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秦王必說見臣 B.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C.愿大王少假借之 D.秦王還柱而走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兗州市2011-201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山東省期中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一)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吳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二)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下列各句加點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可謂智力孤危。 B.期山東為三處。
C.幾何不從汝而也。 D.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下列加點字中詞性活用不同類的一項是
A.憂勞可以興國。 B.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C.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D.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意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①吾見其難為 ②視為止,行為遲
B.①漢軍乃覺之 ②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C.①盤盤焉,囷囷焉 ②得養(yǎng)生焉
D.①提刀而立,為之四顧 ②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下列句子中與“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然今卒困于此。 B.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C.趙嘗五戰(zhàn)于秦。 D.不忍殺之,以賜公。
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能夠跟上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B.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所遇到的對手都被我擊破了,所打擊的敵人都臣服了。
C.與嬴而不助五國也——是因為親附秦國卻不幫助五國。
D.燕趙之君,始有遠略——燕趙兩國的君王,才開始有謀略。
下列對文段內容的分析和概況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項羽帶領八百壯士夜間突圍成功,一路逃亡,又被農夫所騙誤入沼澤,逃到東城縣,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數(shù)千。
B.東城快戰(zhàn)中,項羽明知必死,沒有退縮,愿意拼死決戰(zhàn),這主要表現(xiàn)他知恥重義。
C.文段(二)從“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
D.文段(二)依次從齊燕趙三國分析各自滅亡的原因之后,進一步從反面作假設推論,以證明確實是“不賂者以賂者喪”。
下列各句中對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伶官傳序》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是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嗚呼”起筆,一嘆再嘆,以嘆始終,于反復詠嘆中顯示委婉的韻致。
B.司馬遷寫人物,有時是一場寫多人,有時是連續(xù)集中地寫一人!俄椨鹬馈分袑椨鸬膶懛ㄊ峭ㄟ^三個連續(xù)事件集中表現(xiàn)了他的性格特點。
C.《六國論》首段從論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歷史論文,實際上論古諷今,現(xiàn)實針對性很強。
D.《阿房宮賦》一文文采煥然,使用了許多形象生動的修辭手法,如寫阿房宮的占地之廣、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張的手法,描寫宮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可謂智力孤危。 | B.期山東為三處。 |
C.幾何不從汝而也。 | D.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
A.憂勞可以興國。 | B.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
C.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 | D.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
A.①吾見其難為②視為止,行為遲 |
B.①漢軍乃覺之②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
C.①盤盤焉,囷囷焉②得養(yǎng)生焉 |
D.①提刀而立,為之四顧②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
A.然今卒困于此。 | B.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
C.趙嘗五戰(zhàn)于秦。 | D.不忍殺之,以賜公。 |
A.騎能屬者百余人耳——能夠跟上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
B.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所遇到的對手都被我擊破了,所打擊的敵人都臣服了。 |
C.與嬴而不助五國也——是因為親附秦國卻不幫助五國。 |
D.燕趙之君,始有遠略——燕趙兩國的君王,才開始有謀略。 |
A.項羽帶領八百壯士夜間突圍成功,一路逃亡,又被農夫所騙誤入沼澤,逃到東城縣,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兵數(shù)千。 |
B.東城快戰(zhàn)中,項羽明知必死,沒有退縮,愿意拼死決戰(zhàn),這主要表現(xiàn)他知恥重義。 |
C.文段(二)從“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 |
D.文段(二)依次從齊燕趙三國分析各自滅亡的原因之后,進一步從反面作假設推論,以證明確實是“不賂者以賂者喪”。 |
A.《伶官傳序》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是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全文以“嗚呼”起筆,一嘆再嘆,以嘆始終,于反復詠嘆中顯示委婉的韻致。 |
B.司馬遷寫人物,有時是一場寫多人,有時是連續(xù)集中地寫一人!俄椨鹬馈分袑椨鸬膶懛ㄊ峭ㄟ^三個連續(xù)事件集中表現(xiàn)了他的性格特點。 |
C.《六國論》首段從論古入,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歷史論文,實際上論古諷今,現(xiàn)實針對性很強。 |
D.《阿房宮賦》一文文采煥然,使用了許多形象生動的修辭手法,如寫阿房宮的占地之廣、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張的手法,描寫宮中歌舞的感受使用白描手法。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四川省攀枝花市三中2011-201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秦滅魏,遷咎為家人 遷:放逐,流放 | B.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奪取 |
C.項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 D.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 傳:驛車 |
A.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 | B.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東 |
C.乃進兵擊魏王于臨濟 | D.魏王豹以國屬焉 |
A.(陳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 | B.(魏豹)至國,即絕河津畔漢 |
C.方東憂楚,未及擊(魏豹) | D.遂從(漢王)擊楚于彭城 |
A.作者寫魏豹側重于反復無常,時反時從。酈生說魏豹一節(jié),則通過魏豹之口,道出漢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禮節(jié)”的待人態(tài)度,正與豹之反復叛漢為因果。 |
B.《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寫得悲壯慘烈,從而帶有濃重的悲壯色彩和悲壯的氣氛。魏咎,在兵臨城下的緊迫關頭,他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著想,提出降服條件,談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給人以氣概豪邁、悲壯慷慨的感受。 |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準備立周市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絕不接受,沒辦法陳王立了魏咎為魏王。 |
D.漢王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zhàn)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后,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魏豹者,故魏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時封為寧陵君。秦滅魏,遷咎為家人。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后乃可。”齊、趙使車各五十乘,立周市為魏王。市辭不受,迎魏咎于陳。五反,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于臨濟。魏王乃使周市出請救于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市救魏。章邯遂擊破殺周市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魏豹亡走楚。楚懷王予魏豹數(shù)千人,復徇魏地。項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為魏王。豹引精兵從項羽入關。漢元年,項羽封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
漢王還定三秦,渡臨晉,魏王豹以國屬焉,遂從擊楚于彭城。漢 敗 還 至 滎 陽 豹 請 歸 視 親 病 至 國 即 絕 河 津 畔 漢 漢 王 聞 魏 豹 反 方 東 憂 楚 未 及 擊謂 酈 生 曰 緩 頰 往 說 魏 豹 能 下 之 吾 以 萬 戶 封 若 酈 生 說 豹。豹謝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耳。今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jié)也,吾不忍復見也。”于是漢王遣韓信擊虜豹于河東,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漢王令豹守滎陽。楚圍之急,周苛遂殺魏豹!
(選自《史記 . 魏豹彭越列傳》)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滅魏,遷咎為家人 遷:放逐,流放
B.陳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巡行
C.項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傳詣滎陽,以豹國為郡 傳:乘驛車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陳勝之起王也,咎往從之 B.陳王乃遣立咎為魏王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良乃入,具告沛公
C.乃進兵擊魏王于臨濟 D.魏王豹以國屬焉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陳王)欲相與立周市為魏王 B.(項羽)立豹為魏王
C.方東憂楚,未及擊(魏豹) D.遂從(漢王)擊楚于彭城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魏豹側重于反復無常,時反時從。酈生說魏豹一節(jié),則通過魏豹之口,道出漢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禮節(jié)”的待人態(tài)度,正與豹之反復叛漢為因果。
B.《史記》中的許多故事寫得悲壯慘烈,從而帶有濃重的悲壯色彩和悲壯的氣氛。魏咎,在兵臨城下的緊迫關頭,他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著想,提出降服條件,談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給人以氣概豪邁、悲壯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準備立周市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絕不接受,沒辦法陳王立了魏咎為魏王。
D.漢王從臨晉率兵橫渡黃河,魏豹跟隨著漢王攻打彭城。漢王戰(zhàn)敗,回師滎陽,魏豹請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國后,就馬上斷絕了黃河渡口,背叛了漢王。
5.斷句及翻譯
(1)用“/”給下列一段文字斷句
漢 敗 還 至 滎 陽 豹 請 歸 視 親 病 至 國 即 絕 河 津 畔 漢 漢 王 聞 魏 豹 反 方 東 憂 楚 未 及 擊 謂 酈 生 曰 緩 頰 往 說 魏 豹 能 下 之 吾 以 萬 戶 封 若 酈 生 說 豹。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天下昏亂,忠臣乃見。今天下共畔秦,其義必立魏王后乃可。
②乃徙魏王豹于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新編中學同步習題與解答(高一·下) 題型:048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復庵記顧炎武
??歸中涓(太監(jiān))范君養(yǎng)民,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道士代稱)。數(shù)年,始克結廬于西峰之左,名曰復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環(huán)山之人皆信而禮之。而范君固非方士(古代稱從事求仙、煉丹的人)者流也。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史,多所涉獵,為東宮(封建時代太子住的地方,借指太子)伴讀。方李自成之挾東宮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棄其家走之關中,將盡厥職焉。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懸崖之顛,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于官,不隸于宮觀之籍。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余嘗一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一曲,綿上之山,出沒于云煙之表,如將見之。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作此記,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1.請給第三段劃曲線的部分加上標點符號。
開戶而望大河之東雷首之山蒼然突兀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
2.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1)涉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以崇幀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中的“以”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B.以是人多以假余
C.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
D.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4.與“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中的“流”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B.三教九流
C.流芳百世
D.流離失所
5.與“名曰復庵”中“名”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C.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D.雖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E.名聞天下
F.名山大川
G.不名一錢
6.與“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中的“從”字的意義相同的項有
[ ]
A.戰(zhàn)則請從
B.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C.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D.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
E.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
F.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G.投筆從戎
H.從未謀面
I.隨從數(shù)十人
7.與“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中“遂”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一念未遂,反花了錢,送了命
B.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C.遂心如愿
D.半身不遂
8.請按“之”的意義和用法對下列各句中加粗的“之”字進行兩次篩選。
A.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B.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
C.介子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
D.作此證,留之山中
E.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
第一次篩選________;第二次篩選________
9.與“環(huán)山之人皆信而禮之”中“禮”的活用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 ]
10.將下列文言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余嘗一宿其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與泫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從第一段文字看,范養(yǎng)民具有哪幾個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范養(yǎng)民徒步到華山做道士的主要原因是
[ ]
A.追隨明太子及二王,以盡臣子的職責。
B.追尋太子及二王未果。
C.華山風景優(yōu)美,生活方便。
D.華山地方偏僻,不納稅,不受任何制約,是做隱士的好去處。
E.華山附近的百姓民風淳樸,樂于助人。
13.從第二段文字看,華山具有哪幾方面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用雙豎線為第三段文字劃分層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請將劃分結果在上面橫線上寫出。
15.對本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
A.本文第一段交代了范君入華山為黃冠的原因及其品德、風貌。
B.本文第二段交代了復庵三間房子朝向東方,其目的是為了觀看日出方便。
C.第三段文字共用了兩個典故,是為了借古之賢人贊范君的志向,表達作者復國的愿望。
D.第三段文字結尾處乃點睛之筆,說明作《復庵記》的目的是為了藏之名山,傳之后人,讓后來者繼承并發(fā)揚范君之志。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