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shù)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嘴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馀積,即此處也!比粍t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shù)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shù)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zhuǎn)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shù)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尋山以歸。明日記。
注釋
① 君山,在湖南岳陽洞庭湖中。傳說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稱湘妃。
② 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
③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伴_”是僧人之名!俺先恕蓖
④ 灣碕(qí):彎曲的岸邊。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余平生以為勝期 勝期:美好的愿望
B.偕者二僧一客 偕者:同游的人
C.因舉誦蘇賦十數(shù)句 舉:全,一起
D.又北入后湖,旋而東 旋:回轉(zhuǎn)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然月下舟中仰視之 之二蟲又何知
B.因舉誦蘇賦十數(shù)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以余舟行緩,似不啻也 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
D.既泊,乃命酒肴 設(shè)九賓于禮,臣乃敢上璧
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B.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C.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D.云起船側(cè)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
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以小舟的行進為線索,描寫月夜洞庭湖的湖光遠景,敘述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景色與神話交織,出色地再現(xiàn)出洞庭湖月夜的幽靜安謐和神秘奇異。
B.由黎君說的“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這一句話引發(fā),大家聯(lián)想起當年蘇軾赤壁之游,朗誦起《前赤壁賦》中的詠月名句,表現(xiàn)了眾人對蘇軾的懷念。
C.舟出香爐峽之后,文章著力點染背風處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響山前湖水下有地道通吳中,水底宮殿“神人金堂”的神話,描述簡潔,意韻無窮。
D.文章結(jié)尾,描述舟中乘興夜飲的情狀,同時點染出超上人少飲啖梨的雅趣,洋溢著清醇、溫馨、醉人的情感,顯現(xiàn)出洞庭覽勝的獨特神韻。
翻譯
1.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shù)家,洲人避水來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啻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三國論
蘇 轍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悲夫!世之英雄,其處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lián)粲拢似┤鐑苫⑾鄴,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zhàn)百勝之威,而執(zhí)諸侯之柄,咄嗟叱咤,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蕩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得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于一時,而我閉門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敗矣。
今夫曹公、孫權(quán)、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shù)。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jù)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鈍,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zhàn)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間,困于呂布而狼狽于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1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昔者項籍乘百戰(zhàn)百勝之威, 乘:趁著
B.西向以逆高祖 逆:違背
C.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 卒:最終
D.以自輔其所不逮 逮:及
1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以智攻智,以勇?lián)粲?nbsp; 余船以次俱進
B.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昏暗而獨智,則智者勝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D.困于呂布而狼狽于荊州 得復見將軍于此
15.下列各句中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引用了很多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以劉備和劉邦為主要論證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的結(jié)論。
B.作者立論的目的在于針對當時北宋王朝的現(xiàn)實,雖沒有直指朝政,但不是無為而發(fā),而是借古喻今,與其父的《六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C.文章旨在闡明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過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為己所用,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D.文章雖重在說理,但也很講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寫了項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氣概,劉邦“百敗而志不折”的頑強毅力,讀來動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zhèn)洹?/p>
16.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3分)
(2)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4分)
17.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斷句處不超過6處)。(3分)
梁 丘 據(jù) 謂 晏 子 曰 :“吾 至 死 不 及 夫 子 矣 !”晏 子 曰 :嬰 聞 之 為 者 常 成 行 者 常 至 嬰 非 有 異 于 人 也 常 為 而 不 置 常 行 而 不 休 者 胡 難 及 也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卷(湖南)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22分。其中,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諸葛孔明
陳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論之者多異說,以其遭時之難,而處英雄之不幸也。夫眾人皆進,而我獨退,雍容草廬,三顧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攝,而人無間言。權(quán)倡人主而上不疑,勢傾群臣而下不忌。厲精治蜀,風化肅然。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雖勞不想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優(yōu)為之,信其為伊、周之徒也。而論者乃謂其自比管、樂,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爾。是何足與論孔子之仕魯與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為非仲達敵,此無異于兒童之見也。彼豈非以仲達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譎也。仲
達不能逞其譎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開闔,妄為大言以譎其下。論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迭出兵拒之,聞孔明將芟上邦之麥,卷甲疾行,晨夜往赴?酌骷Z乏已退,仲達譎言日:“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jù)渭水,此易與耳!狈蜍姛o見糧而轉(zhuǎn)軍與戰(zhàn),縱能勝之,后何以繼?此少辯事機者之所必不為也。仲達心知其然,外為失言以譎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達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孔明移軍且至,仲達譎言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陣。若西上五丈原,諸軍無事矣。”夫敵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眾直進,來與之戰(zhàn),此亦少辨事機者之所不為也。仲達知其必不出此,姑誑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軍之心也。故孔明持節(jié)制之師,不用權(quán)譎,不貪小利,彼則曰:“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quán)!狈泊苏,皆伺孔明之開闔,妄為大言以譎其下,此豈其真情也!
夫善觀人之真情者,不于敵存之時,而于敵亡之后?酌髦嬉玻龠@之言則然。及其歿也,仲達按行其營壘,斂衽而嘆曰:“天下奇才也!”彼見其規(guī)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為,恍然自失,不覺其言之發(fā)也?梢杂^其真情矣。論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譎,豈非復為仲達所譎哉!
唐李靖,談兵之雄者也。吾嘗讀其問對之書,見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備至;曾不一齒仲達。彼曉兵者,固有以窺之矣。書生之論,曷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栽矣,未有能諒其心者。吾憤孔明之不幸,故備論之,使世以成敗論人物者共少戒也。
(選自《陳亮集》,中華書局1974年版)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甚者至以為非仲達敵敵:敵人 |
B.故常伺孔明之開闔伺:窺探 |
C.仲達出兵拒之拒:抵御 |
D.夫軍無見糧而轉(zhuǎn)軍與戰(zhàn)見:現(xiàn)成的 |
A. |
B. |
C. |
D. |
A.宥過無大刑/故無。壅咧玻载朗梗穗m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 |
B.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 |
C.宥過無大刑/散無。壅咧玻载朗谷耍m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 |
D.宥過無大/刑故無。壅咧玻载朗梗穗m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怨/殺者/王者之事也 |
A.文章開篇即明確指出,諸葛亮與古代圣賢伊尹、周公是一類人物,然后歷數(shù)諸葛亮的品德與功業(yè),體現(xiàn)出作者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 |
B.文章通過剖析仲達對諸葛亮上邦芟麥和兵出斜谷兩件事的言論,論證了作者關(guān)于仲達用大話欺騙部下、所說非其真實想法的觀點。 |
C.作者在讀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為一個通曉兵法的人竟然也會發(fā)表書生式的迂腐議論,可見后人難以懂得諸葛亮的內(nèi)心。 |
D.這是一篇史論,文章對諸葛亮給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嚴正駁斥了一些人對諸葛亮的攻擊和貶損,并且明確反對以成敗論英雄。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 (22分。其中, 選擇題12分,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
鵝籠①夫人傳
周 容
鵝籠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時,父知女必貴,慎卜婿,得鵝籠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為家也。”家果貧,數(shù)年猶不能展一禮。
妹許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絳者將百人,筐篚亙里許。媒簪花曳彩,默部署,次第充庭戺②。錦繡、縠、珠釧,金碧光照屋梁。門外雕鞍駿騎,起驕嘶聲。宗戚壓肩視,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媼婢共圍其妹,歡笑吃吃。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
一日,母出妹所聘幣,裁為妹服,忽慍曰:“爾姊勿復望此也!身屬布矣!”夫人聞之,即屏去絲帛,內(nèi)外惟布。再數(shù)年,鵝籠益落魄。夫人妹已結(jié)鴛鴦?wù),大鼓吹,簇鳳輿出閣去。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
壬子秋,鵝籠歲二十四,舉于鄉(xiāng)。夫人母謂已出意外,即鵝籠亦急告娶。夫人謂母曰:“總遲矣!庇谑蛆Z籠愧而赴京。中兩榜,俱第一人,名哄天下。南京兆聞狀元貧,移公帑金代行聘,官吏奔走執(zhí)事,宗戚媼婢間,視妹時加甚。夫人仍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
已而鵝籠奉特恩賜歸,以命服娶。撫、按使者已下及郡守,俱集驛庭候,鵝籠親迎。自毗陵抵鵝籠家,絳紗并兩岸數(shù)十里,縣令角帶③出郊,伏道左。女子顯榮,聞見未之有也!
十年為相,夫人常以禮規(guī)放佚,故鵝籠當時猶用寡過聞。壬申,夫人卒于京邸,朝廷賜祭者七,遣官護喪歸,敕有司營葬。紼引④日,公卿勛貴,奠幄鱗次,東郊如云。水陸南經(jīng)二十余里,幾筵相接。卒時語鵝籠曰:“地高墜重,公可休矣!妾不自知何故,以今日死為幸!遍啔q,鵝籠予告回里。久之,復夤緣再相,縱淫恣亂政,賜死。
贊曰予至燕聞鵝籠小帽青衫死古廟中刑部錦衣諸官鑰門復命去尸掛三日旨下始殮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鵝籠再相如此,知夫人卒時所言,固已窺其微也。嗚呼!夫夫之得罪于國也,固先得罪于婦矣。(原文有刪改)
注:①鵝籠:據(jù)《續(xù)齊諧記》載,宜興人許彥遇一書生腳痛,書生要求坐進許彥的鵝籠里。許彥讓書生入籠,負之不覺重。周延儒,字玉繩,江蘇宜興人,崇禎時先后兩次任首輔,后被削職安置正陽門外古廟,被賜自盡。這里鵝籠喻宜興書生,借指周延儒。②戺(shì):臺階兩旁所砌的斜石。③角帶:發(fā)飾為角,衣飾為帶,此指盛裝。④紼引:牽引靈車的繩索,此指靈柩起程。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鵝籠文,即婿之 婿:女婿 |
B.妹許某,家故豪,遽行聘遽:立刻 |
C.敕有司營葬敕:命令 |
D.復夤緣再相夤緣:攀附權(quán)貴 |
A.吾恃其文為家也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
B.聞見未之有也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
C.夫人卒于京邸以勇氣聞于諸侯 |
D.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 |
A.鵝籠本是窮書生,后來在鄉(xiāng)試中中了舉人,又在會試、殿試中考取了第一名,名聞天下。鵝籠為官最初十年少有過失,但夫人死后沒有了夫人的規(guī)勸,因縱欲專權(quán)而被皇帝賜死。 |
B.文章中,“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多處出現(xiàn),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既對全文的素材起了連接作用,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 |
C.文章多處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鵝籠夫人不慕榮華富貴和其妹貪慕榮華富貴的對比, 熱鬧非凡的場面和鵝籠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的對比等。 |
D.這篇文章故事性強,情節(jié)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在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中,揭示了自我放縱、淫逸必敗的道理,這對后人有強烈的警示意義。 |
A.贊曰予至/燕聞鵝籠小帽青衫/死古廟中/刑部錦衣諸官/鑰門復命去尸/掛三日/旨下始殮/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 |
B.贊曰予至/燕聞鵝籠小帽青衫/死古廟中/刑部錦衣諸官鑰門復命去/尸掛三日/旨下始殮/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 |
C.贊曰/予至燕/聞鵝籠小帽青衫死古廟中/刑部錦衣諸官鑰門復命去/尸掛三日/旨下始殮/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 |
D.贊曰/予至燕/聞鵝籠小帽青衫死古廟中/刑部錦衣諸官鑰門/復命去尸/掛三日/旨下始殮牛/車載柳棺出郭/無一視者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三國論
蘇 轍
天下皆怯而獨勇,則勇者勝;皆暗而獨智,則智者勝。勇而遇勇,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則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難,蜂起而難平。
蓋嘗聞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見也。悲夫!世之英雄,其處于世,亦有幸不幸邪!
漢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獨過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孫、劉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lián)粲,此譬如兩虎相捽,齒牙氣力,無以相勝,其勢足以相擾,而不足以相斃。當此之時,惜乎無有以漢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項籍乘百戰(zhàn)百勝之威,而執(zhí)諸侯之柄,咄嗟叱咤,奮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勢飄忽震蕩如風雨之至。天下之人以為遂無漢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橫塞其沖,徘徊而不得進,其頑鈍椎魯,足以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則必有所耗竭,而其智慮久而無成,則亦必有所倦怠而不舉。彼欲就其所長以制我于一時,而我閉門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項籍固已敗矣。
今夫曹公、孫權(quán)、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劉備唯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則亦已惑矣。蓋劉備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術(shù)。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據(jù)勢勝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廣收信、越出奇之將,以自輔其所不逮;有果銳剛猛之氣而不用,以深折項籍猖狂之勢。此三事者,三國之君其才皆無有能行之者。獨一劉備近之而未至,其中猶有翹然自喜之心,欲為椎魯而不能鈍,欲為果銳而不能達。二者交戰(zhàn)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棄天下而入巴蜀,則非地也;用諸葛孔明治國之才,而當紛紜征伐之沖,則非將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將以攻人,則是其氣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間,困于呂布而狼狽于荊州,百敗而其志不折,不可謂無高祖之風矣,而終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昔者項籍乘百戰(zhàn)百勝之威, 乘:趁著 |
B.西向以逆高祖 逆:違背 |
C.而卒能摧折項氏而待其死 卒:最終 |
D.以自輔其所不逮 逮:及 |
A.以智攻智,以勇?lián)粲?余船以次俱進 |
B.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
C.昏暗而獨智,則智者勝 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
D.困于呂布而狼狽于荊州 得復見將軍于此 |
A.文章引用了很多歷史人物,實際上是以劉備和劉邦為主要論證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夫古之英雄,唯漢高帝為不可及也夫”的結(jié)論。 |
B.作者立論的目的在于針對當時北宋王朝的現(xiàn)實,雖沒有直指朝政,但不是無為而發(fā),而是借古喻今,與其父的《六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
C.文章旨在闡明為君之道不一定要有過人的智勇,而要能以他人的智勇為己所用,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
D.文章雖重在說理,但也很講究形象性。如形象地描寫了項羽“咄嗟叱咤”的英雄氣概,劉邦“百敗而志不折”的頑強毅力,讀來動情入理,使文章情理兼?zhèn)洹?/td>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2014學年浙江省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19分)
佟客
董生,徐州人,好擊劍,每慷慨自負。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與之語,談吐豪邁;詰其姓字,云遼陽佟姓;問何往,曰:“余出門二十年,適自海外歸耳,”董曰: “君遨游四海,閱人綦多,曾見異人否?”佟曰:“異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異人之傳。佟曰:“異人何地無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傳其術(shù)也。”董又奮然自許,即出佩劍,彈之而歌;又斬路側(cè)小樹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觀。董授之。展玩一過,曰:“此甲鐵所鑄,為汗臭所蒸,最為下品。仆雖未聞劍術(shù),然有一劍頗可用!彼煊谝碌壮龆痰冻咴S,以削董劍,脆如瓜瓠,應手斜斷如馬蹄。董駭極,亦請過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堅留信宿。叩以劍法,謝不知。董按膝雄談,惟敬聽而已。更既深,忽聞隔院紛拏②。隔院為生父居,心驚疑。近壁凝聽,但聞人作怒聲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頃,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絕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無生理,宜審萬全!鄙嗜徽埥蹋≡唬骸氨I坐名相索,必將甘心焉。君無他骨肉,宜囑后事于妻子。我啟戶,為君警廝仆!生諾入告其妻妻牽衣泣生壯念頓消遂共登樓上尋弓覓矢以備盜攻倉皇未已聞佟在樓檐上笑曰賊幸去矣!睜T之已杳。逡巡出,則見翁赴鄰飲,籠燭方歸,惟庭前多編菅遺灰焉。乃知佟異人也。
異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來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豈遂無提戈壯往時哉,要皆一轉(zhuǎn)念誤之耳。昔解大紳與方孝孺相約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約歸家后,不聽床頭人嗚泣而止哉?”
(選自《聊齋志異》)
注:①跨蹇:騎驢 ②紛拏:喧鬧 ③搒掠:用板子拷打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適自海外歸耳 適:剛剛,才 B.董駭極,亦請過手 過手:交手
C.盜坐名相索 坐名:點名 D.而卒食言 卒:最終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觀 不如因善遇之
B.為汗臭所蒸,最為下品 我啟戶,為君警廝仆
C.董乃自述所好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
D.又斬路側(cè)小樹以矜其利 昔解大紳與方孝孺相約以死
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董生渴望遇異人學異術(shù),途遇佟客,因其自海外歸,又身懷利器,想其必為學武之人精通劍術(shù),所以請至家中。
B.董生聞父受難呻吟,便欲執(zhí)戈相救,可見真正是一個孝子,是值得佟客授以異術(shù)的。
C.隔院的盜賊喧囂,其實都是佟客所施的異術(shù)而已,那些草灰,便是佟客所用來變化的道具了。
D.作者認為,忠孝,其實是人們與生俱有的品質(zhì),但是這種可貴的品質(zhì)常常會由于一念之差而被掩蔽。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3分)
生 諾 入 告 其 妻 妻 牽 衣 泣 生 壯 念 頓 消 遂 共 登 樓 上 尋 弓 覓 矢 以 備 盜 攻 倉 皇 未 已 聞 佟 在 樓 檐 上 笑 曰 賊 幸 去 矣
5.把文中畫紅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異人何地無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傳其術(shù)也。 (3分)
(2)逡巡出,則見翁赴鄰飲,籠燭方歸 。(4分)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重慶市高一下期期中考試語文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對下面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吾未見其明也明:明達,聰明 |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 |
C.圣益圣,愚益愚益:增加。 |
D.則恥師焉,惑矣恥:以…為恥。 |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項不同的—項是( ) (3分)
A.其可怪也歟? |
B.愛其子,擇帥而教之 |
C.吾未見其明也 |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3.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3分)
A.本段古今對比,贊美“古之圣人”,批評“今之眾人”,指出他們在學習上的態(tài)度是不同的。 |
B.本段既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還論述了從師的原則,還指出學習不要有門戶之見。 |
C.本段重點批判了當時恥于從師的惡劣風氣。 |
D.本段從論證方式上來看,立足于“破”,逐層批判了“今之眾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從反面論證了觀點。 |
4.翻譯和斷句(10分)
(1)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2分)
彼 與 彼 年 相 若 也 道 相 似 也 位 卑 則 足 羞 官 盛 則 近 諛
(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②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4分)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