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描述與化學方程式表示一致的是(     )

A.碳在空氣中充分燃燒    C+O2CO

B.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  Fe+CuSO4═Cu+FeSO4

C.鎂帶燃燒   Mg+O2MgO2

D.紅磷燃燒  2P+5O2P2O5


【考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判斷正誤的方法需考慮:應用的原理是否正確;化學式書寫是否正確;是否配平;反應條件是否正確;↑和↓的標注是否正確.

【解答】解:A、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正確的方程式為:C+O2CO2,故A錯誤;

B、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生成硫酸亞鐵和銅,正確的化學方程式應為Fe+CuSO4═FeSO4+Cu,故B正確;

C、鎂帶燃燒生成氧化鎂,正確的方程式為:2Mg+O22MgO,故C錯誤;

D、紅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4P+5O22P2O5,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應用的原理是否正確,然后再根據(jù)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則進行判斷.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裝置能達到實驗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了探究“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做了兩個實驗:CuSO4溶液分別與NaOH溶液、BaCl2溶液反應。實驗結束后將兩實驗中的廢液倒入同一個干凈的燒杯中,充分混合后過濾,得到濾液呈無色。

(1)寫出廢液混合后使濾液變無色時一定發(fā)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 __。

(2)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石蕊溶液仍為紫色,則濾液呈_ __性(填“酸”“中”或“堿”)。

(3)該小組的同學對濾液中溶質的成分繼續(xù)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

【提出問題】濾液中溶質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__ __;猜想Ⅱ__;猜想Ⅲ__ _。

【實驗探究】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實驗①: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純堿溶液,振蕩

無明顯現(xiàn)象

猜想Ⅱ不成立

實驗②:__ __

產(chǎn)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成立

在實驗②的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觀察到酚酞溶液變成紅色。

【交流拓展】要使藍色溶液變成無色,還可以用不同于上述原理的方法,即在藍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__ 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圖是實驗室中用于制取和收集氣體的裝置圖.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要想得到較純凈的氧氣,應選擇的發(fā)生和收集裝置為 (填字母);在發(fā)生裝置的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的作用是  .如用氯酸鉀來制取氧氣,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二氧化錳在反應中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各選項中,解釋與事實不吻合的是(     )

選項

事實

解釋

A

液氧和氧氣都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同種分子的化學性質相同

B

酒精做溫度計的填充物

酒精分子的體積受熱變大,遇冷變小

C

金剛石很堅硬,而石墨卻很軟

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D

食物變質

分子本身發(fā)生了變化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中,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化合物是(     )

A.H2   B.C    C.CO   D.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請從①石墨;②活性炭;③氧氣;④氫氣;⑤二氧化碳;⑥一氧化碳中,選取相應物質的序號填空.

(1)最清潔的燃料是 ;(2)有毒的氣體是

(3)可用于冰箱除異味的是 ;(4)屬于氣體化學肥料的是 ;

(5)用于急救病人的氣體是  ; (6)可作干電池電極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決定元素種類的是

A.質子數(shù)        B.電子數(shù)

C.中子數(shù)        D.最外層電子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小可同學為測定某鐵合金的含鐵量,做了如下實驗,稱取11.4克樣品,放入質量為50.0克的燒杯中,再往燒杯中加入100.0克的稀鹽酸(雜質不與酸反應、不溶于水)并對燒杯進行了四次稱量,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

反應時間

t0

t1

t2

t3

燒杯總質量/g

161.4

161.2

161.0

161.0

求:(1)反應產(chǎn)生的氫氣的質量

(2)該鐵合金中鐵的質量分數(shù)(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