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各組物質按單質、氧化物、混合物的順序排列的是

A.鋼、氧化鎂、空氣 B.氮氣、氧氣、牛奶

C.焊錫、水、果汁 D.金剛石、冰水、礦泉水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中鋼屬于合金是混合物;B中的氧氣是一種單質,不是氧化物;C中的焊錫屬于合金材料是一種混合物。故選D.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從微觀的視角認識物質,對下列事實或現(xiàn)象的解釋正確的是

A.

在校園內遠遠就能聞到桂花的香味

分子是隨風而動的

B.

水蒸發(fā)為水蒸氣

分子之間間隔變大

C.

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

分子和原子都發(fā)生了改變

D.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小于100mL

混合后分子體積變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 “化學反應條件的控制是實驗靈魂”。某校化學興趣小組在老師指導下進行

了“影響雙氧水分解因素”的實驗。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取兩支大試管,分別倒入適量的6%、15%的雙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試管氣體,發(fā)現(xiàn)濃度大的先收集滿。該操作過程中合理的排列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選填序號)

①檢驗裝置的氣密性 ②有連續(xù)穩(wěn)定氣泡再排水集氣

③將水槽中待收集氣體的小試管注滿水 ④旋緊連有導管的單孔塞

⑤向大試管內倒入適量雙氧水再加入少許MnO2粉末

(2)用試管進行排水法集氣時,主要出現(xiàn)了如下圖所示的4種操作,其中合理的是(此小題為不定項選擇填空,多選,錯選不給分) 。

A B C D

(3)取a 、b兩支試管加入等體積6%的雙氧水,再分別加入少許MnO2粉末、CuO粉末,發(fā)現(xiàn)a 中比b中產(chǎn)生氣泡多且快。隨即用帶火星的木條分別懸空伸入試管內,發(fā)現(xiàn)a中火星復燃,b中火星僅發(fā)亮但不復燃。由此得出影響雙氧水分解的因素是

(4)再取一支試管倒入適量6%的雙氧水,仔細觀察溶液內有少量細小氣泡浮起;然后將該支試管浸入約80℃的熱水中,溶液內氣泡明顯增多。這時將帶火星的木條懸空伸入試管內,卻不能復燃。試對比第(3)題a 中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現(xiàn)象,分析兩者現(xiàn)象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特殊條件下,水能表現(xiàn)出許多有趣的結構和性質.一定條件下給水施加一個弱電場,常溫常壓下水結成冰,俗稱“熱冰”,下圖為其計算機模擬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熱冰

A.水結成“熱冰”的過程中原子個數(shù)發(fā)生變化

B.上述變化過程中分子間間隔沒有發(fā)生變化

C.在弱電場下,水分子運動從無序轉變?yōu)橛行?/span>

D.利用該性質,人們在常溫常壓下可建成溜冰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增強植物抗倒伏的能力,應該施用鉀肥。下列化肥屬于鉀肥的是

A碳酸氫銨 B氯化鉀 C硫酸銨 D磷礦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8分)實驗室選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氣體,根據(jù)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有序號儀器的名稱 ① 、② 。

(2)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可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序號),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若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時,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用E裝置收集氧氣的依據(jù)是 ,檢驗氧氣是否集滿的方法是 。

(5)實驗室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填字母)。

(6)實驗室制取某氣體時,既可用C也可用E裝置收集。由此推測該氣體所具有的物理性質是

(填序號)a.該氣體的密度大于空氣b.該氣體難溶于水c.該氣體的密度小于空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A.氫氧根離子:OH- B.鋁離子:Al+3

C.兩個氮原子:2N2 D.氯化鈉:N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變化中,與其他三種變化有本質區(qū)別的一種是(

A.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B.汽油揮發(fā)

C.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D.向膽礬的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生成藍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方法無法達到實驗目的是

A.用無色酚酞溶液鑒別稀鹽酸和蒸餾水 B.用澄清石灰水鑒別氮氣和二氧化碳

C.用肥皂水鑒別硬水和軟水 D.用熟石灰中和廢液中的鹽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