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微觀與宏觀相聯(lián)系是化學獨特的思維方式,請結(jié)合圖示完成下列問題:

(1)物質(zhì)性質(zhì)反映其組成和結(jié)構.從宏觀進入微觀,探索物質(zhì)變化規(guī)律.

①不同酸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zhì),但性質(zhì)也存在差異.圖中能體現(xiàn)酸的通性的是____(填字母序號,下同)

②稀鹽酸不能與氯化鋇溶液反應,而稀硫酸則能與之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據(jù)圖從微粒的角度分析寫出該反應的實質(zhì)是_____

(2)物質(zhì)組成和結(jié)構決定其性質(zhì).從微觀進入宏觀,探索物質(zhì)變化規(guī)律.

①圓圈中表示這杯氯化鈉溶液的構成,則該氯化鈉溶液中溶質(zhì)和溶劑的質(zhì)量比是_____;

②通過分析組成和結(jié)構,可以預測物質(zhì)的某些性質(zhì).根據(jù)圖硫酸氫鈉溶液的微觀圖示,分析推斷NaHSO4的性質(zhì),其中合理的是______

A 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B 其水溶液能與金屬鎂粉反應C 其水溶液能與碳酸鈉反應 D 其水溶液能與硝酸鋇溶液反應 E 其水溶液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F 其水溶液能與金屬鉀發(fā)生置換反應

【答案】ABD SO42-Ba2+反應結(jié)合生成難溶于水的BaSO4 13:40 ABCDE

【解析】

1)①A實驗說明稀鹽酸與稀硫酸都可以與金屬反應,B實驗說明稀鹽酸與稀硫酸都可以與金屬氧化物反應,C實驗中稀鹽酸不能與氯化鋇反應,而稀硫酸能與氯化鋇反應,D實驗說明稀鹽酸與稀硫酸都可以與氫氧化鈉反應,故能體現(xiàn)酸的通性的是ABD.

②稀硫酸與氯化鋇反應的微觀實質(zhì)是SO42-Ba2+反應結(jié)合生成難溶于水的BaSO4。

2)圓圈中有1個氯離子、1個鈉離子和10個水分子,故溶質(zhì)和溶劑的質(zhì)量比是58.5:180=13:40

3A、由圖可知,硫酸氫鈉溶液中含有氫離子,故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故A正確;

B、由圖可知,硫酸氫鈉溶液中含有氫離子,故其水溶液能與金屬鎂粉反應,故B正確;

C、由圖可知,硫酸氫鈉溶液中含有氫離子,故其水溶液能與碳酸鈉反應,故C正確;

D、由圖可知,硫酸氫鈉溶液中含有硫酸根離子,故其水溶液能與硝酸鋇溶液反應,故D正確;

E、由圖可知,硫酸氫鈉溶液中含有氫離子,其水溶液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故E正確;

F、金屬鉀是活潑的金屬,直接與水發(fā)生反應,不能發(fā)生置換反應,故F錯誤。故選ABCDE.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I.根據(jù)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1)實驗儀器的名稱: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發(fā)生裝置應該選用_______(填序號),該裝置有一處不足,請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收集到較純凈的氧氣,應該選用裝置__________(填序號),若用該裝置收集的氧氣也不純,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II.為探究碳還原氧化銅的最佳實驗條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銅的干燥混合物12.5g進行系列實驗。

(查閱資料)氧化銅(CuO)為黑色固體,能與稀硫酸反應:CuO+H2SO4═CuSO4+H2O

碳還原氧化銅得到的銅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亞銅;氧化亞銅為紅色固體,能與稀硫酸反應:Cu2O+H2SO4═CuSO4+H2O+Cu。

(進行實驗)

實驗1:取質(zhì)量比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銅混合物1.3g,進行實驗。

序號

11

12

裝置

反應后物質(zhì)的顏色、狀態(tài)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紅色固體

紅色固體有金屬光澤,混有極少量黑色物質(zhì)

實驗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裝置進行實驗。

序號

木炭粉與氧化銅的質(zhì)量比

反應后物質(zhì)的顏色、狀態(tài)

21

19

紅色固體有金屬光澤

混有少量黑色物質(zhì)

22

110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質(zhì)

23

111

混有極少量黑色物質(zhì)

24

112

無黑色物質(zhì)

25

113

混有較多黑色物質(zhì)

(解釋與結(jié)論)

1)若碳還原氧化銅得到的固體全部是銅,請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12中,證明生成CO2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2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與評價)

5)實驗2沒有進行質(zhì)量比為114的實驗,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檢驗24的紅色固體中是否含Cu2O,請寫出實驗步驟、現(xiàn)象和結(jié)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科技日報華盛頓2019316日電,美國研究人員從磷石膏中提取了稀土元素,鐿屬于稀土元素的一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鐿原子中的質(zhì)子數(shù)為70

B. 鐿屬于非金屬元素

C. 鐿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173.1 g

D. 鐿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廢舊電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銅和錫(Sn)等,為實現(xiàn)對其中錫的綠色回收,某工藝流程如下。

已知:Sn+SnCl4=2SnCl2

(1)SnCl4中錫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銅的金屬活動性比錫的________(填“強”或“弱”),固體A中一定含有的金屬元素是_______。

(3)寫出步驟②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燒廢舊電路板回收金屬,該工藝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點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硝酸鉀和氯化鉀的溶解度曲線如下圖所示:

(1)t1℃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________。

(2)t1℃時,將50g硝酸鉀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__________。

(3)t2℃時,氯化鉀的飽和溶液中含有少量硝酸鉀,提純氯化鉀的方法是_____。

(4)t3℃時硝酸鉀和氯化鉀的飽和溶液各100g分別蒸發(fā)10g,然后降溫至t2,過濾,得到溶液a和溶液b。對于溶液a和溶液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

A.都是飽和溶液 B.溶液質(zhì)量a<b C.溶質(zhì)質(zhì)量a=b D.溶劑質(zhì)量a<b E.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化學興趣小組用下圖所示的裝置做有關CO2氣體的性質(zhì)實驗:

1)甲同學將收集滿CO2氣體的試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見裝置A),并輕輕振蕩試管。

①描述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_____。

②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2)乙同學擠壓裝置B中滴管的膠頭,使其中的Ca(OH)2溶液滴入燒瓶,并輕輕振蕩,系在導氣管一端的氣球慢慢脹大,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丁酸乙酯()是一種無色具有菠蘿香味的液體,常用作食品、飲料的添加劑。以下關于丁酸乙酯 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丁酸乙酯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

B. 丁酸乙酯屬于氧化物

C. 丁酸乙酯中碳元素、氫元素和氧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361

D. 每個丁酸乙酯分子中含有一個氧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暖寶寶貼(主要成分為鐵粉、木炭、食鹽)的熱量來源與鐵粉的氧化小濤同學設計使用暖寶寶貼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開始前的裝置如圖所示,實驗后從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積為250mL)中的水的體積為45mL(鐵粉生銹消耗的水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前必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通過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測得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18%

C.若實驗測得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shù)偏低,可能是暖寶寶貼的使用數(shù)量不足

D.必須等溫度計的讀數(shù)恢復至實驗前的溫度后才能記錄量筒內(nèi)剩余水的體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電解水實驗中產(chǎn)生氣體的體積與時間的關系如圖。分析正確的是(

A. 通電后產(chǎn)生氣體的速率相同

B. 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上產(chǎn)生氣體 N

C. 氣體 M、N 的質(zhì)量比為 1:2

D. 檢驗 M、N 氣體可證明水的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