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京滬高鐵是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鐵路。結合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1】京滬高鐵經過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中的兩大區(qū)域,其分界線是 ( )
A. 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
B. 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
C. 外流區(qū)和內流區(qū)分界線
D.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2】該線路沿途經過的景觀有 ( )
A. B. C. D.
【答案】
【1】AB
【2】CD
【解析】
【1】讀圖可知,京滬高鐵經過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中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秦嶺、淮河主要是我國四大區(qū)域中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的分界線;是1月0℃等溫線經過的地方;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溫度帶中,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干濕地區(qū)中,濕潤地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的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水稻和小麥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闊葉林的分界線等。故答案選AB。
【2】讀圖可知,A是牦牛,屬于青藏地區(qū);B是新疆的坎兒井,屬于西北地區(qū);C是南方地區(qū);D是黃河,屬于北方地區(qū);京滬高鐵經過我國四大地理區(qū)域中北方地區(qū)和南方地區(qū);該線路沿途經過的景觀有CD.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我國疆域和行政區(qū)劃圖,完成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數(shù)字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稱。
內海:① ,② 。
(2)我國領土的最西端在 省區(qū)(寫全稱)的 高原上。
(3)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區(qū)是 (寫簡稱),其行政中心是 。
(4)我國人口分界線為 省(寫全稱)的黑河——C省的 一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填空題
(1)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_______距離比_______距離縮小的程度。
(2)線段比例尺 千米用數(shù)字式表示是_______。
(3)反應地球的大小的數(shù)據(jù):最大周長(赤道周長): 千米 、
平均半徑: 千米、表面積: 平方千米。
(4)地圖上的方向通常是:上_______,下_______,左_______,右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7年1月9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亞洲季風變遷與全球氣候的聯(lián)系”研究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讀亞洲季風氣候分布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甲地區(qū)河流上游水能資源 (豐富、不豐富),原因是 。
(2)說說乙地區(qū)降水特點并分析原因 。
(3)當丙地區(qū)盛行季風③時,容易出現(xiàn)的氣象災害有
(4)日本海沿岸年平均降雪量在400毫米以上,在日本被稱為“特別豪雪地帶”。試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降雪“特別豪”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圖中信息,完成下列題目。
(1)根據(jù)左圖判斷印度主要位于________帶(溫度帶),地勢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
(2)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印度的水稻和小麥的種植根據(jù)降水和地形的不同,布局在不同的地區(qū),右圖中甲地適合種植________,乙地適合種植________。
(3)印度的首都是________,從經濟發(fā)展水平看,屬于________國家(發(fā)達或發(fā)展中)。
(4)20世紀80年代末,印度的服務外包產業(yè)迅速發(fā)展,被形象地稱為“____________”。印度軟件產業(yè)的發(fā)源地是南部工業(yè)城市________。
(5)印度發(fā)展服務外包產業(yè)有哪些有利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據(jù)圖回答問題.
【1】小林所在地的經緯度是( )
A.20°N,20°E B.20°S,20°E
C.20°N,0° D.20°S,20°W
【2】關于圖中小林和小紅的說法,你的判斷是( )
A.小林的說法是正確的 B.小紅的說法是正確的
C.兩個小朋友都講對了 D.兩個小朋友都講錯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