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的加粗詞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余馬于蘭皋兮

A.鷙鳥之不
B.伏清白以直兮
C.心而抑志兮
D.余冠之岌岌兮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句中的加粗詞活用方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余馬于蘭皋兮
A.鷙鳥之不
B.伏清白以直兮
C.心而抑志兮
D.余冠之岌岌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北京期末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寧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xiāng)人目為“小韓子!遍L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嘗臥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倍Y遣還。后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輒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詔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shù)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zhàn)江上,勝負未可知也。”帝遣慶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說。燕王不聽。帝命諸將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zhàn)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復。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丑,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zhí)下獄。
  先是,朱棣發(fā)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背勺骖h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毙⑷嬖唬骸俺赏醢苍?”成祖曰:“彼自焚死!毙⑷嬖唬骸昂尾涣⒊赏踔樱俊背勺嬖唬骸皣囬L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敝扉ε葜T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明史·卷一百四十一》)
1.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漢中教授     除:授職
B.國家大政事咨之  輒:總是
C.姚廣孝以孝孺為  托:推托
D.勿殺之      幸:希望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日,孝孺被執(zhí)下獄  先,朱棣發(fā)北平
B.又薦召至      孝孺力請守京城待援兵
C.召使講解      事不濟
D.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勸帝他幸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孝孺常把宣明仁義之道、達到太平之境當作自己的責任
B.燕兵起,廷議討之,詔檄皆出其手
   燕軍起兵后,在朝堂上商討,詔令、檄文都出于方孝孺之手
C.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shù)日,東南募兵漸集
   派人以割地(向燕王)許諾,拖延幾天,東南方征募的軍隊會漸漸匯集
D.北軍不長舟楫,決戰(zhàn)江上,勝負未可知也
   北方軍隊不擅長駕舟操楫,(兩軍)決戰(zhàn)于江上,勝負還是難見分曉的
4.下列語句全都表現(xiàn)方孝孺“忠誠”精神的一組是(  )
①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
②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
③即事不濟,當死社稷
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
⑤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
⑥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④⑥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方孝孺出身官宦之家,年幼時機敏,讀書勤奮;成年后跟從宋濂學習,宋濂門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
B.方孝孺因推薦被太祖召見,太祖建議皇太子應當用他用到老,后來他被仇家連累被捕,太祖見其名立刻將之釋放。
C.惠帝命諸將把舟船和軍隊聚集在江上,想與燕王決一死戰(zhàn),但陳瑄此時率領戰(zhàn)艦降燕,燕兵于是成功渡江。
D.姚廣孝曾建議成祖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就絕跡了,可成祖陽奉陰違,假意應承,最終下了毒手。
6.本文中,方孝孺最終選擇“慨然就死”,體現(xiàn)了他貫徹一生的精神追求,他的精神追求是什么?請從文中舉一例加以說明,并結(jié)合你的閱讀經(jīng)驗或當下的社會生活談談自己的領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設計必修五語文語文版 語文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也許《魯濱遜漂流記》是一個恰切的例證。它是一部杰作,它之所以是杰作,主要是因為作者從始至終堅持他自己的透視感。為此,他處處使我們受挫,受嘲弄。讓我們大體上看看本書的主題,把它和我們的先人之見加以比較。我們知道,這是寫一個人在經(jīng)歷了多次危險和冒險之后,孤身一人被棄于一個荒島的故事。僅僅這一暗示——危險,孤獨,荒島——就足以引起我們的向往,期待著在世界邊緣一個遙遠的地方;日出和日落;一個同人類隔絕的人,孤獨地思考著社會的本質(zhì)和人們的奇風異俗。在翻開本書之前,也許我們就已經(jīng)把期望它給我們的那種愉快模糊地勾畫出來。我們讀下去,讀每一頁我們都受到粗暴的頂撞。沒有日落日出;沒有寂寞,沒有人。相反,只有一個大瓦罐擺在我們面前。即是說,我們得知那是一六五一年九月一日。主人公的名字叫魯濱遜·克羅索;他的父親害痛風。顯而易見,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F(xiàn)實,事實,實質(zhì)將支配以下整個故事。我們必須趕快徹底改變我們的勾畫:大自然必須收起她那燦爛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賞賜者;人必須貶為奮斗的自我保護的動物;上帝萎縮為行政長官,他那實在的,還有點硬的寶座,在僅僅稍高于天邊的地方。我們每次出動搜尋關于這些透視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無情的常識的斷然拒絕。魯濱遜想到上帝:“有時,我告誡自己,蒼天為什么這樣完全毀了它的生靈——但總有什么東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這些想法!鄙系鄄淮嬖。他想到自然,田野“裝飾著野花和青草,到處都是繁茂的樹林”,但是樹林的重要之處,在于它庇護大量可以馴養(yǎng)、可以教它說話的鸚鵡。大自然不存在。他考慮他打死的人。應當馬上把他們埋了,這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們在太陽下曝曬,不久就會發(fā)臭”。死亡不存在。除了一個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即是說,最后我們不得不扔掉我們自己的先人之見,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給我們的東西。

  那么,讓我們回到開頭處,再重復一遍,“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約克城一個體面人家”。沒有比這一句更平易,更實際的開頭。我們清醒地受其引導,去思考井井有條的勤奮的中產(chǎn)階級生活的種種福分。他讓我們相信,出生于英國中產(chǎn)階級最幸運。顯貴們可憐,窮人也一樣;這兩種人都不免心神不寧,憂慮不安;處于卑微與顯貴之間的中間地位最好;它的優(yōu)點——有節(jié)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過?墒,一個中產(chǎn)階級青年倒了霉竟然傻里傻氣迷上了冒險,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1)

下面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

A.

作者如果要從始至終堅持他自己的透視感,他就必須處處使讀者受挫,受嘲弄。

B.

“魯濱遜想到上帝:‘有時,我告誡自己,蒼天為什么這樣完全毀了它的生靈——但總有什么東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薄翱傆惺裁礀|西”是指魯濱遜心中的信仰,篤信上帝存在,上帝是他的精神支柱!吧系鄄淮嬖凇敝皇侵干系鄞嬖谟谛,與前文并不矛盾。

C.

透視法則就是讓讀者擯棄幻想、浪漫、愉悅,以痛苦的心態(tài)來閱讀作家的作品。

D.

“最后我們不得不扔掉我們自己的先人之見,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給我們的東西!敝匀绱耍俏覀冊陂喿x過程中,新舊思維交鋒,從拒絕到接受,被笛福的思想潛移默化了。

(2)

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

A.

如果不用透視法則來創(chuàng)作《魯濱遜漂流記》,那么從當時英國文壇流行的文風來看,這部小說很有可能有浪漫的氣息、溫暖碧綠的田野、上帝與主人公的神人交流等情景。

B.

魯濱遜埋葬亡者首要不是從道德角度出發(fā),而是認為“因為他們在太陽下曝曬,不久就會發(fā)臭”?梢娫诠陋毜膷u嶼上,生存成了第一要素,但這絕不是道德淪喪。

C.

“倒了霉”“傻里傻氣”“令人遺憾”等詞語其實是反語,是對魯濱遜雖為中產(chǎn)階級一員,卻有勇于探險、冒險進取精神的褒揚與肯定!

D.

“上帝萎縮為行政長官,他那實在的,還有點硬的寶座,在僅僅稍高于天邊的地方!币庠诟嬖V讀者,上帝是存在的,為了憐憫孤獨的魯濱遜,屈尊降位,在天邊抬眼可見,只要心中有上帝。

(3)

“我們每次出動搜尋關于這些透視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無情的常識的斷然拒絕!薄皵嗳痪芙^”應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即是說,最后我們不得不扔掉我們自己的先人之見,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給我們的東西。”這里的“愿意給我們的東西”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原文中有一句話說“死亡不存在”,作者為什么這么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導學與測試 語文高中三年級(第二學期) 題型:048

論 快 樂

錢鐘書

  在舊書鋪里買回來維尼的《詩人日記》,信手翻開,就看見有趣的一條。他說,在法語里,喜樂一個名詞是“好”和“鐘點”兩字拼成,可見好事多磨,只是個把鐘頭的玩意兒。我們聯(lián)想到我們本國話的說法,也同樣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樂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樂事的飄瞥難留,極清楚地指示出來,所以我們又慨嘆說:“歡娛嫌夜短!”因為人在高興的時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無聊,愈覺得日腳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別慢。德語的沉悶一詞,據(jù)字面上直譯,就是“長時間”的意思!坝肋h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xiàn),并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快過的決不會永久;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在高興的時候,我們空對瞬息即逝的時間喊著說:“逗留一會兒罷!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該向痛苦里去找。不講別的,只要一個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約不來的下午,或者一課沉悶的聽講——這許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嘗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這里,留戀著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快樂在人生里,好比引誘小孩子吃藥的方糖,更像跑狗場里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幾分鐘或者幾天的快樂賺我們活了一世,忍受著許多痛苦。我們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這三句話概括了整個人類努力的歷史。在我們追求和等候的時候,生命又不知不覺地偷度過去。也許我們只是時間消費的籌碼,活了一世不過是為那一世的歲月充當殉葬品,根本不會享到快樂。但是我們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當,我們還理想死后有個天堂,在那里——謝上帝,也有這一天!我們終于享受到永遠的快樂。你看,快樂的引誘,不僅像電兔子和方糖,使我們?nèi)淌芰巳松,而且仿佛釣鉤上的魚餌,竟使我們甘心去死。這樣說來,人生雖痛苦,卻并不悲觀,因為它終抱著快樂的希望;現(xiàn)在的賬,我們預支了將來去付。為了快活,我們甚至于愿意慢死。

  穆勒曾把“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比較。假使豬真知道快活,那么豬和蘇格拉底也相去無幾了。豬是否能快樂得像人,我們不知道;但是人會容易滿足得像豬,我們是?匆姷摹0芽鞓贩秩怏w的和精神的兩種,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的,盡管快樂的原因是肉體上的物質(zhì)刺激。小孩子初生下來,吃飽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雖然它身體感覺舒服。緣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體還沒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狀態(tài)。洗一個澡,看一朵花,吃一頓飯,假使你覺得快活,并非全因為澡洗得干凈,花開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為你心上沒有掛礙,輕松的靈魂可以專注肉體的感覺,來欣賞,來審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將離別時的筵席,隨它怎樣烹調(diào)得好,吃來只是土氣息、泥滋味。那時刻的靈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見陽光,撕去皮的傷口怕接觸空氣,雖然空氣和陽光都是好東西?鞓窌r的你,一定心無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覺快樂,你那時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人同樣心安理得。有最潔白的良心,跟全沒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發(fā)現(xiàn)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一步。發(fā)現(xiàn)這個道理,和發(fā)現(xiàn)是非善惡取決于公理而不取決于暴力,一樣重要。公理發(fā)現(xiàn)以后,從此世界上沒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發(fā)現(xiàn)了精神是一切快樂的根據(jù),從此痛苦失掉它們的可怕,肉體減少了專制。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于是,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所以我們前面說,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譬如從寫《先知書》的所羅門直到做《海風》詩的馬拉梅,都覺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體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樂,從病痛里濾出快活來,使健康的消失有種賠償。蘇東坡詩就說:“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蓖醯ぢ础督袷勒f》也記毛稚黃善病,人以為憂,毛曰:“病味亦佳,第不堪為躁熱人道耳!”在著重體育的西洋,我們也可以找著同樣達觀的人。工愁善病的諾瓦利斯在《碎金集》里建立一種病的哲學,說病是“教人學會休息的女教師”。羅登巴煦的詩集《禁錮的生活》里有專詠病味的一卷,說病是“靈魂的洗滌”。身體結(jié)實、喜歡活動的人采用了這個觀點,就對病痛也感到另有風味。頑健粗壯的十八世紀德國詩人白洛柯斯第一次害病,覺得是一個“可驚異的大發(fā)現(xiàn)”。對于這種人,人生還有什么威脅?這種快樂把忍受變?yōu)橄硎埽蔷駥τ谖镔|(zhì)的大勝利。靈魂可以自主——同時也許是自欺。能一貫抱這種態(tài)度的人,當然是大哲學家,但是誰知道他不也是個大傻子?

  是的,這有點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價。這是人生對于人生觀開的玩笑。

(《寫在人生邊上》,有刪節(jié))

(1)

對全文意思理解、分析有誤的兩項是

A.

文章開篇入題,緊扣“有趣”二字,用維尼的話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見解。

B.

人生是痛苦的,也許永遠的快樂只有死后進入天堂才可能找尋到。

C.

為了快樂的希望,我們要且必須要甘心痛苦、忍受,這正是人類的真正的快樂及其偉大的價值。

D.

只有經(jīng)歷過病痛,品嘗過痛苦,我們才能把忍受變成享受,才能領悟快樂的真諦。

E.

作者博聞強識,古今中外的事例信手拈來,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用充滿情趣的筆觸揭示了人生哲理。

(2)

文中引用穆勒的話,將蘇格拉底和豬進行比較,這樣寫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四段中,作者為什么說“人生雖不快樂,而仍能樂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四段“抱這種態(tài)度的人”是什么樣的人?作者怎樣看這類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從全文看,作者對快樂的理解有哪些?請分條列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讀了此文,你又如何理解“人生的快樂”?請談談你的看法,結(jié)合生活的實際,加以印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高中新教材輔導(高二全一冊) 題型:048

閱讀《涉江》部分段落,回答問題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

1.選出與例句加粗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項。

例句:旦余濟江湘

[    ]

A.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

B.在山水之間。

C.浩浩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

D.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2.下列句子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不同的一項是

[  ]

A.李牧連卻之
B.糞土當年萬戶侯
C.駕青虬兮驂白螭
D.吾從而師之

3.下面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詩人用服飾的奇特、高潔,比喻德行的高潔和志向的遠大。采用了“比”的手法。

B.本段交待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濁”而“莫吾知”的楚國的現(xiàn)實。

C.“重華”即古代的明君舜,該句表現(xiàn)了屈原“賢臣擇主而侍”的思想,并反襯出現(xiàn)實中楚懷王的昏庸。

D.“登昆侖兮食玉英”義同《離騷》中的“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駕青虬,結(jié)重華,游瑤圃等,不僅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崇高的藝術形象,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美好的理想世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學習高手必修三語文人教版 人教版 題型:048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題。

魯迅不應離我們遠去

  有人說,魯迅正在離我們遠去,周作人正在向我們走來。這或許是事實。但我卻并不以為然。我是31年前讀的魯迅,一年前讀的周作人,中間隔了30年。但魯迅仍然離我們很近,周作人仍然離我們很遠。一個人,在他的青年時代,首先讀的是魯迅還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一個時代,是提倡魯迅還是提倡周作人,我想,對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對今日中國青年、今日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更需要的還是魯迅,而不是周作人。

  當然,魯迅與周作人是親兄弟,魯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從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與魯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不僅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的評價,而且是就他們對于中國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意義而言的。魯迅,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驍將,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重鑄者;魯迅所批判的不僅是那一種制度那一個階級那一派文化現(xiàn)象,而且是在幾千年封建文化“醬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籠”扭曲中霉變畸形的民族靈魂。魯迅積其一生之力鑄造中國人的靈魂。他自己也成為我們民族的不朽靈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發(fā)起人,也曾是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淪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傳統(tǒng)的士大夫心態(tài)用沖淡的白話語言去嫻熟地把玩起中國的器物文化來。悠悠五千年,中國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樂衣食居行,隨手拈來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語堂的話說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馬桶先進外,其他別無所長。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學”的青年哪能玩過周作人呢?玩物喪志,周作人最終幾乎是自愿地出賣自己的靈魂,成為民族的罪人并不是偶然。如此一個周作人如何能和魯迅相比呢?

  但正因為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擺在地攤上大暢其銷,因為它好讀——茶余飯后,躺在沙發(fā)上,借周作人之筆觸,摩挲一些小擺設,品味一些小感觸體,驗一下昨日的民族風情,未必不是一件樂事。何況今日玩風甚盛,有閑者甚眾呢?而魯迅是不能躺著讀的。重讀魯迅,我仍然時時如針芒在背,為自己的靈魂所承受著的拷問。中國知識分子都應經(jīng)受魯迅的拷問——因為魯迅本人已經(jīng)千百遍地拷問自己。傳統(tǒng)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積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難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卻是妨害我們民族進取現(xiàn)代文明的痼疾。一個民族具有庸人氣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國人自卑自負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國在普魯士時代曾經(jīng)是庸人氣息彌漫的民族,連歌德都不例外。但經(jīng)過包括馬克思在內(nèi)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學家的批判,經(jīng)過貝多芬這樣偉大的藝術家的陶鑄,百年過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魯迅作為偉大思想家文學家的當代意義正在于此,因為雖然60年過去了,由于種種政治歷史主題的變奏,我們的國民性改造任務還遠沒有完成,毒化我們靈魂的阿Q精神卻仍在蔓延滋生。雖然舞臺上的阿Q已經(jīng)被喜劇家們變成形象委瑣的小丑,在青年觀眾的嘲笑聲中退場了;生活中的阿Q卻西裝革履地作為弄潮英雄閃亮登場了,在人們的歆羨的目光中正臂挽著高學歷“小秘”招搖過市。雖然今日中國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據(jù)說已經(jīng)到了可以說“不”的時代,但從器物文明建設上處處散發(fā)出來的暴發(fā)戶氣息中,從種種時髦的學術論爭和學術命題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與自傲文化心理中,我們?nèi)匀豢梢郧逦匦岢霭主義的味道——今日之新國粹主義不正在國學熱國故熱中瘋長么?物質(zhì)貧乏時的阿Q尚是可憐的,物質(zhì)豐富時期的阿Q卻變得有些可憎。如果我們不能在物質(zhì)文明建設的同時,培育出剛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謙的民族精神,最終,精神的貧乏將使中華民族難以真正崛起。

  當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國畢竟處于歌舞升平的時期。在這樣一個“美酒加咖啡”不再具有亡國意味的時代里,玩物并不可怕,尚古也可尊敬,有些人欣賞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貶低魯迅。尤其作為民族精神體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者的知識分子不能媚俗從眾喪失操守地靠著翻案文章出賣民族的良知嘩眾取寵謀利發(fā)財。在魯迅的偉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遠是一抔黃土。

(1)

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含義。

我是31年前讀的魯迅,一年前讀的周作人。

“讀”的含義是_________

(2)

比較兩個句子的不同,體會表達效果。

A.生活中的阿Q卻出場了。

B.生活中的阿Q卻西裝革履地作為弄潮英雄閃亮登場了,在人們的歆羨的目光中正臂挽著高學歷“小秘”招搖過市。

(3)

第三段說“魯迅作為偉大思想家文學家的當代意義正在于此”,這里的“此”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4)

對這篇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

本文作者針對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一些人欣賞、效尤周作人,而排拒甚至貶低魯迅的現(xiàn)狀,展開議論,闡述了作者的主張:我們“更需要的還是魯迅,而不是周作人”。

B.

“魯迅,不僅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名驍將,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重鑄者;魯迅所批判的不僅是那一種制度那一個階級那一派文化現(xiàn)象,而且是在幾千年封建文化“醬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籠”扭曲中霉變畸形的民族靈魂!弊髡哌\用排比手法,肯定了魯迅先生在鑄造民族靈魂上的巨大貢獻。

C.

文中列舉德國由一個“庸人氣息彌漫的民族”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之一”,有力地證明了知識分子對改造國民性的重要作用。

D.

“在魯迅的偉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遠是一抔黃土。”再次表明作者排拒周作人、贊頌魯迅的觀點態(tài)度。

E.

本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將魯迅、周作人的文風及民族精神的影響作對比,把一般人的觀點與作者的觀點對比,愛憎分明,觀點鮮明,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新疆自治區(qū)會考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題。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神明:人的智慧
B.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騏驥:劣馬
C.駑馬十駕,在不舍——功:成功,成績
D.用心也——躁:浮躁
2.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圣心備
用亡鄭以陪鄰
③蟹六跪二螯
④某所,母立于茲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3.下列對本段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出自荀子的《勸學》。荀子是我國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的思想。
B.本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作者分別從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三個方面進行論證,條理清晰。
C.本段運用了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韻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D.本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例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三句從反面論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兩句則是從正面加以論證。
4.請將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 高一語文 蘇教版(新課標·2004年初審) 蘇教版 題型:048

語段閱讀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

A.

于是焉河伯始其面目 旋:掉轉(zhuǎn)

B.

不見水 端:盡頭

C.

秋水至,百川灌河 時:時間

D.

今睹之難窮也 子:指海神若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中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聞道百,以為莫己

[  ]

A.

徐公不君之美也

B.

使燭之武見秦軍

C.

四方之民歸之,水之歸下也

D.

亡鄭而有益于君

(3)

以下六句話,能夠表示河伯愧疚的一項是(  )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趦蓻邃狙轮g,不辯牛馬、邸奥劦腊,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④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萦谑茄珊硬廊蛔韵病、尥笙蛉舳鴩@

[  ]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⑤

(4)

下列說法與課文的寓義不一致的一項是( 。

[  ]

A.

宇宙之間的“道”是“難窮”的,而人們的認識是有限的。

B.

驕傲自滿來源于思想上的主觀、片面。

C.

胸懷寬闊、志向遠大的人,前程不可估量。

D.

投身生活,擴大視野,不斷實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

(5)

翻譯。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上海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泰山,鴻毛
陳  霽
 。1)我一下車就看見了那些龍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兩邊,有皇家氣派。泰山就在龍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頭,一半是樹,袒露著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厲與霸氣。
 。2)從這里到山頂,十來公里的路程,司馬遷、李白、杜甫之類名人的腳印,早已密密地疊加在六千多級石級上。五六千處石刻擠滿沿途的石壁,隱藏著中華民族一個個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沒有底氣,是不敢厚著臉皮來覲見泰山的。
 。3)游人越來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趕路,所有的人都仰望著山頂。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間接都與一個人有關。
 。4)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頭。
 。5)作為中國最早的職業(yè)教師,孔子讓教育從貴族走向民間,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沒有過時。作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個火炬手,有他點燃火種,領跑,薪火相傳,才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生生不息。作為思想家,“仁者愛人”閃耀著最具普世價值的人道主義光芒。除了孔子,誰還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除了孔子,誰還可以被視為中國的精神符號?
  (6)從登山的第一步開始,石刻就是繞不開的景觀。它們像是人身上過度的文身,沖擊著我們的視覺。
 。7)從古至今的中國人,都喜歡將“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樹上亂刻亂畫。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漢,本來是去寶島為臺灣同胞提振旅游業(yè)做貢獻的,但就是因為骨子里這樣的傳統(tǒng)沉淀太深,也就隨手在臺灣知名的野柳地質(zhì)公園的巖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結(jié)果把老臉丟盡。不過,在巖石上刻字,似乎也應了那句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即便是泰山上那幾千處石刻,也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經(jīng)得起這種誘惑;实蹅,將相們,巡撫、知府甚至縣令們,到了這里都手癢癢地想在泰山寫點刻點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難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們握有大權(quán)。那些題詞,看似深刻,細看也不過是虛張聲勢或者裝腔作勢的空話大話?此圃诙Y贊泰山,實際是想通過對泰山的攀附滿足自己的虛榮。
 。8)但是,泰山上最氣勢磅礴最有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金剛經(jīng)》石刻卻沒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誰?他躲在這藝術巨制的背后,讓我們永遠敬仰。也沒有看見甚至也沒有聽說孔子在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與泰山同在。
 。9)山腳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頂?shù)臋鸦,盛開如雪。
 。10)我找到了“孔子登臨處”,準備從孔子的起點開始與孔子一路同行。但是為了節(jié)約時間,我還是決定從半山腰開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盤才知道泰山的威嚴。才一個多小時,我覺得體能已經(jīng)嚴重透支。這時,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戰(zhàn)極限。望了一眼遠在云端的南天門,更加感到了壓力和威懾。再看一路的游客,個個氣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艱難地挪動腳步。就是下山的人們也是相互攙著攀著,一瘸一拐,甚至還有倒退著走的。 
  (11)我相信,這是人的退化。
  (12)我相信,在兩千五百年前,這里一定沒有整齊的石級,配套的服務,更沒有汽車和纜車。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飛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碩大身板,在泰山崎嶇山道上的移動,是一幅怎樣令人欽慕的風景啊。
 。13)中華五千年文明,孔子總結(jié)了前兩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響了后兩千五百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不但沒有出現(xiàn)第二個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機勃勃原汁原味的學說,卻被歷代統(tǒng)治者反復閹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為已所用,中華文明進化的進程也一次次被內(nèi)亂與外患打斷。歷史已經(jīng)進入二十一世紀,今天,許多人竟還要孔子——一個兩千五百年前的教師、一個生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來為他們眼中中國的一切看不順眼負責。
 。14)孔于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導致中華文明的停滯不前、中國在近代的落后挨打,這是更大的退化。
 。15)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孫后代們。除了孫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樹外,此后的孔子后裔們大都是平庸之輩,坐吃俸祿,不勞而獲。第七十六代嫡孫、衍圣公孔令貽勸袁世凱稱帝,與辮帥張勛結(jié)為異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墮落?鬃樱退砗竽切把苁ス眰,各自在朝著相反的方向飛奔。
  (16)流動的游人成為十八盤活的血肉。借勢于這條飛動的長龍,我終于也有了一個眺望的高度。
 。17)仁者樂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為那時皇帝們還沒有來,詩仙、詩圣們也還沒有來。他們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幾十代以后,才踏著孔子的腳跡來泰山的?鬃拥牡桥R幾乎是前無古人的,他的腳下是一條罕有人跡的道路,他登的還是一座“素”山。
  (18)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終抵達中華文明的人文絕頂,與泰山雙峰并峙,成為一個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們仰望。
 。19)在南天門,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禮。云開霧散的時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顯出原形,山下的泰安城區(qū)也清晰可見。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夢境回到人間。
 。20)我無法理清這里面紛披的哲學和美學的思緒,只是在日觀峰撿起一塊石頭、一小塊閱盡人間滄桑的花崗巖石,放進背包。 
 。21)迎著層層疊疊的山峰和拾階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級上健步如飛。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簡,在前面徐徐展開。我覺得我就是一羽鴻毛,在上面輕輕地飛了起來。
1.第(7)段加粗詞“攀附”在文中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
2.簡要分析第(9)段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對文章理解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寫排列在大道兩邊充滿皇家氣派的龍柱,意在表現(xiàn)泰山的嵯峨、凌厲與霸氣。
B.司馬遷、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們不敢貿(mào)然覲見泰山。
C.孔子由于其學說遭反復曲解、神化,所以不能為今天中國的一切看不順眼負責。
D.第(17)段中的畫線句,是實寫也是虛寫,強調(diào)了孔子的中華文化拓荒者的地位。
E.第(19)段中“洗禮”一詞既指作者為泰山云霧所侵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華。
F.文章重在記游,以作者游覽泰山的蹤跡為線索,完整地交代了游歷泰山的經(jīng)過。
4.第⑥-⑧段作者用“對比”和“類比”的手法來表現(xiàn)對泰山石刻的情感態(tài)度,試作具體分析(各舉一例)。對比:__________________。類比: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段作者說“我相信,這是人的退化”,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  。
6.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自選一個角度對文題“泰山,鴻毛”進行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