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時維九月,序?qū)偃铩?u>                 ,                。(《騰王閣序》王勃)

7、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請在這里輸入關(guān)鍵詞: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

時維九月,序?qū)偃铩?u>                 ,                。(《騰王閣序》王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07年高三語文聯(lián)考試卷 題型:022

補寫出下列古詩文中空缺的部分。

①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________,________。(《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②時維九月,序?qū)偃铩?U>________,________。(《騰王閣序》王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廣東省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兩文段,回答問題。
(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二)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皢韬羿嫖∥抑。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蘇軾 《后赤壁賦》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俯馮夷幽宮 ②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濱 
B.①二客予過黃泥之坂、谖舫逋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 
C.①安所得酒乎、诘朗笑,予亦驚寤。          
D.①歸謀諸婦。②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2.對下列各句加粗詞語詞類活用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江陵,順流而東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魚蝦而友麋鹿   
④徐孺陳蕃之榻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下列對《后赤壁賦》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4.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予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廣東省揭陽一中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兩文段,回答問題:
(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二)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蘇軾 《后赤壁賦》
【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俯馮夷幽宮②漁舟唱晚,響窮彭蠡
B.①二客予過黃泥之坂②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
C.①安所得酒乎②道士笑,予亦驚寤。
D.①歸謀諸婦。②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小題2】對下列各句劃線詞語詞類活用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江陵,順流而東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魚蝦而友麋鹿  ④徐孺陳蕃之榻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小題3】下列對《后赤壁賦》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小題4】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3分)
(2)予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滕王閣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柴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fā)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并。窮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迭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1.下列加粗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乖違,不順
B.無路請纓,終軍之弱冠——等:等到
C.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猖狂:狂放、不拘禮法
D.云銷雨霽,徹區(qū)明——彩:日光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襟三江帶五湖/潦水盡寒潭清
B.訪風景崇阿/望長安日下
C.賓主盡東南美/誰悲失路
D.北海賒,扶搖可接/法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3.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本文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華橫溢,能詩能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
B.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李元英任洪州都督時修建的一所樓閣。李元英后封為滕王,所以此樓命名為“滕王閣”。唐高宗時閻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繕,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當?shù)卦诖舜笱缳e客,于是被邀參加宴會,在宴會上賦詩,并寫下了這篇著名的序文。
C.這篇序文,實際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對偶的駢文。作者在文中抒發(fā)了對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當然也流露了宿命論的消極情緒。
D.文中用典貼切,簡練含蓄。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4.翻譯下列句子。
(1)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兩文段,回答問題:
(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qū)偃。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二)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皢韬羿嫖∥抑。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蘇軾 《后赤壁賦》
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俯馮夷幽宮②漁舟唱晚,響窮彭蠡
B.①二客予過黃泥之坂②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
C.①安所得酒乎②道士笑,予亦驚寤。
D.①歸謀諸婦。②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小題2:對下列各句劃線詞語詞類活用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江陵,順流而東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魚蝦而友麋鹿  ④徐孺陳蕃之榻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小題3:下列對《后赤壁賦》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小題4: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3分)
(2)予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屆廣東省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兩文段,回答問題:

(一)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qū)偃铩A仕M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軸。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二)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皢韬羿嫖!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蘇軾 《后赤壁賦》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①俯馮夷幽宮②漁舟唱晚,響窮彭蠡

B.①二客予過黃泥之坂②昔楚襄王宋玉、景差于蘭臺之宮

C.①安所得酒乎②道士笑,予亦驚寤。

D.①歸謀諸婦。②潦水盡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2.對下列各句劃線詞語詞類活用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

江陵,順流而東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魚蝦而友麋鹿  ④徐孺陳蕃之榻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3.下列對《后赤壁賦》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寫了作者與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動描繪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賦》中寫的則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為“月白風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興,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復舟游,過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鶴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騰入大自然的曠達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矛盾心情。

4.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3分)

(2)予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3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鄭州智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斑駁都江鎮(zhèn)
張勁
①21世紀的皮鞋叩擊在18世紀的石板路上,踏響的并非都是歷史的回聲。這取決于歷史對于現(xiàn)實的觸發(fā),以及來訪者對于歷史的興趣。
②我們在三都縣都江鎮(zhèn)上流連。裝飾一新的音響店里,正播放著愛死愛活的流行歌曲;繽紛的時裝鋪面,正叫賣著綠肥紅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駁著汽車、拖拉機和摩托車留下的車轍、油跡……古鎮(zhèn)已興奮在時尚之中。當時尚在歷史上面趾高氣揚的時候,歷史索性埋下頭去,閉目養(yǎng)起神來。
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街身已經(jīng)凹陷,一如老人癟皺的臉,五官歪斜,但鱗次櫛比的木房、磚房仍頑強而艱難地撐持著,關(guān)閉了近三個世紀的嘴角,默守著心中的萬語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實行“改土歸流”的清政府,曾在這里設(shè)立都江廳,建筑城垣,駐扎綠營兵鎮(zhèn)守。廳城初為土城,為防止苗民造反,兩年后改為石城。石城周長三里七分,設(shè)城門、城樓各四,炮臺八座,城內(nèi)諸般官廨齊備。都江廳所轄地界“廣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間,城內(nèi)再建文昌閣、關(guān)帝廟、城隍廟、萬壽宮等,時“商旅出于途,漢苗雜于市”,廳城已成為都柳江上游一帶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mào)重鎮(zhèn)。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zhèn)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立于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墻殘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jié)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復復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lǐng)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其根據(jù)地便設(shè)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shù)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zhàn)持續(xù)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zhàn)場,昔日帳前鳴戰(zhàn)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jù)《三都縣志》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nèi)常住人口約1800余戶,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jīng)商、務農(nóng)和從事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戰(zhàn)亂結(jié)束后,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xiāng)義!奔础叭f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結(jié)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shù)厥考澦。?jù)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nèi)外,尸骸遍野”,十余年無人拾撿,墓內(nèi)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shù)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shù)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qū)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yún)^(qū)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shù)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nèi)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shè)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zhàn)事起后,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zhàn)亂結(jié)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shù)民族子弟。直到后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zhèn)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nèi)W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里有淡淡桂香彌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shù)民族的后裔,誰家爺爺?shù)臓敔攣碜在M、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fā)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小題1】“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里“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nèi)容?請結(jié)合全文分條概括。(6分)
                                 ▲                                     
                                 ▲                                     
【小題2】請解釋第⑦節(jié)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6分)
                                 ▲                                     
                                 ▲                                     
【小題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小題4】第⑥節(jié)中,對于“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6分)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0年鄭州智林學校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卷 題型: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斑駁都江鎮(zhèn)
張勁
①21世紀的皮鞋叩擊在18世紀的石板路上,踏響的并非都是歷史的回聲。這取決于歷史對于現(xiàn)實的觸發(fā),以及來訪者對于歷史的興趣。
②我們在三都縣都江鎮(zhèn)上流連。裝飾一新的音響店里,正播放著愛死愛活的流行歌曲;繽紛的時裝鋪面,正叫賣著綠肥紅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駁著汽車、拖拉機和摩托車留下的車轍、油跡……古鎮(zhèn)已興奮在時尚之中。當時尚在歷史上面趾高氣揚的時候,歷史索性埋下頭去,閉目養(yǎng)起神來。
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街身已經(jīng)凹陷,一如老人癟皺的臉,五官歪斜,但鱗次櫛比的木房、磚房仍頑強而艱難地撐持著,關(guān)閉了近三個世紀的嘴角,默守著心中的萬語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實行“改土歸流”的清政府,曾在這里設(shè)立都江廳,建筑城垣,駐扎綠營兵鎮(zhèn)守。廳城初為土城,為防止苗民造反,兩年后改為石城。石城周長三里七分,設(shè)城門、城樓各四,炮臺八座,城內(nèi)諸般官廨齊備。都江廳所轄地界“廣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間,城內(nèi)再建文昌閣、關(guān)帝廟、城隍廟、萬壽宮等,時“商旅出于途,漢苗雜于市”,廳城已成為都柳江上游一帶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mào)重鎮(zhèn)。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zhèn)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立于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墻殘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jié)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復復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lǐng)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其根據(jù)地便設(shè)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shù)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zhàn)持續(xù)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zhàn)場,昔日帳前鳴戰(zhàn)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jù)《三都縣志》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nèi)常住人口約1800余戶,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jīng)商、務農(nóng)和從事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戰(zhàn)亂結(jié)束后,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xiāng)義冢”即“萬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結(jié)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shù)厥考澦ā?jù)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nèi)外,尸骸遍野”,十余年無人拾撿,墓內(nèi)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shù)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shù)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qū)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yún)^(qū)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shù)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nèi)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shè)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zhàn)事起后,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zhàn)亂結(jié)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shù)民族子弟。直到后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zhèn)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nèi)W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里有淡淡桂香彌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shù)民族的后裔,誰家爺爺?shù)臓敔攣碜在M、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fā)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1.“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里“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nèi)容?請結(jié)合全文分條概括。(6分)
                                 ▲                                     
                                 ▲                                     
2.請解釋第⑦節(jié)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6分)
                                 ▲                                     
                                 ▲                                     
3.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                                     
                                 ▲                                     
                                 ▲                                     
4.第⑥節(jié)中,對于“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6分)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試題。

斑駁都江鎮(zhèn)

張勁

①21世紀的皮鞋叩擊在18世紀的石板路上,踏響的并非都是歷史的回聲。這取決于歷史對于現(xiàn)實的觸發(fā),以及來訪者對于歷史的興趣。

②我們在三都縣都江鎮(zhèn)上流連。裝飾一新的音響店里,正播放著愛死愛活的流行歌曲;繽紛的時裝鋪面,正叫賣著綠肥紅瘦的女裙男衫;延伸出去的街面上,正斑駁著汽車、拖拉機和摩托車留下的車轍、油跡……古鎮(zhèn)已興奮在時尚之中。當時尚在歷史上面趾高氣揚的時候,歷史索性埋下頭去,閉目養(yǎng)起神來。

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街身已經(jīng)凹陷,一如老人癟皺的臉,五官歪斜,但鱗次櫛比的木房、磚房仍頑強而艱難地撐持著,關(guān)閉了近三個世紀的嘴角,默守著心中的萬語千言。雍正九年(1731年),實行“改土歸流”的清政府,曾在這里設(shè)立都江廳,建筑城垣,駐扎綠營兵鎮(zhèn)守。廳城初為土城,為防止苗民造反,兩年后改為石城。石城周長三里七分,設(shè)城門、城樓各四,炮臺八座,城內(nèi)諸般官廨齊備。都江廳所轄地界“廣七十里,袤一百八十里”。至乾隆年間,城內(nèi)再建文昌閣、關(guān)帝廟、城隍廟、萬壽宮等,時“商旅出于途,漢苗雜于市”,廳城已成為都柳江上游一帶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mào)重鎮(zhèn)。 

④如今,270多年時光流去,古鎮(zhèn)只剩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和一小段城墻遺跡了。立于城樓之上,四顧蒼茫。迎接我們這些隔世目光的,除了山坡下的都柳江水,四面的層巒疊嶂,剩下的便是秋陽與秋風了。秋陽下的斷墻殘垣,像一截干枯的蛇蛻,蜷伏在叢莽之中,任憑著野草、荊棘的蔓延與承包。浩蕩秋風頻頻入懷,它在向來客表示禮節(jié)性問候的同時,也在反反復復地敘說著一個主題——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故事。

⑤清咸豐五年(1855年),本地苗族首領(lǐng)羅光明等人在太平天國運動影響下,組織“齋教”義軍,反抗清政府的暴虐統(tǒng)治,其根據(jù)地便設(shè)在附近大坪山上。義軍數(shù)次攻克都江廳城及周邊州、縣,拉鋸戰(zhàn)持續(xù)了十六年之久,至同治十年(1871年)方告失敗。我們腳下便是當年的古戰(zhàn)場,昔日帳前鳴戰(zhàn)馬,今朝城下泣秋蟲,那些紛紜殺氣,淋漓鮮血,早都交與冷月秋風了。據(jù)《三都縣志》等資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上江城內(nèi)常住人口約1800余戶,6000余人,有地方官吏、綠營兵士及其家屬,也有經(jīng)商、務農(nóng)和從事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市民。綠營兵士、商販,多為江西、湖廣等外籍漢人,家屬和普通市民則多為本地漢人和世居的少數(shù)民族同胞。戰(zhàn)亂結(jié)束后,只見“田地荒蕪,人煙蕭索,枯骨枕野,慘不堪言”,于是便有了后繼官員的治理,有了“城鄉(xiāng)義!奔础叭f人墳”的誕生。

⑥“萬人墳”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結(jié)的痂。它不高大,卻甚有名,圓形土丘掩映在松柏叢中,站立成南門外的一道特別的風景。墳墓為同治十二年(1873年)地方官吏配合當?shù)厥考澦。?jù)碑文顯示,當時“城廂內(nèi)外,尸骸遍野”,十余年無人拾撿,墓內(nèi)所葬,乃收集來的“枯骨數(shù)十擔”。引起我興趣的是,這數(shù)十擔枯骨,有陣亡的綠營兵官軍,有無辜市民,也有不少起義軍將士,而墓碑上皆以“萬古流芳”頌之,以“祭掃維新”、“體魄長存”悼之。這種不分敵我、不問民族、不管階級、不計尊卑貴賤,無論生前怎樣,死后都被定格在同一座墳墓里的做法,是因為白骨纏野,確實難以區(qū)分所致,還是因為本就不想?yún)^(qū)分,一律皆視之為大清子民,同墓合葬,以顯示勝利者的大度仁心所致……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

⑦“萬人墳”不遠的岡巒上,有民族小學一所,小學就建在當年都江廳通判衙門的舊址上。它三重石階引路,一對石獅把門,居高而立,面對碧水青山,氣勢仍頗為雄壯。學校前身原為廳城義學,開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當時貴州巡撫奏準辦“苗疆義學”,計劃吸收苗、水等少數(shù)民族子弟入學,除武力征服外,再施以文治教化。但義學所收實際只為城內(nèi)綠營官兵子弟和外籍商販子弟,與原來的設(shè)想大相徑庭。到咸豐五年,羅光明義軍反清戰(zhàn)事起后,義學也就停辦了。至戰(zhàn)亂結(jié)束,“萬人墳”修建之時,也恰是義學恢復之日。因此,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此時義學的學生,有廳城官兵、居民的子弟,也有附近村寨的少數(shù)民族子弟。直到后來義學被新式小學取代,學校歷史也與都江古鎮(zhèn)一樣地久長。

⑧我們?nèi)W校參觀時,適逢學生中午放學。下課的鐘聲在空氣中敲出了層層漣漪,秋風里有淡淡桂香彌漫。學生們正是花季少年,個個都出落得活潑可愛。他們誰是綠營官兵的子孫,誰是本地少數(shù)民族的后裔,誰家爺爺?shù)臓敔攣碜在M、湘、蜀、桂、粵,誰家奶奶的奶奶來自水、苗、瑤、侗、布依,不但我們弄不清楚,就連他們自己也不十分明白。時代的發(fā)展,民族的融合,已如山腳下的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

(選自《散文選刊》2008年第11期)

“穿過古舊的城門洞,步入老城的上江街,我們才聽到了歷史的短嘆長吟”,這里“歷史的短嘆長吟”包括那些內(nèi)容?請結(jié)合全文分條概括。

                                  ▲                                     

                                  ▲                                     

請解釋第⑦節(jié)中“前者恰似一部舊書的后記,而后者,則如一冊新著的序言了”一句的具體含義。

                                  ▲                                     

                                  ▲                                     

在文章最后作者提到都柳江水,“只見到它奔騰不息,而無法確知其沿途經(jīng)歷了多少坎坎坷坷,接納了多少山溪流泉了”,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                                      

                                  ▲                                     

第⑥節(jié)中,對于“萬人墳”做法的原因,作者說“這就只好交給歷史學家去研究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