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

9、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請在這里輸入關鍵詞: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模擬題 題型:默寫題

文學常識與名篇填空。(5題限選4題)
(1)杜麗娘是明代戲劇家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中的形象。
(2)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牽牛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4)《旅夜抒懷》是杜甫離開成都后乘舟順江東流時寫的,抒發(fā)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情懷,其中描繪出意境雄渾開闊的夜景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認為古人觀察事物有收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文學常識與名篇填空。(5題限選4題)(8分)

(1)杜麗娘是明代戲劇家          的《           》中的形象。

(2)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               。(《迢迢牽牛星》)

(3)              ,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4)《旅夜抒懷>是杜甫離開成都后乘舟順江東流時寫的,抒發(fā)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孤獨情懷,其中描繪出意境雄渾開闊的夜景的兩句詩是               ,

                             。

(5)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一文中,認為古人觀察事物有收獲的原因是“         

往往有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22

補寫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細雨微風岸,危檣獨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2)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潛《歸去來兮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22

補寫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細雨微風岸,危檣獨夜舟,__________,__________。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2)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潛《歸去來兮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高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話說知音林非
  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深深地珍藏在無數(shù)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鐘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將仰慕著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鐘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鐘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地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么能不讓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鐘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摸琴弦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復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jù)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狂風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的天涯,扶搖直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隘,還得在日后反復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jīng)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該永不停頓地奮斗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們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俞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地興奮和感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根據(jù)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jù)文意,簡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獲得知音的獨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辛學琴的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提示和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我似乎瞧見他……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
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又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nèi)容。
E.第一段中“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18分)

話  說  知  音    林非

    兩千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深深地珍藏在無數(shù)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又像颶風似的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鐘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把仰慕著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鐘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鐘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的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的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么能不讓俞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鐘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摸琴弦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復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jù)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迸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耧L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的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的天涯,扶搖直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隘,還得在日后反復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jīng)耗費了畢生的心血,投入了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該永不停頓的奮斗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們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俞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3分)

答:

20.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根據(jù)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6分)

答:(1)

(2)

21.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jù)文意,分兩點簡要回答。(6分)

答:(1)

       (2)

22.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3分)

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的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知音的獨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辛學琴的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揭示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我似乎瞧見他……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

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與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又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nèi)容。

E. 第一段中“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題。

話說知音

林非

兩千多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深深地珍藏在無數(shù)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的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鐘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將仰慕著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鐘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鐘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地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飛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地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么能不讓伯牙萬分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鐘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摸琴弦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復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里《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是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jù)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蹦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耧L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天涯,扶搖直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隘,還得在日后反復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jīng)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該永不停頓地奮斗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們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20. 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 這篇散文選擇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獲得知音的獨特看法。

B. 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苦學琴的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揭示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 “我似乎瞧見他,……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

D. 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又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nèi)容。

E. 第一段中“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21. 俞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根據(jù)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jù)文意,簡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話 說 知 音  林非

  兩千年前的這個關于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深深地珍藏在無數(shù)華夏子孫的心坎里,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又像颶風似的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神往和渴求充滿了崇高友誼的知音,是一種多么純潔而神圣的情操。

  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專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鐘子期竟會聽得出神入化。當他把仰慕著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時,鐘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詠著:“巍巍乎若泰山!”當他揮舞手指彈出浩蕩迸涌的水聲時,鐘子期又像是站在滾滾的江河之濱,禁不住心曠神怡的叫喊起來:“湯湯乎若江河!”對這變幻無窮和神秘莫測的琴聲,怎么能感應得如此絲毫不差,竟猶如從自己心弦上盤旋著飛翔出來的?如此神奇的領悟和熟稔伯牙彈奏出來的裊裊情思,真像是變成了他的化身一般。這怎么能不讓俞伯牙萬分地興奮和感激?因此當鐘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心思觸摸琴弦了。知音難覓,怪不得唐代的詩人孟浩然,要反復地感嘆“恨無知音賞”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瀏覽著《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思忖著知音這兩個字的分量,想得心馳神往時,眼前似乎籠罩著一陣陣飄蕩的云霧,在惝恍和朦朧中超越了時間的阻隔,覺得伯牙老人隱隱約約地從這兩本典籍的字縫里走出來,矍鑠地站在我身旁。當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時,多么想唐突地勸慰他,依舊要不斷地奏出震撼人們靈魂的聲音,其中自然應該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讓人們更透徹地理解,智慧的靈魂和豐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懷念和尊重。像這樣美麗動人的樂曲,難道就不會熏陶出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彈奏這迷人的弦索,哪里還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總是越多越好!

  更何況伯牙學習鼓琴的道路實在太艱辛了,我曾在《樂府解題》里看到過這樣的記載。據(jù)說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彈奏著,琢磨著,冥想著,手指都開裂了,鮮血直往外冒,渾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總是迸出一絲絲渾濁和粗糙的聲響。于是苦心孤詣的恩師帶領他奔向波濤洶涌的東海,整日整夜在沙灘上躑躅?耧L吹腫了眼睛,暴雨淋濕了衣衫,烈日曬黑了皮膚,黯淡和凄涼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險些兒溺死在奔騰和呼嘯的海浪中。那鋪天蓋地的怒吼著的波濤,茫茫無際蔓延著的天涯,扶搖直上哀號和翱翔著的鷗鳥,霍地使他開啟了緊閉的心竅,琴聲突然變得悠揚而又壯烈,清冽而又浩瀚,剛勁而又纏綿,悲切而又歡樂,我似乎瞧見他無法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滾滾流淌。像這樣花費千辛萬苦學得的技藝,輕易放棄了是多么嚴重的損失,藝術的追求必須不懈地堅持下去,不能動搖和沉淪。

  大凡能用聲音、圖畫或文字去打動人們的藝術家,往往會歷盡滄桑,甚至要闖過多少生死的關隘,還得在日后反復地揣摩,晝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經(jīng)耗費了畢生的心血,投入了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確實就應該永不停頓的奮斗下去,將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終存留在人們心中,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俞伯牙遇到鐘子期這個知音,為什么會“萬分的興奮和感激”?

答:

2.知音的傳說已經(jī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根據(jù)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

答:(1)

(2)

3.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為千古佳話,但作者為什么還要“唐突地勸慰他”?根據(jù)文意,分兩點簡要回答。

答:(1)

    (2)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的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知

音的獨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辛學琴的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揭示知

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

  C.“我似乎瞧見他……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

學藝的切身體會。

  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與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又進一步闡釋了

第一段的內(nèi)容。

  E.第一段中“有時發(fā)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

美感和鞭策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完成1-2題。

京口月夕書懷                      旅夜書懷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風吹酒醒,秋入夜燈涼。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萬事已華發(fā),百年多異鄉(xiāng)。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遠城江氣白,高樹月痕蒼。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忽憶憑樓處,淮天雁叫霜。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①作者老家在溫州平陽,此詩是他轉徙京口時的感懷之作,當作于宋亡之后。②這首詩是作者離開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慶)一帶飄泊時所寫。

1.《京口月夕書懷》中的“涼”字堪稱關鍵,全詩以山風、秋夜來寫______之涼,以華發(fā)、異鄉(xiāng)寫______之涼。

2.請結合詩句分析《京口月夕書懷》和《旅夜書懷》兩詩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