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語文 > 題目詳情

21、請以“我在新班級”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①立意集中突出。②敘事具體生動。③不少于700字。

 

 

21、略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請以“我在新班級”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①立意集中突出。②敘事具體生動。③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恭聽談論,來訪者提出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9.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6 分)

                                                                              

20. 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談它在文中的含義;然后聯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實意義。(4分)

                                                                               

21.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請具體分析,并舉例說明。(5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河南省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種花留與后來人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所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等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通鑒》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便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恭聽談論,來訪者提出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他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陳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下面是對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章翔實地記錄了陳寅恪先生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學情況,以時間為順序,層次分明,結構清晰。
B、文章刻畫人物形象時融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于一體,同時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深刻鮮明。
C、文章寫作者與陳寅恪先生夫婦告別時的情景,看似平實,實則感情真摯,表現了作者對陳先生離開北大的無限惋惜之情。
D、文章寫作者給陳寅恪先生讀《通鑒》,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不厭其煩地寫陳先生的嚴格要求,意在表明陳先生治學的嚴謹。
E、陳寅恪先生的詩句“繁枝雖好近殘春”,感嘆時局雖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達了自己抓緊時間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陳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貴的品質。請聯系全文,分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句,試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話“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甭撓瞪顚嶋H,說說它的現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恭聽談論,來訪者提出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

2.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并舉例說明。

3.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談它在文中的含義;然后聯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實意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恭聽談論,來訪者提出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边@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9.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6 分)

 

20.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并舉例說明。(5分)

 

21.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談它在文中的含義;然后聯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實意義。(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廣東省珠海二中2008-2009學年高二下學期6月月考語文試題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①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

  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見《陳寅恪詩集》,清華大學出版社)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何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锻ㄨb》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更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②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恭聽談論,來訪者提出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我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我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園不遠,清華校內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

  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

  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見《陳寅恪詩集》)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③“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本文主要記敘了陳寅恪先生哪些事情?表現了他哪些可貴的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三句話劃了橫線,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句,談談它在文中的含義;然后聯系生活實例,說說它的現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多次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文,有何作用,請具體分析,并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河南省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選做題)
種花留與后來人
     ——記陳寅恪先生
王永興
  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陳寅恪先生備課講課時,我始終在他身邊,為他讀《通鑒》和多種史籍,檢視史料;他口授我抄寫講課綱要,上課時我在黑板上寫史料。一字之誤,他都不放過。每講完一次課,先生極為勞累,他用他的生命去做他認為應做之事,他認為是平常事。全中國有幾位教師能像先生這樣教學、培養(yǎng)青年?先生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寫的題為《北大學院己巳級史學系畢業(yè)生贈言》一詩的后四句云: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
  “為人”之典出于《荀子·勸學篇》,荀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謂“為人”,即讀書為了給別人看,得到吹捧,自吹自捧,得名得利,得到各式各樣的官,頭戴各式各樣的高帽子。所謂“為己”,即“讀書不肯為人忙”。先生有正確的解釋: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于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fā)揚。(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
  先生講授唐史,備課要使用《通鑒》、《通典》、兩《唐書》、《唐會要》、《唐六典》、《冊府元龜》等多種史籍文獻。前四種書,先生指定他要聽讀的部分,要我事前準備,后三種書和其他有關的書,需要時先生命我檢閱。大書桌旁擺著兩件小沙發(fā),我面對先生坐著,我的背后是一書架經常使用的書。先生特別重視《通鑒》,首先聽讀。我一字一句的讀,先生聽著思考著。有時,先生命我再讀一遍,更慢些。《通鑒》聽讀完畢,先生提出一些問題,先生口授我寫。先生讀《通鑒》多次,能背誦。有一次,我讀《通鑒》還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來重讀;我感到,我讀的有錯誤或脫漏,我便仔細一字一句慢讀,果然發(fā)現,我第一次讀時脫漏一字,我感到慚愧。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要學先生治學,就要像先生那樣一字不茍;要學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樣一絲不茍。
  《通鑒》通讀完畢,同樣聽讀《通典》、兩《唐書》,最后,先生口授,我寫下類似講課綱要也類似一篇文章提要的草稿。這一草稿要不斷修改,一次備課要用很長時間。
  先生對工作時間很嚴格,每天早八點開始,十點,休息二十分鐘,我陪侍先生在窗前的陽臺上散步。陽臺的東頭是一叢月季,西頭是一叢丁香,東西來回走著,有時先生問我院中花草樹木的情況,他心情很愉快。
  有幾次朋友來訪,我侍坐先生之側,恭聽談論,來訪者提出有關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諸問題向先生請教,先生總是說,他已將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談論這方面的問題了。先生通曉梵文、希臘文等二十余種文字,但我侍讀先生之側這三年以及我從先生受業(yè)多年之中,從未聽先生自己說過他通曉多種文字。我體會,對他來說,通曉多種文字是一件平常事,是應有之事,不需要也不應該特意去說。先生的身教使我懂得一個讀書治學的人應該具有謙謙君子的精神。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自東北南下的解放軍攻占昌平,國民黨敗兵有些逃到清河,離清華 園不遠,清華校內人心惶惶。先生師母都已年老,又都體弱多病。在戰(zhàn)火臨近之際,只能回避南去。北平城內的胡適先生打來電話說:“一二日內有飛機飛南京,可能是從北平南去最末一班飛機,可以給寅恪先生一家保留座位,要求寅恪先生一家立即進城等待。明日早晨派汽車來接。”事情這樣緊急,晚飯后,我立即來先生家。在書房里,先生、師母和我商量明晨進城的準備。時間很短,先生吩咐我協(xié)助師母挑出先生要帶走的書籍稿件,裝滿一皮箱。夜深,師母回臥室。我侍在先生身旁,心中感到凄苦,先生南去,不知何時再回清華,不知何時再為先生讀《通典》,再為先生寫黑板,再陪侍先生散步。先生很平靜,問我今后有何打算,如何安排。師母本已囑咐我不要問先生南去后的計劃,免得先生不愉快。我忘記了她的囑咐,突然問先生,到南京后如何安排?先生看出我心情不平靜,不僅未生氣,反而平靜而慈祥地說:“嶺南大學的陳序經校長、王力先生邀我去嶺南大學,在南京小住幾天,就去廣州。廣州的天氣好,嶺南大學的自然環(huán)境好,可以久居,不再去別處了。”這是我和先生的最后談話,但萬萬想不到,此后就再也見不到先生了。
  一九四八年三月,先生和師母在清華園寓廬手植海棠,有詩云:當歸默默向誰陳,一角園林獨愴神。尋夢難忘前度事,種花留與后來人。江城地瘴憐孤艷,海國妝新效淺顰。剩取題詩記今日,繁枝雖好近殘春。
  這首詩很好地記述了陳寅恪先生當時在清華的生活和心情,“種花留與后來人”更有深意,故取為本文標題。
(1)下面是對文章的分析,其中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翔實地記錄了陳寅恪先生從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的生活和治學情況,以時間為順序,層次分明,結構清晰。
B.文章刻畫人物形象時融記敘、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于一體,同時運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深刻鮮明。
C.文章寫作者與陳寅恪先生夫婦告別時的情景,看似平實,實則感情真摯,表現了作者對陳先生離開北大的無限惋惜之情。
D.文章寫作者給陳寅恪先生讀《通鑒》,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不厭其煩地寫陳先生的嚴格要求,意在表明陳先生治學的嚴謹。
E.陳寅恪先生的詩句“繁枝雖好近殘春”,感嘆時局雖好,但自己年事已高,表達了自己抓緊時間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心愿。
(2)陳寅恪先生身上有很多可貴的品質。請聯系全文,分條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一段引用陳寅恪先生的詩句,試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句話“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實是一件大事!甭撓瞪顚嶋H,說說它的現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題目

詩情的鄭和墓

寧  宇

大巴士馳出南京城南太平門,經過雨花臺直奔南郊牛首山。

汽車拐彎駛入山麓泥道,繞過一片馬尾松和雜林叢生的山坡,在一塊開闊的平地停下。我們下了車,順著山路向上走,腳下黃花連綿,耳畔鳥鳴啁啾,令我們心曠神怡。山路旁有石亭,中立一塊高大的石碑,上面銘刻有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及記敘修墓的經過。

鄭和墓坐落在一個小山包上,當地農民稱之為“回回”山,因為鄭和出身在云南晉寧縣一個虔誠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家庭里,以后他入朝為太監(jiān)才改信佛教。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記載,牛首山“有太監(jiān)鄭和墓,永樂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復命,卒于古里,賜葬山麓!彼暮笠崾朗来乜茨沟兀诟浇毖艹梢粋小小的村落,取名“鄭家村”。六十年代初,云南的鄭家后裔曾到牛首山掃墓,祭奠祖先。他的后裔為他們的祖輩出了這樣一位英雄人物而深感自豪,這說明立功創(chuàng)業(yè)得民心者必名揚后世。

十年前,南京有關部門對鄭和墓舊址進行了考察和修繕,我們今天來瞻仰的已不是野草包圍遺世數百年的荒冢,而是整修一新的墓園。兩排蒼松排列成長長的甬道,顯得莊嚴肅穆。甬道盡頭是水青石料建筑的石階和平臺,每走完七個臺階到達一個平臺,可以歇腳覽景,這樣共有二十八級石階和四處平臺。我疑惑不解地問為何如此設計,一位陪同人員是鄭和的后裔,他向我們解釋道:七個石階是說明鄭和七下西洋;四處平臺表示他訪問過四十個國家;加起來共二十八級石階象征鄭和航海二十八年。這個設計很有詩情很有想象也很有藝術,將鄭和的航海經歷濃縮到這個墓道構筑里了。

登到最上面一層平臺,就到達半圓形的墓地,墓塋原為黃土覆蓋,現已改建成石質伊斯蘭教墓葬造型,下方兩側雕刻有精致勻稱的云、水圖案,上面則是蔓藤植物綠葉圖案,再上面刻有一朵朵美麗的蓮花。鄭和似乎仍在云天水域中破浪航行,抵達一個個佛教和伊斯蘭國家,送去和平與友誼。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和專家的考證,他在第七次下西洋的返程中,以六十三歲的高齡病逝于東非古里國附近的印度洋上。官兵和水手們按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將他焚香沐浴白布裹身,海葬于印度洋起伏嘆息的波濤中。葬前剪下了鄭和常被海風梳理的花白長發(fā),留下了他穿的一雙沾有異國泥土的長靴,迢迢萬里帶回國內。明宣德皇帝宣旨將花發(fā)、長靴葬于佛教勝地牛首山背東朝西的山麓,為鄭和的衣冠冢。

四百九十多年過去了,人們忘不了這位世界航海的先驅,中國的大航海家。他比西班牙的哥倫布遠洋航行早八十七年,比葡萄牙的麥哲倫遠洋航行早一百一十四年,他經歷了中國歷史上航海事業(yè)的興起、發(fā)展、昌盛和衰敗的過程。從他之后,明朝開始閉關鎖國,宣布“片板不準出!,在“世界中心”的夢囈中妄自尊大。一直到英帝國主義用侵略的炮火轟開中國的大門,腐敗的滿清政府派員就在當年勒石刻碑記載鄭和遠航歸來偉大功績的所在地凈海寺,談判簽訂了不平等賣國條約《南京條約》,割讓了香港,這無疑對歷史是一次嘲笑和諷刺!

有人預言,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工程的開發(fā)將影響人類的生活,拓寬人類生存的領域。繁忙的海上航運將大大促進世界貿易的發(fā)展和循環(huán)。因此我們要大大增強海洋意識,進一步開放,面向海外……

我站在鄭和墓前,眺望平川綠野,眼前的青條石階和平臺,瞬間似乎化為滾滾水天一色的大海波濤,鄭和率領有二百零八艘寶船滿載二萬五千名官兵的船隊劈風斬浪浩浩蕩蕩向西航行……

作者是怎樣介紹鄭和墓的?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6分)

答:                                                                         

                                                                           

                                                                           

                                                                         

作者為什么說“這無疑對歷史是一次嘲笑和諷刺”?(5分)

答:                                                                     

                                                                          

                                                                              

全文是怎么結尾的?這樣安排有什么作用?(5分)

答:                                                                       

                                                                          

                                                                                 

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

A.本文按游覽行蹤記敘,先描寫周圍環(huán)境特點,再交代甬道、石階和平臺,最后是墓地、墓塋,條理清晰,描寫、說明盡顯鄭和墓的特點。

B.文章第二自然段強調鄭和墓周圍環(huán)境的特點:茂盛、喧鬧,以暗示鄭和航海功績的卓著。

C.在描寫墓地的基礎上,作者還將鄭和這位世界航海的先驅與哥倫布、麥哲倫進行對比,生發(fā)感慨,展開想象,使讀者讀后既感到欽敬,又感到自豪。

D.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地敘述鄭和安葬的情況,意在說明鄭和出身于一個虔誠的信奉伊斯蘭教的家庭,只是他入朝后才改信佛教。

E.文章采取記游的形式,語言生動,文思敏捷,具有豐富的想象,表現了對歷史的思索和對英雄的頌揚,讀之倍感親切而又含義雋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