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使至塞上》這首詩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A.首聯(lián)中的“屬國”,是典屬國的簡稱,本為秦漢時官名,這里代指使臣,是王維自指。“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B.頷聯(lián)中的“征蓬”富有含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
C.頸聯(lián)中的“孤”“直”與“落”“圓”等詞對仗整齊,前后呼應,寫出了詩人對塞外的奇特壯麗風光、雄渾開闊的意境的無奈,因為它與詩人孤寂情緒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D.這首詩巧妙地將激憤、抑郁、孤寂情緒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說王維的創(chuàng)作“詩中有畫”,名不虛傳。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
對《使至塞上》這首詩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使至塞上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A.首聯(lián)中的“屬國”,是典屬國的簡稱,本為秦漢時官名,這里代指使臣,是王維自指!熬友印,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B.頷聯(lián)中的“征蓬”富有含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
C.頸聯(lián)中的“孤”“直”與“落”“圓”等詞對仗整齊,前后呼應,寫出了詩人對塞外的奇特壯麗風光、雄渾開闊的意境的無奈,因為它與詩人孤寂情緒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D.這首詩巧妙地將激憤、抑郁、孤寂情緒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說王維的創(chuàng)作“詩中有畫”,名不虛傳。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3屆溫州育英實驗學校初二實驗班秋季9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薄搬纷诜蛉绾,齊魯青未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鐵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
2..對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
3..文中畫線處填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2分)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
4..作者在文中對哪些觀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分點列出這些觀點。(4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溫州育英實驗學校初二實驗班秋季9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10分)
境與象 袁行霈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或以為“意境”一詞創(chuàng)自王國維,其實不然。早在王國維提倡意境說之前,已經有人使用意境一詞,并對詩歌的意境作過論述。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拋開王國維的意境說,但也不可為它所困。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聯(lián)系古代文藝理論,我們可以在廣闊的范圍內總結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意境的藝術經驗,探索古典詩歌表現意境的藝術規(guī)律,為今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提供有益的借鑒。
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謂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交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這四個字本沒有什么不好,也許因為用濫了,反給人以膚淺的感覺。我所說的“主觀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個性等許多因素。所以我有時索性用“情志”這個提法。我所謂“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種,這是常識:無須贅言。至于意境相加則是一種很膚淺的說法,任何一部辭典,也不會把“交融”解釋為“相加”。意與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這個“意境”是一個新的生命,不明白這一點,就很難討論關于意境的其他問題了。
這里還有一個境和象的關系問題。劉禹錫所謂“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發(fā)揮。然而,只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繹),聯(lián)系自己欣賞詩歌的心理活動來考察這個問題,就不難發(fā)現,境和象的關系并不這樣簡單,對劉禹錫這句話的發(fā)揮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論境與象的關系,首先應當承認境生于象,沒有象就沒有境。劉禹錫雖然說“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認這一點。細讀其《董氏武陵集紀》全文,其中有一段話稱贊董鋌的詩:“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鍛煉元本,雕礱(lóng磨)群形,糾紛舛(chuǎn錯誤,錯亂)錯,逐意奔走!笨梢妱⒂礤a也十分重視象的攝取與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個個象的和,而是一種新的質。意境超出于具體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猶如從地面飛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圍的東西包圍著、壅塞著,所看到的是一些具體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廣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體景物的一片氣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借用這兩句詩可以說明超乎象而進入境的情況。沒有大地就沒有飛升的起點,但不飛離地面也不能進入意境。善于讀詩和鑒賞詩的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讀詩進入意境的時候,自己的心好像長上了翅膀,自由地飛翔于一個超越時空的無涯無涘的世界之中。
所謂境超乎象,并不意味著意境的形成必須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確,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幾近之。但中國一向對意象的理解卻不限于此,那種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國詩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諸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薄按竽聼熤保L河落日圓!薄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薄凹娂娔貉┫罗@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薄皹谴寡┕现薅桑F馬秋風大散關!币陨线@些最見意境的詩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講的意象硬搬過來套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意境上,總顯得不那么合身。
總之,境與象的關系全面而確切的表述應該是: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組合之后的升華。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為云,則有了云的千姿百態(tài)。那飄忽的、變幻的、色彩斑斕、千姿百態(tài)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詩的意境。這恐怕是每一個善于讀詩,可以與之談詩的人都會有的體驗。
【小題1】.下列說法,與文章內容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 )
A.詩歌的意境不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境的簡單組合,而是兩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讓讀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審美境界。 |
B.談論境和象的關系,必須承認“境生于象”;而劉禹錫所說的“境生于象外”,是否認了“沒有象就沒有境”這個關系。 |
C.大凡善于讀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詩歌的意境,恰如廣袤無垠的世界,讀者的心就如長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間。 |
D.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論來解釋和欣賞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顯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 |
A.引用“心源為爐,筆端為炭……逐意奔走”,意在證明長期以來人們對劉禹錫“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發(fā)揮是正確的。 |
B.借用杜甫“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兩句詩,意在形象地闡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這一詩歌意境鑒賞理論。 |
C.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最見意境的詩句,是為了說明中國古典詩歌在意境創(chuàng)造方面的資源是豐富多樣的。 |
D.用“意象好比細微的水珠,意境則是飄浮于天上的云”這一比喻是為了形象描述詩歌意象審美活動時的心理體驗。 |
A.境生于象外 | B.境超乎象 |
C.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 D.一個個象的和即境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月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