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分)(2012?仙桃)胃潰瘍病人要治療胃酸(主要含稀鹽酸)過多癥不宜服用含NaHCO3的藥片,可服用含Al(OH)3的藥片.則:
(1)胃酸與NaHC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
(2)Al(OH)3與胃酸反應生成AlCl3的化學反應類型是 _________ .
(3)在實驗室里,將含3.9gAl(OH)3的藥片加入到質(zhì)量分數(shù)為3.65%的稀鹽酸中,完全反應時所需稀鹽酸的質(zhì)量為多少克?
(1)NaHCO3+HCl═NaCl+H2O+CO2↑;(2)復分解反應;(3)150g
(1)碳酸氫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2)Al(OH)3與胃酸反應,屬于化合物與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
(3)設完全反應時所需稀鹽酸的質(zhì)量為X
Al(OH)3+3HCl═AlCl3+3H2O
78        109.5
3.9g     3.65%×X
=
X=150g
答:將含有3.9gAl(OH)3的藥片完全反應時所需稀鹽酸的質(zhì)量是150克.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6分)某地1000kg化肥的市場價格是:NH4NO3:1080元,NH4HCO3:330元。
⑴這兩種化肥都含有植物所需要的     元素,施用時不能與      性物質(zhì)混合施用。
⑵NH4HCO3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是                             。
⑶用1000元分別采購這兩種化肥,購得          含的有效成分比較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為了對海水中的氯化物(假設以NaCl計算)進行成分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學分別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請仔細觀察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所取海水樣品的質(zhì)量 /g
100
50
50
加入AgNO3溶液的質(zhì)量 /g
50
50
75
反應后所得的沉淀物的質(zhì)量 /g
1.435
1.435
1.435
(1)兩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的是__________的實驗。
(2)請計算海水中的氯化物(以氯化鈉計算)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8分)為測定一瓶敞口放置的濃鹽酸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某同學量取20ml(密度為1.1g/ml)的該鹽酸與大理石充分反應,共用去含碳酸鈣85%的大理石7.1g。
(1)濃鹽酸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計算該鹽酸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7分)為了驗證質(zhì)量守恒定律,在兩個小試管中分別注入20g4.9%稀硫酸和20g氯化鋇溶液,放于一個大燒杯中稱量,如圖所示

試根據(jù)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將兩只小試管內(nèi)藥品充分混合后,寫出觀察到的一項實驗現(xiàn)象:                  。
(2)混合后,反應結(jié)束后,整個裝置的質(zhì)量與之前相此較_______(填寫下列各項的序號)。①沒有變化 ②有變化,后者質(zhì)量變小  ③有變化,后者質(zhì)量變大 ④不能確定
(3)若稀硫酸完全反應,試通過計算,求此時所得不飽和溶液的質(zhì)量。(寫出相應計算過程,計算結(jié)果精確至0.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為了測定某赤鐵礦石中氧化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取礦石樣品40g,加入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時,共用去鹽酸219一般燙發(fā)常用兩種藥水先后加在頭發(fā)上使頭發(fā)變成波浪狀,第一種藥水是堿性物質(zhì),第二種是酸性物質(zhì)。為了研究溶液的酸堿性強弱對發(fā)質(zhì)的影響程度,小明進行實驗,步驟如下:
g,過濾、洗滌、干燥后得濾渣8g(礦石中的雜質(zhì)既不溶于水也不與鹽酸反應)。計算:
(1)赤鐵礦石中氧化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
(2)鹽酸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3)所得溶液的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4分)(2012?深圳)某補鈣商品說明書的部分信息如圖所示.小明為了檢驗該產(chǎn)品是否合格,取10片補鈣品放入100g稀鹽酸中,有效成分剛好完全反應(其他成分不與鹽酸反應).剩余固體和液體總質(zhì)量比反應前減少了2.2g.請完成下列問題:
(1)質(zhì)量減少了2.2g,是因為生成了 _________ 氣體;
(2)10片鈣片中CaCO3的質(zhì)量為 _________ g;
(3)10片鈣片中實際含鈣量為 _________ g;
(4)該補鈣品含鈣量 _________ (填“合格”或“不合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托盤天平的兩邊各放一只燒杯,在兩燒杯中分別注入相同質(zhì)量分數(shù)、等質(zhì)量且足量的稀硫酸,調(diào)節(jié)至平衡。現(xiàn)向左邊燒杯中投入20.8g10%的氯化鋇溶液,向右邊燒杯中投入21.2g鐵與銅的混合物,充分反應后,天平重新平衡,則混合物中鐵的質(zhì)量為         
A.5.6gB.11.2gC.2.8gD.無法計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10分)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在學習了Na2CO3、NaHCO3的性質(zhì)后,了解到它們都能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CO2氣體,那么如何鑒別Na2CO3和NaHCO3呢?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們進行了下列探究:
【查閱資料】(1)Ca(HCO3)2可溶于水;
(2)NaHCO3固體受熱分解生成碳酸鈉、二氧化碳和水。
【猜   想】(1)甲同學認為可用澄清石灰水鑒別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學認為可用CaCl2溶液鑒別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兩同學的猜想是依據(jù)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別與Na2CO3溶液反應均有沉淀產(chǎn)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測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別與NaHCO3溶液混合不會產(chǎn)生沉淀,從而鑒別出兩種溶液。
(3)丙同學認為固體Na2CO3、NaHCO3可用加熱的方法鑒別。
【實驗探究】(1)甲同學在兩支分別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試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到兩支試管中的現(xiàn)象相同,均產(chǎn)生了白色沉淀,實驗結(jié)果與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鑒別Na2CO3和NaHCO3溶液。
(2)乙同學將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別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試管中,發(fā)現(xiàn)兩支試管中也都產(chǎn)生了白色沉淀,實驗結(jié)果出乎意料,但根據(jù)觀察到的其他實驗現(xiàn)象,他認為仍可用CaCl2
液鑒別Na2CO3和NaHCO3溶液。
(3)丙同學分別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體于大試管中加熱(如圖所示):

① 加熱Na2CO3時,開始即見小試管中有少量氣泡產(chǎn)生,繼續(xù)加熱,氣泡逐漸減少,未見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② 加熱NaHCO3時,丙同學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與①不同,證實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問題討論】(1)小組同學對上述實驗展開了討論,對甲同學的兩個實驗進行了比較,并從物質(zhì)在溶液中解離出不同離子的微觀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圖1、圖2)。請寫出Na2CO3與澄清石灰水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寫出NaHCO3與澄清石灰水混合時參與反應的離子:                。

圖1:澄清石灰水與Na2CO3溶液反應         

圖2澄清石灰水與NaHCO3溶液反應
(2)乙同學的兩個實驗中,大家對CaCl2與Na2CO3溶液的反應比較熟悉,而對CaCl2與NaHCO3溶液混合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難以理解,同學們又進一步查閱了資料,了解到CaCl2與NaHCO3溶液可發(fā)生如下反應: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學們知道了乙同學是通過觀察到               現(xiàn)象來鑒別Na2CO3和NaHCO3溶液的。
至于CaCl2與NaHCO3溶液為什么能發(fā)生上述反應,老師指出其反應原理較復雜,有待于今后學習中進一步探究。
(3)丙同學在加熱Na2CO3固體時,開始產(chǎn)生少量氣泡的原因是             ;根據(jù)你分析:Na2CO3受熱       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熱NaHCO3固體時,丙同學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                  (任寫一種)。
【拓展應用】(1)固體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可通過                方法除去。
(2)把105g氯化鈣溶液與100g5.3%的碳酸鈉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應,則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是多少?(寫出完整的解題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