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劃線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人皆得以隸使之——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B、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以旌其所為——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 C、殫其地之出——爾安敢輕吾射 D、四方之民獸奔鳥竄——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4屆浙江省高一下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5分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解釋文中劃線的詞語(4分)
①視 ( ) ②暴( )
③遇( ) ④屈( )
2.下列句子劃線的詞與“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談笑以死 |
B.?dāng)抠D財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
D.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3.下列各項中,劃線詞語的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 )(2分)
例句:人皆得以隸使之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D.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不同類的一項是( )(2分)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義暴于朝廷 |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 |
5.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文段將“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對比,將假設(shè)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與現(xiàn)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作對比,將“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茍且偷生、輕如鴻毛與五人仗義而死、重于泰山作對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強化了文章的主題。 |
B.“四方之士”“過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是為了表現(xiàn)對“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們學(xué)習(xí)的崇高感情。號召人們向“五人”學(xué)習(xí),繼續(xù)跟閹黨余孽作斗爭,正是張溥寫《五人墓碑記》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題,這個主題,本身就包含著許多對比的因素:“死”與“生”,當(dāng)然是對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輕”,有“匹夫”就有“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以至“高爵顯位”,這里都有強烈的對比。 |
D.《五人墓碑記》并不孤立歌頌五人。作者在對比中,指斥了閹黨,暴露批判了“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高爵顯位”等;在映襯中,贊美了周順昌,肯定了“郡之賢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這一系列的對比和映襯,才充實了歌頌“五人”的思想內(nèi)容,加強了歌頌“五人”的藝術(shù)力量。 |
6.、翻譯 3分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談笑以死 | B.?dāng)抠D財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 D.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D.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義暴于朝廷 |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 |
A.文段將“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對比,將假設(shè)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與現(xiàn)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作對比,將“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茍且偷生、輕如鴻毛與五人仗義而死、重于泰山作對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強化了文章的主題。 |
B.“四方之士”“過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是為了表現(xiàn)對“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們學(xué)習(xí)的崇高感情。號召人們向“五人”學(xué)習(xí),繼續(xù)跟閹黨余孽作斗爭,正是張溥寫《五人墓碑記》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題,這個主題,本身就包含著許多對比的因素:“死”與“生”,當(dāng)然是對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輕”,有“匹夫”就有“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以至“高爵顯位”,這里都有強烈的對比。 |
D.《五人墓碑記》并不孤立歌頌五人。作者在對比中,指斥了閹黨,暴露批判了“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高爵顯位”等;在映襯中,贊美了周順昌,肯定了“郡之賢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這一系列的對比和映襯,才充實了歌頌“五人”的思想內(nèi)容,加強了歌頌“五人”的藝術(shù)力量。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xué)年浙江省溫州四中高一下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5分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小題1】解釋文中劃線的詞語(4分)
①視 ( ) ②暴( )
③遇( ) ④屈( )
【小題2】下列句子劃線的詞與“亦以明死生之大”中“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談笑以死 | B.?dāng)抠D財以送其行 |
C.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 D.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A.亦以明死生之大 | B.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 |
C.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 | D.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
A.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B.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
C.忠義暴于朝廷 | D.趙嘗五戰(zhàn)于秦 |
A.文段將“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對比,將假設(shè)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與現(xiàn)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作對比,將“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茍且偷生、輕如鴻毛與五人仗義而死、重于泰山作對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強化了文章的主題。 |
B.“四方之士”“過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是為了表現(xiàn)對“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們學(xué)習(xí)的崇高感情。號召人們向“五人”學(xué)習(xí),繼續(xù)跟閹黨余孽作斗爭,正是張溥寫《五人墓碑記》的目的。 |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題,這個主題,本身就包含著許多對比的因素:“死”與“生”,當(dāng)然是對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輕”,有“匹夫”就有“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以至“高爵顯位”,這里都有強烈的對比。 |
D.《五人墓碑記》并不孤立歌頌五人。作者在對比中,指斥了閹黨,暴露批判了“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縉紳”“高爵顯位”等;在映襯中,贊美了周順昌,肯定了“郡之賢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這一系列的對比和映襯,才充實了歌頌“五人”的思想內(nèi)容,加強了歌頌“五人”的藝術(shù)力量。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庭,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杜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對下列加粗、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大閹亦逡巡畏義 (猶疑不決)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裝瘋狂)
C.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古時編制戶口,十家為“伍”)
D.又有剪發(fā)杜門 (閉門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劃線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不相同的是(。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書而投繯道路
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劃線詞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B.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C.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D.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僦伊x暴于朝廷 ②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
A.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B.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C.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D.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5.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段表達(dá)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貴,顯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闡明五人之死的巨大價值。
C.第一段敘議結(jié)合,以議為主,使文章不僅具有說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如把“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五人“激昂不顧”對比,突出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庭,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故予與同杜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對下列加粗、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大閹亦逡巡畏義 (猶疑不決)
B.佯狂不知所之者 (假裝瘋狂)
C.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 (古時編制戶口,十家為“伍”)
D.又有剪發(fā)杜門 (閉門不出)
2.下列句子加粗、加下劃線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不相同的是(。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B.不然,令人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牖之下
C.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D.待圣人之書而投繯道路
3.對下列句子中加粗、加下劃線詞意義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B.①②兩個“發(fā)”字相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C.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不同
D.①②兩個“發(fā)”字不同,③④兩個“之”字相同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
、僦伊x暴于朝廷 ②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
A.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B.①忠義暴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C.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受過詩書的教誨
D.①忠義顯露在朝廷上 ②從來沒有聽說《詩經(jīng)》《書經(jīng)》的教誨
5.下面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段表達(dá)了五人之死的崇高和可貴,顯示出五人之死的重大意義。
B.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中心,闡明五人之死的巨大價值。
C.第一段敘議結(jié)合,以議為主,使文章不僅具有說服力,更具有感染力。
D.第二段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如把“高爵顯位”之人的“辱人賤行”與五人“激昂不顧”對比,突出五人“榮于身后”的顯耀。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新編中學(xué)同步習(xí)題與解答(高一·下) 題型:048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復(fù)庵記顧炎武
??歸中涓(太監(jiān))范君養(yǎng)民,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道士代稱)。數(shù)年,始克結(jié)廬于西峰之左,名曰復(fù)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環(huán)山之人皆信而禮之。而范君固非方士(古代稱從事求仙、煉丹的人)者流也。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jīng)史,多所涉獵,為東宮(封建時代太子住的地方,借指太子)伴讀。方李自成之挾東宮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棄其家走之關(guān)中,將盡厥職焉。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懸崖之顛,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于官,不隸于宮觀之籍。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余嘗一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一曲,綿上之山,出沒于云煙之表,如將見之。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作此記,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1.請給第三段劃曲線的部分加上標(biāo)點符號。
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
2.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涉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以崇幀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中的“以”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B.以是人多以假余
C.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
D.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4.與“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中的“流”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B.三教九流
C.流芳百世
D.流離失所
5.與“名曰復(fù)庵”中“名”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C.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D.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E.名聞天下
F.名山大川
G.不名一錢
6.與“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中的“從”字的意義相同的項有
[ ]
A.戰(zhàn)則請從
B.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C.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D.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
E.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F.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G.投筆從戎
H.從未謀面
I.隨從數(shù)十人
7.與“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中“遂”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一念未遂,反花了錢,送了命
B.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C.遂心如愿
D.半身不遂
8.請按“之”的意義和用法對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進(jìn)行兩次篩選。
A.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B.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
C.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
D.作此證,留之山中
E.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
第一次篩選________;第二次篩選________
9.與“環(huán)山之人皆信而禮之”中“禮”的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 ]
10.將下列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余嘗一宿其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與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從第一段文字看,范養(yǎng)民具有哪幾個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范養(yǎng)民徒步到華山做道士的主要原因是
[ ]
A.追隨明太子及二王,以盡臣子的職責(zé)。
B.追尋太子及二王未果。
C.華山風(fēng)景優(yōu)美,生活方便。
D.華山地方偏僻,不納稅,不受任何制約,是做隱士的好去處。
E.華山附近的百姓民風(fēng)淳樸,樂于助人。
13.從第二段文字看,華山具有哪幾方面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用雙豎線為第三段文字劃分層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請將劃分結(jié)果在上面橫線上寫出。
15.對本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本文第一段交代了范君入華山為黃冠的原因及其品德、風(fēng)貌。
B.本文第二段交代了復(fù)庵三間房子朝向東方,其目的是為了觀看日出方便。
C.第三段文字共用了兩個典故,是為了借古之賢人贊范君的志向,表達(dá)作者復(fù)國的愿望。
D.第三段文字結(jié)尾處乃點睛之筆,說明作《復(fù)庵記》的目的是為了藏之名山,傳之后人,讓后來者繼承并發(fā)揚范君之志。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zé)。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qū),雪九廟之恥,復(fù)高祖之業(yè),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fù)何憾哉!復(fù)何憾哉!
(乙)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君親其謂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視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牗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蹈死不顧,亦曷故哉(顧:回頭)B.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修:整治)
C.視五人之死,視重固何如哉(視:比較)D.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抵:頂替)
下列加點字意義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義暴于朝廷/暴霜露,斬荊棘
C.以父母之遺體行殆/進(jìn)退不由,殆例送死
D.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亂易整,不武
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夫晉,何厭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D.君親其謂予何/吾其還也
加點字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B.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C.從王于師,以為前驅(qū)D.大閹亦逡巡畏義
翻譯文中劃線句子。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2013屆浙江省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卷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嗚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求乎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為子,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zé)。將請罪于君,君不許;請罪于母,母不許;請罪于先人之墓。生無以救國,死猶為厲鬼以擊賊,義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以為前驅(qū),雪九廟之恥,復(fù)高祖之業(yè),所謂“誓不與賊俱生”,所謂“鞠躬盡力,死而后已”,亦義也。嗟夫!若予者,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雖浩然無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君親其謂予何?誠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見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復(fù)何憾哉!復(fù)何憾哉!
(乙)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xùn),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且矯詔紛出,鉤黨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大閹亦逡巡畏義,君親其謂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觀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而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視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榮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lǐng),以老于戶牗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蹈死不顧,亦曷故哉(顧:回頭)B.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修:整治)
C.視五人之死,視重固何如哉(視:比較)D.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抵:頂替)
2.下列加點字意義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義暴于朝廷/暴霜露,斬荊棘
C.以父母之遺體行殆/進(jìn)退不由,殆例送死
D.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亂易整,不武
3.加點虛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A.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夫晉,何厭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D.君親其謂予何/吾其還也
4.加點字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B.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C.從王于師,以為前驅(qū)D.大閹亦逡巡畏義
5.翻譯文中劃線句子。(4分)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蹈死不顧,亦曷故哉(顧:回頭) | B.修我戈矛,從王于師(修:整治) |
C.視五人之死,視重固何如哉(視:比較) | D.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抵:頂替) |
A.然微以自文于君親/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忠義暴于朝廷/暴霜露,斬荊棘 |
C.以父母之遺體行殆/進(jìn)退不由,殆例送死 |
D.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亂易整,不武 |
A.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夫晉,何厭之有 |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
C.將無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
D.君親其謂予何/吾其還也 |
A.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 | B.卒以吾郡之發(fā)憤一擊 |
C.從王于師,以為前驅(qū) | D.大閹亦逡巡畏義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