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列藥品與水接觸后,溫度降低的是(  )
A.燒堿B.硝酸銨C.濃硫酸D.氯化鈉

分析 根據(jù)常見物質(zhì)溶于水的吸熱與放熱現(xiàn)象、溶液溫度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燒堿是氫氧化鈉的俗稱,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溶液的溫度升高,故選項錯誤.
B、硝酸銨固體溶于水吸收熱量,溶液的溫度降低,故選項正確.
C、濃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熱,溶液的溫度升高,故選項錯誤.
D、氯化鈉溶于水溫度幾乎無變化,故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常見物質(zhì)溶于水的吸熱與放熱現(xiàn)象、溫度變化情況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棉花屬于有機合成材料B.洗滌劑能除去油污
C.碳酸鈣可用作補鈣劑D.肥皂水能區(qū)分軟水和硬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在13g鋅粉中加入過量的硫酸銅溶液,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242.2g溶液,生成銅是多少g?則反應前硫酸銅的溶液質(zhì)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0.如圖是密閉體系中某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和“”分別表示微粒.
(1)反應前方框內(nèi)應再填入1個D微粒(填字母).
A、    B、    C、     D、
(2)該反應所屬的基本反應類型是分解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三位同學在課外活動中,對同一混合某溶液進行了檢驗,分別得到檢驗的結(jié)果如表所示.閱讀表格,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同學溶液中檢驗出的物質(zhì)
小明Na2SO4,Na2CO3
小紅Na2SO4,BaCl2,Na2CO3
小軍Na2SO4,NaCl,Na2CO3
A.由于BaCl2和Na2SO4、Na2CO3均不共存,所以小紅的結(jié)論一定是不正確的
B.小明在溶液中加入了足量的稀硝酸,其目的是檢驗CO32-的存在并將其除去
C.小明接下來在溶液中加入了足量的Ba(NO3)2溶液,用來檢驗是否存在SO42-,并將產(chǎn)生的沉淀完全過濾
D.小軍同學在被測溶液中加入了足量的BaCl2溶液,過濾后在濾液中加入硝酸銀溶液后發(fā)現(xiàn)有白色沉淀,說明原溶液中含Cl-,則小明的結(jié)論也是錯誤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qū)σ寻l(fā)現(xiàn)60多種元素的性質(zhì)進行了研究.當元素按照相對原子質(zhì)量遞增的順序排列時,同列或同行元素的密度呈現(xiàn)規(guī)律性的變化,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與相鄰(同列、同行)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也存在一定的關系.據(jù)此他預測了當時還未被發(fā)現(xiàn)元素的某些性質(zhì)并被后來的實驗所證明:
部分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和密度表
元素關系同列元素未知元素X的相鄰元素
元素名稱
相對原子質(zhì)量4088137287075119
密度(克/厘米31.552.603.622.405.895.727.30
(1)由表中同列元素數(shù)據(jù)變化可得出:隨著元素相對原子質(zhì)量增大,元素的密度增大;
(2)現(xiàn)有未知元素X與硅和錫處于同一列且位于兩者之間,與鎵和砷處于同一行且位于兩者之間,則未知元素X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約為7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現(xiàn)有16g Fe2O3和CuO的混合物,進行如下實驗;把混合物全部加入到100克足量的硫酸溶液中,完全溶解后,滴加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為16%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的質(zhì)量與生成沉淀質(zhì)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上述實驗過程中會生成紅褐色沉淀的化學方程式:6NaOH+Fe2(SO43=2Fe(OH)3↓+3Na2SO4
(2)當所加氫氧化鈉溶液質(zhì)量為20g時,混合液中的溶質(zhì)有Fe2(SO43、H2SO4、CuSO4、Na2SO4
(3)求CuO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剛剛結(jié)束的全國兩會與3月15日勝利閉幕,其中環(huán)保是今年兩會的關注問題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的新目標之一是讓農(nóng)民飲用清潔的自來水.自來水消毒過程中常會發(fā)生甲、乙化學反應,其反應的微觀過程可用如圖表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質(zhì)D屬于氧化物B.物質(zhì)C的水溶液pH大于7
C.甲屬于復分解反應D.實驗室可用H2O2和MnO2制取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絕大多數(shù)古代青銅器和銅器上都有綠色斑點,這些綠色斑點是銅長時間和氧氣等物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的銅綠【Cu2(OH)2CO3】,銅綠不穩(wěn)定,受熱后可分解生成三種物質(zhì).為探究銅綠受熱后生成的物質(zhì),小莉同學從某種銅器上取下適量的銅綠,進行實驗.

①連接裝置如圖,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將干燥后的銅綠放入試管A 中加熱.
(1)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防止生成的水冷凝回流炸裂試管.
(2)A裝置中綠色固體逐漸變成黑色.取少量黑色固體放入另一試管中,加入稀硫酸,觀察到黑色固體逐漸溶解,變成藍色溶液.則可推測銅綠分解產(chǎn)物中有氧化銅.
(3)B裝置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可推測銅綠分解產(chǎn)物中有二氧化碳;寫出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4)C裝置中無水硫酸銅變藍色,小莉同學認為銅綠分解產(chǎn)物中有水,但小明同學認為這還不能作出確切的推斷.若要推斷銅綠產(chǎn)物中是否有水,應如何改進實驗裝置?將BC對調(diào).
(5)改進實驗后,無水硫酸銅的顏色變化與(4)仍然相同,試寫出銅綠分解的方程式:Cu2(OH)2CO3$\frac{\underline{\;\;△\;\;}}{\;}$2CuO+CO2↑+H2O.
(6)堿石灰主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